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3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需要根除!”
这句话,很多人在体检报告里都见过。
吓得不轻,赶紧上网查,越查越慌——胃癌、胃炎、胃溃疡通通和它有关。
但真相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医生明确表示,有3类人群,不建议盲目根治。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事讲明白。
它不是寄生虫,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细菌。
主要藏在胃里,可以在强酸环境中生存。你没听错,它就是这么“皮实”。
全世界约一半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在中国,感染率更高,成年人中约有50%~60%感染。
这不就是“全民级”的细菌吗?
那是不是人人都得治?不是。
因为它确实和很多胃病有关。
比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萎缩,甚至胃癌。
尤其是胃癌,很多人听到这个就慌了。
幽门螺杆菌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I类致癌物,这不是吓唬人。
但你需要知道的是:
它只是“可能导致胃癌的风险因素之一”,不是“直接导致胃癌的罪魁祸首”。
也就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等于一定得胃癌,
但它确实会增加你得胃癌的几率。
很多人做完检查发现感染了这菌,立刻就想吃药杀菌。
但医生不会这么快给你开药。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有严格指征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治疗。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共识意见》明确指出:
需要根除治疗的,是那些有胃病症状、胃黏膜病变风险较高的人群。
如果你没症状,也没家族史,也没发现病变,医生往往会建议观察为主,并非立即用药。
年龄大了,身体各项功能下降。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副作用不小。
有些老人胃黏膜已经适应了菌的存在,强行根除反而可能引发胃功能紊乱。
医生通常会评估整体健康状况,没有症状,不建议轻易根除。
比如糖尿病、慢性心肺病、肾病等。
这类人群身体本就虚弱,用抗生素容易打乱肠道菌群,
还可能诱发其他感染或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风险大于获益时,医生会建议暂缓根除,密切观察。
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期,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并不一定出现症状。
大量研究提示,儿童感染后自然清除率较高,
且抗生素治疗副作用明显,容易导致抗药性。
所以,绝大多数儿童若无胃病表现,不建议立即根治。
可以,但难度不小。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联合三联或四联疗法”,
也就是几种药物一起吃,疗程通常是10~14天。
但目前面临两个问题:
耐药率高:尤其在中国,克拉霉素、甲硝唑等常用药物耐药率较高。
复发率不低:即便治好了,还有可能“二次感染”。
所以,医生一般会评估你的身体状况、是否合适用药、治疗风险等因素,再决定是否治疗。
虽然有些人不建议立刻根除,但也有一些人群必须要抓紧治疗。
比如: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检查发现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病变的人
曾患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人
正在接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的人
这些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大大增加患胃癌或其他严重胃病的风险。
既然幽门螺杆菌这么“难缠”,我们是不是能提前预防?
可以,而且很关键。
避免共餐:尤其是家庭中有感染者时,建议使用公筷公勺。
不共用牙刷、杯子: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唾液传播。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病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
幽门螺杆菌不是洪水猛兽,
它确实与多种胃病有关,但不是每个人都要立马根除。
关键是:对症治疗、科学评估、个体化处理。
不要一看到“阳性”就慌,也别听信偏方乱吃药。
真正该治的,别拖;不该治的,也别乱折腾。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感染协作组. 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意见(第五次修订)[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61(1):46-62.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11110-00948.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与开心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