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39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莫斯科对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在中欧的扩张是充满疑虑的。斯大林深信,如果不及时开始遏制,希特勒的欲望早晚会淹没俄罗斯的平原--这一幕不但是斯大林根据现实做出的判断,而且希特勒的这个梦想在《我的奋斗》中早已进行过阐述。
柏林一莫斯科 1939:蜜月是这样开始的
在1939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莫斯科对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在中欧的扩张是充满疑虑的。斯大林深信,如果不及时开始遏制,希特勒的欲望早晚会淹没俄罗斯的平原--这一幕不但是斯大林根据现实做出的判断,而且希特勒的这个梦想在《我的奋斗》中早已进行过阐述。
为了防止纳粹的进一步扩张,在亲西方的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努力下,苏联一边痛斥“法西斯野兽”,一边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了军事同盟。即使是曾经入侵过他们的波兰,在1938年苏联也与之签订了友好条约。
但是,斯大林很快就认识到了西方列强对待盟约的态度。英国首相在导演慕尼黑协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最后的谈判中直接把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拒之门外。而法国人则根本未考虑到这种出卖即使出于礼貌,也应该向克里姆林宫通报一下。因此,在慕尼黑会议结束的第四天,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即发现了“斯大林将重新考虑它的外交政策”的迹象。
在苏联人试图建立反德同盟的这个春天,希特勒则在忙着说服波兰人接受他“十分公道”的条件。但华沙人却不像布拉格和维也纳那样怯懦,而且里宾特洛甫的外交手腕即使在戈林等德国人看来,又十分的拙劣。在波兰问题上耿耿于怀的希特勒,到1939年3月25日与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长谈时,却还是没想出什么办法能让波兰人就范--此时他既“不想用武力解决但泽问题”,又不想“因此把波兰人推入英国人的怀抱之中”。
对于德国人来说,对波兰人的仇恨与战斗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有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前车之鉴,勇敢的波兰人已经知道自己可能不得不面对什么了。3 月下旬,波兰军队开始征召预备队。而这种自卫的准备,在希特勒看来,是不可容忍的,这随即成为希特勒准备武力解决波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在德国政府的煽动下,波兰境内日耳曼人的骚乱如同一年前在苏台德区一样,开始逐步升温了 --但华沙要比布拉格强硬的多。政府的镇压行动和波兰族居民自发的冲突也逐渐多了起来,这无疑又给了希特勒动武的借口(现在有西方资料说在1939年波兰政府和民族主义者的行动,大约造成5000名日耳曼族人的死亡)。
面对第三帝国的威胁,贝克的外交部不得不又开始向英法两个国家紧急求助。这一次,英国和法国终于鼓起了勇气。3月31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下院宣布:如果波兰受到进攻并且进行抵抗的话,英国和法国“将给子波兰政府全力支持”。当然,贝克这样做的第二个结果是:4月3日,希特勒开始决心用武力解决波兰问题了。
西方观点中的德苏进入波兰示意图及分界线。
此时,希特勒的面前,最艰难的问题不是波兰那支欧洲排名第五的武装力量,而是站在这个国家身后的那些保护人。
从出兵莱茵兰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在他的赌桌上根本不再考虑英国、法国这两个暮气沉沉的国家,但是上一年与波兰签定了友好条约的苏联,对他来说是个不可琢磨然而又非常强悍的对手,
按照当事人的记录,希特勒尽管对社会主义根端仇视,但对斯大林的个人成就却是敬畏有加的。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元首在一部影片中见到了斯大林,立即对他产生了好感,德俄同盟实际上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而希特勒在波兰战役开始前,也对自己的将军们说:“实际上全世界只有三个伟大的国务活动家斯大林、我和墨索里尼。斯大林和我是仅有的能看到未来的人。因此,几周后我将在德俄共同边界上向斯大林伸出友谊之手,与他一起瓜分世界.
在1939年5月,已经明确要以武力解决波兰问题的第三帝国,外交的重点从“和平解决”波兰问题转向了如何防止在未来的战争中不再出现两线作战的局面。此时的斯大林,虽然对论敦和巴黎的政治家们开始失去信心,但苏联试图与英国、法国共建多边安全机制的外交努力仍然在按惯性向前发展,尽管在1939年3月的莫斯科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对西方国家的谴责已经多过德国。直到4月16日,苏联还向英法提交了缔结反德军事同盟的建议,但是,5月9日,英国人首先冷淡地拒绝了这个计划。对此,在野的邱吉尔的评论是:英国政府至少应“给脑袋里装上点儿残酷的现实”!
一张典型的波兰宣传画,显得十分夸张但不现实。
就性格而言。斯大林无疑是多疑的且敏感的。由于与西方的外交活动一直没有什么实际成果,5月,亲西方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的职位被莫洛托夫取代了。令人恐惧的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人民委员贝利亚则干脆以叛国罪的名义处决了李维诺夫的主要助手们。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开始走上了一条令英法极为震惊的道路。
5月17日,进行贸易洽谈的苏联大使开始向德国人抛出了橄榄枝。急于稳定东方战线的纳粹德国,自然不会疏忽莫斯科的这个暖昧眼神。当然,希特勒对是否能获得斯大林的友谊还没有太大信心,此时他仍然担心对苏联的示好也许会在莫斯科引起“一阵鞑靼人的大笑”。
6月到8月间,苏联在与西方盟国的谈判中仍然看不出对方有多少诚意,这给了低能的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一个很好的立功机会--因为负气之下的克里姆林宫,已经决意同纳粹德国暗通款曲了。
经过一系列的大使级沟通,8月15日晚,里宾特洛甫就急不可奈地通过驻莫斯科大使提出了访问苏联的要求(因为德国入侵波兰的最后期限是9月1日)。为了使访问能够成行,柏林不得不首先答应了苏联人一堆条件。从调解苏日关系到默许苏联人对波罗的海各国采取行动,但这还没有满足莫斯科的胃口,苏联人还要在商务方面有些利润丰厚的协定。
为了确保在波兰的行动自由,最后关头,希特勒不得不用亲自以千字长电向斯大林本人表达了苏德亲善的强烈意愿,24小时之后,他收到了斯大林的回复:“……苏联政府命我通知你,他们同意冯·里宾特洛甫先生在8月23日到达莫斯科。”
有意思的是,在纳粹极力拉拢莫斯科的时候,英法代表仍然还在莫斯科无休无止的漫谈;至于危机迫在眉睫的波兰,表现更是匪夷所思-他们不但拒绝在英-法-苏框架内接受苏联的援助,而且波兰外交部长说:苏联“在军事上没有什么价值”,而波兰总参谋长斯塔契维奇将军也宣称,他“看不出让红军在波兰领土上作战有什么价值”。
即使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在评说这段历史时,除了要给斯大林戴上“翻云覆雨、鲜廉寡耻”的帽子外,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的首脑,在最后一次联合遏制第三帝国的机会面前,“其愚蠢简直不能令人置信。”
无论如何,斯大林是曾经想与西方合作的,但历史的偏见和恩怨,使得西方国家一次又一次放弃这些机会,于是斯大林就选择另一条容易通行但却有不测深渊的道路。1939年8月23日,二架FW200运输机把里宾特洛甫和他的德国代表团带到了莫斯科。在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密谈之后,他的第一封电报回到了柏林:莫斯科希望与柏林在一个秘密协定里,把如何瓜分东欧各个国家写进去,而在明确了各自的特殊利益和行动自由权之后,双方基于在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中互相帮助,还应该正大光明地签定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首先要解决的是波兰问题。因此在牺牲其它国家的领土时自然毫不吝惜--两个统治者只用了一封电报,就在“生存空间”问题上达成了默契。
1939年8月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议》时的情景,签字者为莫洛托夫(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第四为斯大林
在里宾特洛甫随后访问旅途中,除了例行公事按希特勒的指令签定《苏德互不侵犯协议》外,肉麻地与苏联首脑互相恭维和祝贺,成了工作的主要内容。说到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反共公约,他说,在德国人看来,“斯大林自己早晚都会参加反共公约的”;斯大林则不失幽默地插话:“这个公约倒是吓坏了伦敦的金融家和大亨们。”根据战后发现的德国记录,在以酒宴庆贺双方合作的远大前景时,“斯大林先生主动地提议为元首干一杯:‘我知道德国民族多么爱他们的元首,我因此要为他的健康喝一杯。’”
纳粹德国与苏联的蜜月,就这样在西方的偏见和莫斯科的负气中开始了。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