《百年孤独》:人生终究是一场孤独的旅程,但谁不是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5:00 1

摘要: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我却被马尔克斯的文字拽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是成长

第一次翻开《百年孤独》,是在南京仙林大学城的图书馆三楼。

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我却被马尔克斯的文字拽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乌尔苏拉·伊瓜兰……长得令人头晕的名字,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让我几度想要放弃。

混乱,是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

直到那个周末的深夜,宿舍早已熄灯,我打着手电筒读到马孔多镇被风吹走的那一刻,突然泪流满面。

那一刻我明白,这不只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关于每个人内心孤独的寓言。

十三年过去了,从小镇到城市,从学生到母亲,重读《百年孤独》,我才真正读懂:孤独不是惩罚,而是生命的常态;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孤独。

01混乱中的秩序:每个人都要穿越的迷茫期

《百年孤独》最让人望而却步的,是开篇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空交错的叙事。

很多人在这里放弃了,就像我们常常在人生的迷茫期选择逃避。

但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大学时代的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混乱期”。

从小镇来到南京,面对繁华都市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我曾感到深深的自卑和孤独。

那些周末,当室友们外出约会、逛街时,我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写小说,在日记本上涂抹百万字的玄幻故事。

有段时间,我怀疑这样的生活是否有意义。

直到在《百年孤独》中看到这句话:“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迎合他人,而在于找到自己的节奏。

职场何尝不是另一个“马孔多”?

刚入行做网站编辑时,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同期入职的同事擅长交际,很快融入团队,而我习惯独来独往,把精力都放在打磨稿件上。

直到三个月后,我的一篇深度报道被全网转载,主编在会上特别表扬:“真正专业的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那一刻,我想起布恩迪亚家族那些在孤独中发明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生命的成员。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平庸。”

穿越最初的混乱,才能看见真正的秩序。

02孤独是生命的底色,也是自由的翅膀

重读《百年孤独》,我最深的体会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成员都在以不同方式面对孤独——有人抗拒,有人享受,但没有人能逃避。

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

小时候在镇上读书,因为转学被同学霸凌,我选择用成绩“报复”——把自己埋进书海,用第一名证明自己。

那些孤独的放学路上,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

大学四年没谈恋爱,却在图书馆里与无数智者神交。

兼职做酒店服务员时,我观察人生百态;做家教时,思考教育本质。

这些孤独的时刻,反而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

马尔克斯写道:“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

成为母亲后,对孤独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孩子那天,尽管产房外有家人等候,但真正的疼痛只能自己承受。

母乳喂养的深夜,全世界都在沉睡,只有我和怀中的孩子醒着。

那种孤独,是每个母亲都要经历的洗礼。

但正是这些孤独时刻,让我真正成长。

深夜喂奶时,我构思公众号文章;孩子午睡时,我学习新媒体运营。

孤独不再是负担,而变成了自我增值的空间。

在职场中,我同样珍视孤独的价值。

作为品牌文案,最重要的创意往往诞生在独处时刻。

我会特意早到公司一小时,享受办公室的宁静,在孤独中寻找灵感。

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最重要的是,你要在孤独中坚守。”

在别人的故事里看热闹,在自己的生活中修行

《百年孤独》最妙的地方在于,它让你在旁观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后,突然照见自己的生命。

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都在重复着类似的命运,就像我们常常在类似的生活模式中打转。

但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多岁,看尽家族沧桑后悟出一个道理:“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

这种“上帝视角”,让我学会了抽离和观察。

在亲密关系中,我不再执着于对错。和丈夫吵架时,我会突然跳出情绪,像看小说一样观察我们的互动模式:“啊,这好像我父母当年的争吵”、“这和他原生家庭的创伤有关”。

这种抽离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参与。

就像读完《百年孤独》,我们不会对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无动于衷,反而因为理解而更加慈悲。

职场中也是如此 。

面对办公室政治,我不再急于站队,而是像读者一样观察人物关系。

这种抽离让我看得更清楚,也活得更从容。

自媒体创作更是如此。

十万粉丝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独处和写作。

有时我会想,这何尝不是在构建自己的“马孔多”?

通过文字,我与无数陌生人产生连接,却在创作时保持孤独。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本书,每次重读都有新发现。

03享受孤独,是一个人真正的成熟

现在,我反而珍惜每一个孤独的时刻。

早晨五点起床写作的一个小时,是我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光。

没有孩子的哭闹,没有工作的压力,只有键盘声和思绪流淌的声音。

周末的午后,家人外出,我独自在家泡一壶茶,重读经典。

这种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与自我对话的奢侈。

甚至在工作中,我也开始创造“孤独空间”。

重要的方案构思,我会独自到会议室,在白板上写写画画。

同事最初不解,后来发现这是我最高效的工作方式。

马尔克斯说:“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而我想说,我孤独过,迷茫过,成长过,我对孤独充满感激。

因为正是在孤独中,我找到了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不是学霸,不是才女,不是职场妈妈,而是那个喜欢写作、享受思考、在孤独中感到自由的自己。

写在最后每个人都在建造自己的马孔多

重读《百年孤独》,我终于明白: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但谁不是呢?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孤独共处——是抗拒它、逃避它,还是接纳它、享受它?

从小镇到上海,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我建造着自己的“马孔多”。

这里有事业、有家庭、有梦想,更有属于我自己的孤独角落。

林语堂先生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愿你也能在《百年孤独》中照见自己,学会与孤独为友。

因为真正的成熟,不是不再孤独,而是能够在孤独中自得其乐。

毕竟,人生就是一场体验——热闹是暂时的,孤独是永恒的。

但正是这份永恒,让我们有机会听见内心的声音,活出真实的自己。

而真实,永远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事情。

————

作者简介:行歌,90后长期主义者,财经新闻专业,现为教育科技公司品牌文案,自媒体人。专注读书、个人成长领域,坚持日更4年,全网积累10万粉丝。有2个专栏和1个阅读群,愿通过文字与更多人一起,用阅读照亮生活,用思考连接彼此。

来源:行歌清醒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