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创始人震怒:不罚造谣博主就退圈?玉石暴利风波藏多少猫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06 13:58 1

摘要:2025年5月3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平台连发5条动态,将企业与自媒体博主“柴怼怼”的纠纷推向舆论风口。这场持续月余的争议,始于4月初的一则爆料视频,却因企业家的强硬表态和删除动态的反转操作,演变为一场关于商业伦理、网络舆论边界与法律维权的公共讨论。

胖东来创始人硬刚网红博主:不罚诽谤者就退圈?玉石暴利风波背后的行业隐忧

2025年5月3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平台连发5条动态,将企业与自媒体博主“柴怼怼”的纠纷推向舆论风口。这场持续月余的争议,始于4月初的一则爆料视频,却因企业家的强硬表态和删除动态的反转操作,演变为一场关于商业伦理、网络舆论边界与法律维权的公共讨论。

4月5日,“柴怼怼”发布视频直指胖东来“以低成本玉石牟取暴利”,称其“成本几百元的玉石标价数千甚至上万元”,并暗示企业利润模式存在猫腻。这一指控迅速引发网络热议,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次。

4月8日,胖东来商贸集团首次回应,发布《关于“柴怼怼”网络侵权的回复说明》,明确否认相关指控,并指出对方言论“缺乏数据支撑,涉嫌诽谤和不正当竞争”。企业同时提出解决方案:消费者若对商品定价存疑,可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并承诺将公开经营数据以推动行业透明化。

然而,舆论并未因此平息。4月10日,“柴怼怼”再次发声,质疑胖东来“避重就轻”,并呼吁粉丝组建维权群。双方隔空交锋中,事件逐渐从商业纠纷升级为网络舆论战。

4月25日,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受理胖东来起诉“柴怼怼”商业诋毁及名誉侵权案。4月30日,企业公布案件通知书,表明维权决心。但真正引爆舆论的,是创始人于东来的亲自下场。

5月2日、3日,于东来连续发布多条动态,措辞严厉:“若法律不制裁这种肆意污蔑的行为,我将关闭胖东来!”此言一出,立即登上热搜榜首。值得注意的是,其发布的5条动态中,既包含对事件来龙去脉的梳理,也夹杂对平台监管的批评,甚至直言“部分平台为流量纵容造谣”。

但戏剧性的是,5月3日下午,这些动态被全部删除,账号亦设为私密状态。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舆论压力下的妥协”,但胖东来官方随后回应:“法律程序正在推进,具体进展不便透露。”

事件波及范围远超双方预期。五一期间,一家名为“胖都来”的商场因名字与胖东来高度相似,被质疑“蹭热度”,甚至牵连多位为其站台的明星。演员叶璇、赵亮等人或关闭评论区,或公开道歉,试图与事件切割。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这场风波暴露了零售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玉石等非标品类定价机制不透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失序,以及企业应对网络诽谤的困境。胖东来虽主动公布和田玉定价标准,但公众对“成本价与标价差距”的质疑仍未消散。

立案时间线:4月25日:许昌中院立案5月2日:胖东来公布立案通知书5月3日:于东来删除争议动态企业回应核心内容:否认“成本几百元卖至万元”的指控,强调玉石定价符合行业标准承诺公开经营数据,接受第三方检测已启动法律程序,拒绝私下和解博主主张依据:引用“行业内部人士”爆料,但未提供具体数据呼吁粉丝组建维权群,拟邀请权威机构鉴定行业背景补充:珠宝玉石行业毛利率普遍在30%-50%之间,高端和田玉可达80%以上胖东来珠宝部2024年销售额占整体营收不足5%,与博主“主要利润来源”说法矛盾

焦点一:自媒体言论边界何在?
“柴怼怼”的指控是否构成商业诋毁?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誉。但需注意,若博主能证明其言论基于“合理信赖的事实”,或可主张舆论监督权。目前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最终裁决需以证据链完整性为准。

焦点二:企业维权成本与效果
胖东来选择法律途径而非公关对冲,折射出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转变。但诉讼周期长、结果不确定,且删除创始人动态的操作可能削弱公众信任。如何在法律与舆情间平衡,成为企业必修课。

焦点三:行业透明化能否破局?
胖东来承诺公开经营数据,但非标品类(如玉石)的定价逻辑复杂,消费者能否真正理解?行业需建立更清晰的溯源体系与定价标准,而非依赖企业单方面披露。

支持方观点

“企业被污蔑必须硬刚,否则劣币驱逐良币”“胖东来服务有口皆碑,博主为流量不择手段”

质疑方声音

“既然清白,为何删除动态?心虚吗?”“玉石利润本就高,企业是否在转移焦点?”

中立分析
事件本质是自媒体时代企业信誉危机应对的典型案例。胖东来的强硬态度虽赢得部分公众支持,但也需警惕“情绪化表达”反噬品牌形象。法律维权是正途,但如何将专业证据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语言,考验企业沟通能力。

司法层面:案件判决将成为同类纠纷的参考标杆,若认定博主诽谤,或倒逼自媒体行业加强内容审核。企业层面:胖东来需在诉讼期间持续公开信息,避免“沉默螺旋”效应,同时考虑引入独立第三方审计增强公信力。行业层面:零售企业可借此契机推动非标品类定价标准化,例如建立玉石溯源码制度,让消费者扫码查验成本构成。

结语
于东来“退圈”威胁的背后,是企业家对商业信誉的珍视,也是对网络暴力零容忍的宣言。但法律终将回归理性——唯有确凿证据与公正裁决,才能为这场风波画上句号。而对于行业而言,如何在流量时代守护商业伦理,或许比一场官司的输赢更为重要。

引用来源

来源:爱吃瓜爱零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