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打造江苏科幻产业发展集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5:02 1

摘要: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江苏落实好挑大梁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幻文化作为科技与人文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以科学原理为基石,通过前瞻性想象构建未来图景,是时代精

□ 许 凌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江苏落实好挑大梁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幻文化作为科技与人文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以科学原理为基石,通过前瞻性想象构建未来图景,是时代精神的镜像表达。当前,科幻产业覆盖阅读、影视、游戏、衍生品、文旅五大核心板块。《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089.6亿元,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科幻阅读、科幻衍生品与科幻文旅板块原创能力凸显,表明我国的科幻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小众亚文化”蝶变为“千亿级新经济引擎”。

江苏作为科教大省与文化强省,具备科幻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不仅拥有丰富优质的科教资源,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技术储备深厚,还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如吴楚、汪彦中等,形成了译林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矩阵,推出“译林幻”幻想文学品牌书系、《读客科幻文库》系列等,营造了浓郁的科幻文化氛围。其省会城市南京作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已连续举办了六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这既是中国第一个以科幻影片为主题的节展活动,也是亚洲唯一一个以科幻影片为核心与主题的大型活动平台。

不过,与北京、成都等科幻先行城市相比,江苏科幻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如头部IP不足、产业链条不完整、影视转化薄弱等,亟待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激发科幻文化赋能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

强化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搭建综合发展平台。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顶层监管和协调机制,统筹科幻产业发展。依托智库和行业协会制定产业发展规范与标准,定期发布数据,制定科幻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加快科幻文化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的落地。因地制宜建设科幻产业的综合性发展平台,促进资源对接和项目落地,推动高水平创作交流和产品开发共享。

打造产业集聚区,优化营商环境。依托现有科创资源,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配套审批绿色通道、科幻创新中心、概念验证平台与展示中心等。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发行科幻白名单文创贷,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风险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IP孵化、影视游戏出版及国际项目。推动技术认证、版权交易标准化。扶持壮大“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等优质科幻IP,引导龙头文化机构抢抓机遇前瞻布局科幻产业,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科幻创投项目,多点发力共促产业能级提升。

强化人才引培,优化人才支持环境。加大科幻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开设科幻设计和未来技术交叉专业、科幻通识课程等,与科幻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实施青年科幻作家驻校计划。鼓励中小学开设科幻科普校本课程、创意坊。实施科幻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在引进待遇、科研条件和职称认定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吸引科幻人才聚集,支持科幻人才发展,形成可持续的科幻人才生态。

创新IP建设与品牌传播

鼓励本土原创科幻创新。设立江苏科幻创作奖项和基金,搭建科幻主题交流和线上创作平台,激活本土原创。鼓励作家立足吴文化、淮扬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地域文化基因,深挖楚汉文化、园林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同时,鼓励围绕现代民生议题创作有温度的科幻文本,打造具有江苏特点和时代印记的科幻作品。

推动原创科幻跨界转化。搭建省级IP运营平台,建立价值评估与版权保护机制。整合创作者、研发机构、运营机构,链接投资、创意、技术、制作等多方资源,进行全链条科幻IP开发运营。推动文学IP向影视、动漫、游戏、舞台剧及主题乐园、沉浸演出、主题研学等多元形态转化,重点培育3—5个头部IP,实现全媒体价值链倍增。

扩大科幻品牌多维传播。利用媒体矩阵、公众活动及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持续提升江苏科幻产业的国内外影响力。整合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联动,推出江苏科幻主题纪录片,与优质科幻企业内容共创,推出系列短视频和直播活动,实现破圈传播。线上线下举办大型科幻主题节展,打造青少年科普与研学体系,培育受众群体。开设科幻数字资产交易专区,支持开发高质量IP数字资产,促进科幻影视等数字资产流通。

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化融合

为科幻产业提供全链条科技支撑。在内容创作环节,立足前沿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创意边界,如借助AIGC、语言大模型等助力内容生成。在具体的生产制作领域,适时引入全景VR拍摄和3D虚拟现实技术等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或建设科幻影视垂类大模型,推动标准化流程构建。在运营服务阶段,借助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保障版权与数字资产管理。在消费端,可依托5G+AR/VR/XR等技术应用打造实时渲染、多人大空间互动等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科幻新业态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融合。

政策与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转化。依托江苏“10+X”未来产业体系,建立科幻技术实验室和工业元宇宙示范区,促进科学家与作家跨界合作,实现科幻创意转化与市场化。畅通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省级科技部门发布科幻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专项,推进科幻概念验证。

布局共性技术底座和交流社区。构建数据安全底座和共性技术平台,支撑科幻IP交易、数字内容流通。围绕科幻内容生成、数字孪生、光学模组、超高清编解码等关键环节,建设开放共享的5G+8K、VR/AR、云渲染、区块链可信存储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创新门槛,形成科技与科幻双向赋能的良性生态。搭建硬科幻交流社区,为创作、科研、运营人员提供即时的互动空间,以持续迭代技术想象与市场需求。

助推“科幻+”多元业态破圈

构建“科幻+”多元矩阵。不断丰富拓展科幻产业链,探索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聚焦科幻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与领域,积极开展“链主企业”遴选,推动科幻产业加速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不断激发“科幻+”模式的创新潜能,有效助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科幻消费提质升级。引导现有商业综合体和主题乐园、景区多增加科幻主题的休闲项目设置或及时升级现有的科幻体验项目,营造浓厚的科幻消费氛围。依托博物馆、展览馆、产业园区、城市街区、影视基地等空间资源,开发示范性的科幻场景项目。高标准打造苏州未来科幻馆等沉浸式科幻主题体验场景,嵌入优质科幻IP与商业载体,使之成为可游、可购、可互动的城市科幻名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出版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与消费机制研究”〈22FXWB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