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接受“难”,是女人最顶级的清醒与力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23:39 1

摘要:在凌晨的会议室里,在深夜辅导孩子作业的台灯下,在处理完一地鸡毛终于躺下的瞬间……那种身心的疲惫,有时会让人忍不住自问: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为什么生活总是这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接受“难”,是女人最顶级的清醒与力量

累吗?真的太累了。

这是不是你时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在凌晨的会议室里,在深夜辅导孩子作业的台灯下,在处理完一地鸡毛终于躺下的瞬间……那种身心的疲惫,有时会让人忍不住自问: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为什么生活总是这么“难”?

我们努力工作,努力育儿,努力兼顾家庭,努力取悦所有人,却常常感到自己像个陀螺,团团转,停不下来,内心深处却依然装着满满的焦虑、迷茫和不确定。尤其是当年龄悄悄走过30+,面对职场的天花板、身体的悄悄变化、孩子成长带来的新挑战,那种“难”似乎变得更加具象和沉重。

你是不是也曾渴望过,有没有一条“容易”的路,能让我们避开这些痛苦和挣扎?

初读美国精神病学家 M. Scott Peck 的经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时,我心头猛地一震,因为这本书的开篇,就用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直接点破了我们所有人可能都在有意无意回避的真相:

生活是艰难的。(Life is difficult.)

【金句闪光】生活是艰难的。

裴克医生没有给我们描绘一个岁月静好的幻象,他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痛苦是人生固有的属性,是心智和精神进化的基本要素。接受“生活是艰难的”这一事实,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首要前提。

这句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又像一声温柔的暮鼓。它打破了我们对“容易生活”的幻想,却也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逃避痛苦的阴影,让我们明白——原来,我所经历的“难”,并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更不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别再逃避,因为痛苦是心智成熟的催化剂

为什么接受“难”如此重要?因为我们常常习惯于逃避问题和痛苦。

小时候,我们哭闹着逃避写作业;长大后,我们用刷手机、买买买、无休止的社交甚至抱怨指责,来逃避那些真正需要面对的难题:比如,如何与挑剔的上司有效沟通?如何给进入叛逆期的孩子设立界限?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矛盾?如何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恐惧?

裴克医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人的心理疾病,都源于“逃避必要的痛苦”。这些必要的痛苦,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时必然会经历的。

问题是心智成熟的试金石,痛苦是心智和精神进化的基本要素。

我曾以为,那些内心强大、生活从容的女性,是因为她们拥有更多的资源、更顺利的人生轨迹,或者天生就对困难免疫。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不经历痛苦,而是拥有穿越痛苦的能力和意愿

当你选择直面那个让你焦虑的项目,选择和伴侣进行那场可能引发争执但必要的沟通,选择正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不足并学习改进,你就在主动拥抱痛苦,而每一次这样的拥抱,都是一次心智的拉伸和升级。

正如书中所言,正是我们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拓展了我们的心智,促进了心智的成熟。所以,下一次当你感到“难”的时候,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这不是障碍,这是你的升级提示!

自律:对抗人生之“难”的魔法工具箱

既然生活注定艰难,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裴克医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自律

他将自律定义为“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途径”。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反人性”,毕竟“自律”常常与“不自由”、“痛苦”联系在一起。但裴克医生对自律的解读,远超我们的表面认知。

他提出了自律的四个层面:

推迟满足感(Delaying Gratification): 这是自律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最难掌握的。它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享乐,优先处理困难和痛苦的事情,然后享受成果。

每一次推迟即时满足的背后,都是一种远见和对长期价值的投资。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职业发展中持续的学习和积累,还是育儿路上日复一日的耐心和引导,亦或是健康管理中克制口腹之欲和坚持运动,都需要强大的推迟满足感的能力。我深感,这种能力简直是现代女性对抗碎片化、诱惑多、压力大生活的一剂良药。

比如,不是等到体检报告亮红灯才想起运动,而是每天抽出30分钟,即便累也要去跑去跳;比如,不是把最让人头大的工作留到最后一刻,而是先啃下这块硬骨头,再轻松处理其他;比如,不是用刷短视频逃避和孩子沟通,而是耐心倾听,共同解决问题。

承担责任(Acceptance of Responsibility): 很多人活在抱怨中,抱怨工作、抱怨伴侣、抱怨原生家庭、抱怨社会环境……将自己的不顺归咎于外部原因。然而,裴克医生认为,逃避责任是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

【值得收藏】抱怨是无能的表现,承担责任,是女性拿回人生主导权的第一步。

这种清醒的责任感,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力量。它让你从受害者心态中解脱出来,把能量聚焦在“我能做什么”上面。

承担责任,不是让你去承担不属于你的错误,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你的人生轨迹和你的选择紧密相关,你有能力(和责任)去影响自己的未来。当你在职场遇到不公,承担责任意味着思考“我该如何提升自己或调整策略来应对”,而不是一味抱怨“领导傻X”;当你在育儿中感到力不从心,承担责任意味着去学习、去寻求帮助,而不是指责“孩子太难管”或“队友不给力”。

忠于事实(Dedication to Truth): 这要求我们不断审视自己和外部世界,勇于挑战过时的观念,修正错误的认知。这包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偏见,以及愿意接受那些不舒服的真相。

这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需要勇气和谦逊。

在“鸡娃”盛行的当下,忠于事实可能意味着认识到孩子的特质和潜力是多元的,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忠于事实意味着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各种贩卖焦虑或制造幻象的声音裹挟;在审视自己的内心时,忠于事实意味着诚实面对自己的恐惧、欲望和不足。

保持平衡(Balancing): 这是最高层次的自律,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判断力。它意味着在各种相互冲突的需求、目标、观念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工作与家庭、个人成长与关系维系、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等等。这要求我们不断评估、调整和进化。

对我而言,读到这一部分时,我仿佛找到了那个困扰万千职场妈妈的终极答案:如何平衡?平衡本身就是一种需要终生修炼的“自律”艺术。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地练习、犯错、调整、再练习。

你看,自律并非压抑天性,而是让我们拥有穿越痛苦、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内心自由和成长必备的工具箱。它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泥泞中,找到一条少有人走、却通往更高处的路。

爱:一场需要付诸行动的“拓展自我之旅”

《少有人走的路》最颠覆我认知的部分之一,在于它对“爱”的定义。裴克医生认为: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Love i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金句闪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注意关键词:“意愿”(will)和“拓展自我界限”(extend one's self)。爱不是一种被动的“感觉”,而是一种主动的“意愿”,一种需要付出努力和行动去“拓展”自我舒适区的行为。

这一定义,瞬间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仅仅基于“感觉”的爱(比如一时的迷恋、依赖、占有欲)最终走向了失望和痛苦。真正的爱,是为了帮助自己和对方成为更好的、心智更成熟的人,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承诺、自律和勇气。

亲子之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最容易被理想化和浪漫化,认为那是天然无条件的。但真正的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如何科学育儿,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负面能量甩给孩子,如何在放手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成长节奏。这需要父母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去理解、去学习、去付出,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心智成熟”。亲密之爱: 维系一段成熟健康的亲密关系,绝非易事。它需要双方都有促进彼此成长的意愿,愿意为对方的成长提供支持,也敢于接受对方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挑战甚至痛苦。这意味着主动沟通、解决冲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难题,而不是一味索取或逃避。这同样是一场需要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旅程。自我之爱: 很多人谈论“爱自己”,往往停留在外表、购物等层面。但按照裴克医生的定义,真正的自我之爱,是为了促进自己的心智成熟而拓展自我。这意味着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有纪律地去学习和提升,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健康,不沉溺于舒适区或不良习惯。这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自我投资,需要强大的自律和“拓展自我界限”的意愿。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爱是一种“动词”,是意志的行动,需要纪律和投入。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更好地处理关系中的失望,更清晰地看到哪些是真正的爱,哪些是伪装成爱的依赖或控制。

成为“少有人”: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力量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直视人生的底层逻辑,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它没有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秘方,而是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

接受生活是艰难的,运用自律的工具去解决问题,以爱的意愿去拓展自我、促进成长。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因为它需要勇气去面对痛苦,需要纪律去实践,需要智慧去平衡。

但正因为少有人走,这条路上的风景才更加独特,也才能真正带我们抵达内心深处的平静、成熟和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抱怨生活的“难”,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运用自律去应对;不再逃避亲密关系中的冲突,而是视其为一次共同成长的机会;不再因为焦虑而停滞不前,而是看到“难”背后蕴藏的巨大成长势能。

愿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力量和慰藉。如果你身边也有正经历类似困境的朋友,把这篇文章转给她,或许能给她一些启发。

这本书里,哪个观点最触动你?是“生活是艰难的”,还是关于自律的某个层面?或者对“爱”的新定义?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曾通过面对和解决某个“难题”而获得了巨大的成长?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故事,分享你的感悟,或者推荐你最近读过的好书。 让我们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彼此看见,相互温暖,一起成长。



来源:每周读书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