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先生曾言:“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此言深刻揭示了教学的根本——让学生由衷地喜爱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应是师生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让数学课堂从枯燥的数字与符号世界中解脱出来,
巧用“活”的教学资源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明德校区 刘焕全
我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先生曾言:“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此言深刻揭示了教学的根本——让学生由衷地喜爱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应是师生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让数学课堂从枯燥的数字与符号世界中解脱出来,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关键在于洞悉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乐于参与,他们对故事、游戏和魔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将数学知识的本质、形成过程及应用巧妙融入这些“活”的资源中,是实现寓教于乐、深化理解的有效途径。
以“故事”为舟,载数学思想悄然入心
故事是儿童认知世界的窗口,也是情感共鸣的桥梁。将数学知识编织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使学习过程变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首先,故事是吸引学生进入数学情境的“磁石”。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故事,能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在故事的牵引下,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规律”“倍数”)被赋予具体的情境和角色,变得可感、可知。
其次,故事是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模型思想等,往往难以通过直接讲解让学生领悟。而故事的情节发展,恰恰可以成为这些思想方法的“原型”。学生在跟随故事主角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比较、分析、推理等数学思维,从而在体验中感悟思想方法的内涵。正如素材中所指,有时学生只需回想故事的情节,便能自觉找到解题的路径,因为故事已将数学方法内化为一种叙事逻辑。
因此,教师应成为数学故事的创作者和讲述者,善于挖掘数学史中的趣闻轶事,或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改编成富有童趣的叙事,让数学课堂在故事的浸润下,成为思维训练的乐园。
以“游戏”为径,引探究动力自然生发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游戏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游戏,能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潜能。
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竞争意识。如素材中《找规律》一课的导入案例——《看谁记忆力好》的男女生记忆比赛。游戏化的竞争情境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当男生因失败而“愤愤不平”地寻找原因时,实质上是驱动了他们主动的观察、分析与比较;而当女生因发现“规律”而获胜时,则深刻体验到了数学工具带来的成功与便利。这一“输”一“赢”之间,学生不仅自发地建构了“规律”的概念,更切身感受到了规律的价值和作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此外,游戏鼓励试错与创新。在规则明确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心态更为放松,敢于尝试不同的策略,容易迸发灵感,这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精心设计或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契合的数学游戏,让知识在游戏的“玩乐”中被发现、被验证、被应用,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索之旅。
以“魔术”为桥,通数学本质豁然开朗
魔术以其神秘感和不可预测性,能满足人类天生的猎奇与探究心理。数学魔术,其内核是严谨的数学原理,外在是令人惊叹的奇幻表演,是激发学生数学好奇心的绝佳载体。
数学魔术能制造强烈的认知冲突。当学生目睹老师“未卜先知”地猜出扑克牌的数量(如《神机妙算》魔术)时,其固有的认知经验被打破,会产生强烈的“这是为什么?”的探究欲望。这种欲望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强大动力。
魔术解密的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为了揭开谜底,学生需要调动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例如,在《3的倍数特征》课后表演的扑克牌魔术,其奥秘在于“一个两位数减去其各位数字之和,结果一定是9的倍数”。学生为了解密,必然要经历从具体数字演算到一般规律概括的抽象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倍数特征知识,更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魔术后,乐于向同伴和家人展示,这一“炫耀”过程本身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运用,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使他们从“怕数学”转变为“迷数学”。
故事、游戏和魔术并非课堂的“调味品”,而是能够盘活整个课堂的“神器”。它们将冰冷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温度、有情节、有悬念的学习素材,让课堂充满了人的灵动性与生命的张力。巧用这些“活”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数学视野,在潜移默化中训练思维,提升综合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富于创造的心,不断挖掘和开发身边鲜活的数学教学资源,真正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成长、焕发生命活力的精彩舞台。
来源:日月不谙离恨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