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去年9月,中国已经提前锁定了650万吨美国大豆,粮仓里一边收割一边装船,满满当当直奔东方。可今年呢?前尚未有对华销售或出货的记录!
还记得去年9月,中国已经提前锁定了650万吨美国大豆,粮仓里一边收割一边装船,满满当当直奔东方。可今年呢?前尚未有对华销售或出货的记录!
而另一头,巴西港口的巨轮正一艘接一艘开向中国,中国就给巴西下240万吨大单,消息一出,美国农场主们悬着的心彻底凉透了。
中国对美大豆订单归零
有人会问,中国难道不需要大豆了吗?需要,而且比以往更需要。
大豆是猪饲料的命脉,是豆油的原料,也是生物燃料、化工产品的基础。每年中国要进口超过9000万吨大豆。
问题不在需求,而在关税。
美国大豆想要进中国,要先过一道34%的税墙。这是什么概念?
一船大豆,几百万美元的税单,比运费还高。买美国豆就像是自愿给华盛顿送钱,何必呢?
而且,这一次,中国不只是算经济账,还要打战略牌。对美国最有杀伤力的,恰恰是农产品。为什么?
因为豆农就是特朗普的票仓。选票痛,比市场痛更狠。
其实,美国豆农对这一幕并不陌生。
2019年,特朗普第一次掀起对华关税战,中国立刻减少采购,结果巴西成了最大赢家。那年,美国政府不得不拿出230亿美元“农民援助计划” 来安抚。
伊利诺伊州的豆农托德·梅因当时就说:“我们丢掉了20%的市场份额,而且再也没拿回来。”
今天,这句话再次应验。
历史不但押了个“重播键”,还加倍讽刺。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巴西大豆本来就有比较优势。
1、纬度低,土地广,年均产量早已超过美国。2023年,巴西出口中国的大豆达到7600万吨,占其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三。
2、中国在南美的投资早已提前布局。不只是买货,还投资港口、铁路、仓储。
简单说,供应链绑得更紧。
3、巴西没有关税门槛,对中国来说,交易更为实惠。
所以,这一次240万吨的订单,看似临时选择,其实是多年战略的兑现。
大豆局面彻底反转
美国农业部数据表明:今年秋季收获季刚开始,国内大豆库存就已经堆积如山。出口不畅,价格下跌,农民的日子更难。
更要命的是,农资价格还在涨。化肥、农机零件,很多都要进口,而关税政策让成本一路飙升。
结果就是:卖价降,成本涨,中间挤压,利润全无。
对于很多传承三代、四代的家庭农场,这不是账面亏损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撑到下一代的问题。
特朗普当然明白这一点。9月25日,他在白宫说要拿部分关税收入补贴农民:“短期内会有影响,但最终农民会发财。”听起来很熟悉吧?
2019年他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结果呢?发财的是巴西农民,美国豆农只能拿补贴过日子。
再往前翻,中国与大豆的故事还有更痛的记忆。
2003年,美国农业部先说减产、再改口丰收,制造价格暴涨暴跌。
中国的油企慌了,高价签单,结果价格暴跌,70%以上民营榨油厂破产。四大粮商趁机低价收购,控制了国内定价权。
那一次,中国是真的被收割。
二十年过去,局面彻底反转。今天,中国不仅多元化布局南美、俄罗斯,还推动国产大豆复兴。
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能在关键时刻,把大豆变成手里的“筹码”。
这就是战略反击的力量。
美国豆农的心凉了
有人说,中国转向巴西,是双输:美国丢了市场,中国付出更高的物流成本。
但事实并非如此。
物流成本确实高,但中国买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感。在大宗商品交易里,价格只是表面,稳定才是根本。
对美国来说,这却是双重打击:
经济层面,豆农亏损,市场份额永久流失;
政治层面,关键票仓不满,直接影响大选走势。
大豆只是一个缩影。今天是大豆,明天可能是稀土、芯片、能源。全球供应链已经从“价格为王”变成了“安全优先”。
中国用大豆告诉美国:游戏规则变了。你要打贸易战,就要承受失去最大买家的代价。
而对中国自身而言,这是一种成长。二十年前被迫接受规则,今天有能力反手改变规则。
想象一下,一个伊利诺伊州的农场主,望着仓库里一袋袋卖不出去的大豆,再看看新闻里中国的巨轮从巴西港口驶出,他会怎么想?
“为什么是我们来替政府的政策买单?”
这句话,在中西部乡村悄悄传开。愤怒的不只是账本上的亏损,还有对未来的无力感。
一粒大豆,看似微不足道。但在中美之间,它承载的是战略博弈,是全球供应链的再平衡。
今年,中国对美国大豆订单为零,这个数字背后,是二十年积累的战略耐心,也是一次清晰的信号:大国博弈,粮食就是武器。
美国豆农的心凉了,而中国的底气,却更足了。#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英财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