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白俄罗斯外交部长雷任科夫在联合国的一场高级别会议上发表了一番引人关注的讲话,核心内容是解释为什么白俄罗斯要在自家地盘上部署俄罗斯的“奥列什尼克”导弹系统。
最近,白俄罗斯外交部长雷任科夫在联合国的一场高级别会议上发表了一番引人关注的讲话,核心内容是解释为什么白俄罗斯要在自家地盘上部署俄罗斯的“奥列什尼克”导弹系统。
他用“被迫防御”来形容这一举动,强调这不是为了跟谁较劲或加入军备竞赛,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需要。
这件事背后牵扯到欧洲安全格局的变化、西方国家的承诺,接下来我们就从白俄外长的表态出发,一步步拆解这背后的来龙去脉,看看为什么白俄罗斯会觉得“别无选择”?
白俄罗斯外长雷任科夫在联合国会议上没绕弯子,直接点明部署俄罗斯战术核武器和弹道导弹是出于自卫。
他提到,白俄罗斯不会盲目参与军备竞赛,更不想挑起新对抗,这些措施纯粹是“非对称”的防御手段,说白了就是用最小代价保护自己。
他还特别引用国际法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来背书,试图打消外界对白俄意图的怀疑。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在2024年签了个《联盟国家安全保障条约》,里头写明双方可以互相保护,甚至动用核武器。这在美西方国家看来,难免觉得白俄罗斯是不是被绑上了俄罗斯的战车。
其实,白俄罗斯的这种焦虑不是空穴来风,雷任科夫在讲话里回顾了欧洲安全的历史,提到过去西方国家曾承诺不向东扩张北约,还通过《布达佩斯备忘录》给弃核国家提供安全保障。
可如今,白俄罗斯觉得这些承诺早就被抛到脑后了,用他的话说,西方一边帮着苏联解体后的小国销毁武器,一边自己悄悄武装起来,甚至还在白俄边境国家如波兰、立陶宛埋地雷。
这种“双标”操作让白俄罗斯感到被孤立,安全关切没人理,说白了,白俄部署导弹实在是“被逼到墙角”了。
白俄罗斯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国家,历史上不少小国都靠结盟或外部支持来平衡风险,但这种做法也有风险,可能激化地区矛盾,或者被贴上“挑衅”的标签。
欧洲的安全环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让白俄罗斯这么紧张?
雷任科夫在联合国发言时,没少提欧洲安全领域的“旧账”,点名批评北约东扩和《布达佩斯备忘录》的承诺被“彻底践踏”。
当年,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等国家主动放弃核武器,换来的西方保障包括不使用武力和经济胁迫。
可如今,西方不仅没兑现承诺,还反过来在邻国加强军事存在,比如波兰和拉脱维亚的军事部署,这种落差就导致周边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雷任科夫提到西方在边境“埋雷”的事,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反映了白俄罗斯对周边环境的不信任。
欧洲这边呢,北约国家也没闲着,一边指责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军事动作,一边自己搞演习、增兵东翼。
双方互相猜疑,谁都不敢先放下武器。雷任科夫还点出一个关键问题:核武器为什么又成了香饽饽?
在缺乏可靠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核威慑成了最后手段,哪怕不用,也能吓唬潜在侵略者。这话直指国际信任的缺失,如果大家连基本信任都没有,那武器就成了唯一的“语言”。
从分析来看,欧洲安全格局的裂痕其实是个老问题,只不过近年被放大了。西方觉得俄罗斯扩张野心不死,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则觉得北约东扩威胁自家安全。
这种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最终受害的是普通国家和老百姓。
俄白“西部-2025”联合战略演习成了近期焦点,这场演习从9月12日开到16日,内容包括战机打击、导弹试射,甚至模拟核战争场景。
俄罗斯国防部说这是防御性质的训练,目的是提高部队协同能力,但波兰、拉脱维亚这些邻国却觉得演习是“直接威胁”,波兰更是干脆关闭了所有波白边境口岸,还部署了约4万军人。
德国媒体更是直接说俄白在演练“进攻北约”,对比俄方解释这是“防御本质”,却被误解成挑衅纯属西方在找借口升级局势。欧洲东翼已经成了火药桶,一点火星就能引爆口水战。
双方都在测试对方底线,俄白觉得演习是自家事,西方却解读成威胁,这种对峙其实挺危险的,好在俄白反复强调演习“不针对第三国”,但信任缺失下,谁信呢?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核心还是回到安全保障上。
欧洲安全体系的信任危机,解决之道可能不在于谁赢谁输,而在于重建“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给所有国家提供可靠保障,和平不是零和游戏,谁都不想活在导弹阴影下。
来源:初六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