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单一主体已难以承载系统性创新的重任。高校与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的集聚平台,也是创新链条的“理论策源地”;企业深耕市场一线,在精准对接需求、推动技术落地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是成果转化的“市场转化器”;博物馆(文化机构
□ 顾 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单一主体已难以承载系统性创新的重任。高校与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的集聚平台,也是创新链条的“理论策源地”;企业深耕市场一线,在精准对接需求、推动技术落地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是成果转化的“市场转化器”;博物馆(文化机构)承载千年文明积淀,集纳海量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承的“精神宝库”。这四类主体协同联动,既是突破创新瓶颈的发展之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仍面临着不少“堵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动力不足:高校评价体系通常更倾向于对论文与课题的认定,科研人员参与跨界合作需要兼顾科学规律和现实约束;企业受短期效益导向影响,对周期长、风险高的基础研究合作热情有限;博物馆考核多聚焦于藏品保护与展览数量,跨界创新缺乏明确激励,主动合作意识偏弱。
鉴于以上瓶颈性问题,笔者认为,破解之钥在于及时构建以“耦合互动”为核心的生态协同机制。
推动人才互通“破界”。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如南京部分职业院校联合文旅科技企业,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课程,让学生一半时间在课堂学理论、一半时间在“车间”练实操,毕业即能适配岗位;博物馆面向高校师生开放讲解研学、展览策划等实践岗位,既为文化保护领域培育专业人才,又为校本教学注入实践活力。推动四方协同主体互派专家交流,如企业工程师进高校讲技术前沿,博物馆策展人入科研机构谈文化价值等,构建“复合型人才循环圈”。
深化科研联动“补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协作。如在智慧文博领域,由高校提供人工智能算法支持,科研机构优化数字建模技术,企业研发智能导览设备,博物馆将技术应用于展览服务,四方共享成果与收益,让科研攻关更贴实际、更具实效。
加速文创转化“增值”。以博物馆馆藏IP为核心,高校师生设计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方案,科研机构提供VR/AR等技术支撑,企业负责生产营销。此前南京某博物馆推出的AR文创项目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收”,为文化资源活化提供了实践范本。
搭建共享平台“提效”。线上建“协同创新云平台”,整合高校成果库、企业需求库、博物馆资源库,实现信息的一键对接;线下在产业园区、高校周边设“协同基地”,共建联合实验室、文创工坊,为各方交流研发提供物理空间,让资源与需求精准匹配。
综上,“校研馆企”耦合互动生态协同机制的构建,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需要以科技赋能打通创新链、文化链与产业链的断点,形成“科技突破促技术升级、文化焕新激活资源价值、产业升级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