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时轮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还当过抗美援朝第九兵团的司令,打仗那可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可在私下里,他却有个特别的爱好,爱喝酒,自己还打趣说是“酒将军”,因为他这个爱喝酒的毛病,第九兵团那会儿甚至被人笑称“酒兵团”。
宋时轮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还当过抗美援朝第九兵团的司令,打仗那可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可在私下里,他却有个特别的爱好,爱喝酒,自己还打趣说是“酒将军”,因为他这个爱喝酒的毛病,第九兵团那会儿甚至被人笑称“酒兵团”。
其实他年轻时还真闹过一次“醉酒奇遇”。有回喝多了,迷迷糊糊跑到山里去,结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睡在老虎窝里,还被一只小老虎舔醒!后来每次说起这事,他都哈哈大笑,用来鼓劲打气:“我连老虎窝都睡过,真老虎都不怕,还能怕蒋介石和日本鬼子这点纸老虎?”
宋时轮1907年出生在湖南醴陵,山里湿气重,当地人都有自酿米酒、喝酒驱寒的习惯。他从小就跟着大人学会了“来两口”,十几岁时更是一杯不推。有一年冬天,他送姐姐回婆家,对方热情款待,饭桌上连劝带哄,宋时轮也就喝得微醺。天色渐晚,他一个人踏上回家的山路。那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道,野兽时常出没,但他年轻气盛,丝毫不惧。
夜幕降临,山里漆黑一片,他又累又困,索性钻进山洞休息。半夜他感觉脸上黏糊糊、热乎乎的,迷糊睁眼一看,一只“猫”正在舔他。下一秒他猛然清醒:山里哪来的猫?定睛一看,冷汗“唰”地冒了出来,那是一只老虎崽,旁边还有三只!它们只是好奇,并没攻击他,但要是大老虎回来,后果不堪设想。宋时轮不敢多停,悄悄起身,撒腿狂奔,才逃过一劫。
这段经历他一生难忘,还常拿来给战友讲趣事。他的女儿宋崇实后来也向记者讲述过这一幕。有人质疑“湖南哪来的老虎”,但在当年,湘西山区老虎并不稀奇,甚至有“百虎围村”的真实事件。
类似的“死里逃生”,他后来还经历过一次。1927年“四一二”“四一五”反革命政变爆发,广州血雨腥风,他被捕入狱。幸亏他是黄埔生、身份隐秘,反动派没有证据,只能以“嫌疑”关押。两年后他奇迹般平安获释。
他没有被恐怖吓倒,反而回乡组织游击队,不久便并入红六军,正式踏上革命征程。从山洞遇虎,到牢狱脱险,年轻的宋时轮早已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锻造出过人的胆识与韧性。
1931年春起,宋时轮率部接连参加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在战场上坚决贯彻毛主席“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善打游击与伏击,多次完成关键任务,表现突出。第二次反“围剿”时,他任红三十五军参谋长,在多次战略讨论中力挺毛主席主张,强调“智取在于诱敌,打击在于掌握节奏”,坚定执行诱敌深入方针,协助军政首长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第三次反“围剿”中,他主动承担危险的佯动任务,率部大张旗鼓牵制敌军,掩护主力东进,确保红军在莲塘、黄陂等地连战连捷。敌军回头追击时,他又转入游击,袭扰牵制,为主力赢得战机,配合打破“围剿”。
1933年宁都会议后,“左”倾路线抬头,他在政治压力下仍坚定支持毛主席,与陈毅一道顶住清算风潮,态度鲜明。次年作战中宋时轮负伤,康复后被送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深造,任第二大队大队长。然而“左”倾路线的扩大使得形势更加紧张,他因早年在广州被捕的经历,被怀疑曾参加“AB团”,遭到党籍开除三个月的处分。
10月,红军大学并入干部团,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张国焘分裂红军时,毛主席率队北上,由于准备仓促,宋时轮未及时接到通知。等他醒来时,学校已转移,他毫不犹豫,立即追赶主力,坚定选择跟随毛主席北上。后来毛主席见到他时,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宋时轮你来了,好!”这句话,他铭记一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1月3日与红十五军团在下寺湾会师,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并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编入其中。宋时轮被任命为军团作战科科长。那时他的党籍尚未恢复,心中有所顾虑。毛主席了解情况后,亲自对他说:“用人之长,是组织的决定;恢复你的党籍,也是组织的事。你就愉快地去工作吧。”宋时轮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反复说:“还是毛主席信任我。”
不久后的直罗镇战役中,他积极协助军团领导制定作战方案,组织周密、行动迅速,为歼灭敌军主力、巩固陕北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系列经历让宋时轮在政治与军事的双重考验中站稳了脚跟,也为他日后的将军之路奠定了深厚基础。
1948年8月,济南战役尚未打响,华东野战军内部却先起波澜。一场高层作战会议上,十纵司令宋时轮当场顶撞上级粟裕,态度强硬到连毛主席都震怒下电,要求撤职!8月25日,华野在曲阜师范学校召开干部会议,部署济南战役。粟裕传达中央指示:九月发起攻势,采用“攻济打援”,口号是“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接着宣布许世友任攻城总指挥,宋时轮任西兵团攻城总指挥。
就在这时,宋时轮突然站起,语气冲得惊人:“我们十纵兵源、弹药都不足,不补给,主攻打不了!”这话让全场一愣,粟裕和参谋长陈士榘急忙劝解,他却胳膊一甩,当场拂袖而去,会议气氛瞬间凝固。
不久后粟裕又收到宋时轮的“休假报告”,理由是身体不好,要回东北休养。济南战役是解放军首次攻打国军重镇,意义重大,他这一撂挑子,无疑是给战役添乱。粟裕立即上报中央。毛主席获悉后火冒三丈,发电报批示:“宋时轮行为极为不当,应予撤职!”
按理说粟裕应立刻执行撤职令,但他深知宋时轮的能力和威望,硬撤可能影响士气和战役进度,便选择暂缓处理,让风波冷却,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奏效,济南战役中,宋时轮率领西兵团在西线表现出色,十纵也立下功劳,而这场“顶撞风波”,最终成为他军旅生涯里的一段惊心插曲。
1955年宋时轮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首批上将之一。能有这样的成就,除了自身的战功与才能,更离不开伟人的识人之明和粟裕的大度胸襟。回到1948年济南战役前那场著名的“顶撞事件”,宋时轮的行为放在任何年代都属于严重违纪,理应被撤职查办。
但伟人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巧妙地在给粟裕的电报中用了“应予撤职”四个字,既表态态度,又为挽留这员猛将留下回旋余地。粟裕立刻领会了其中深意,没有照搬电报处理宋时轮,而是以宽广的胸襟和政治智慧化解了矛盾,既维护了自己的指挥权威,又保住了宋时轮的未来。
宋时轮后来常说,如果不是遇到这样的上级,他的军旅生涯早就止步于1948年,他对伟人充满崇敬,而对粟裕,更是从心底涌起感激。因为他清楚,以粟裕当时的地位,“敢不执行”电报,是需要胆识的,而当年他对粟裕并不服气。
1967年12月27日,宋时轮的妻子郑继斯因肺癌离世,年仅51岁。弥留之际,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再见丈夫一面,哪怕只说一句话、做个交代,但最终没能等到他回来,带着遗憾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噩耗传来宋时轮悲痛不已,此后两年他把全部精力埋进工作,一个人默默过着清冷孤寂的生活。直到1971年夏,他的生活才慢慢有了温度,他将郑晓存接到北京。从那时起,无论境况多艰难,郑晓存始终不离不弃,这份陪伴深深打动了他。
1972年,党组织批准两人正式成婚,那一年宋时轮65岁,郑晓存32岁,相差33岁的他们没有顾虑外界的眼光,选择携手同行。婚后他们彼此照顾、相互扶持,宋时轮珍惜这段感情,还尽心照顾妻子一家,老战友见到他,总爱调侃一句:“老宋,你好福气啊。”他只是笑笑,从不多言。
两年后,夫妻俩迎来了女儿的出生。那一年两人年龄相加正好101岁,于是他给女儿取名“宋百一”,寓意圆满。晚年病重时,老友乔石专程来探望,俯身在他耳边轻声说:“宋老,我是乔石,解放上海那会儿,您当警备区司令,我刚从地下出来……”昏迷多日的宋时轮突然清醒,沙哑着笑道:“我现在也马上要到地下去了……”这是他病重以来说的第一句清醒的话。妻子郑晓存听后,泪流不止。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许世友亲挂帅旗,率部奔赴东线。然而战斗一开始,我军伤亡就迅速攀升,出乎所有人意料,许世友并非毫无准备。战前他在南宁频繁“打猎”,其实是暗中勘察地形、督战修工事,还亲自给指战员训话,作战计划环环相扣。问题出在行军方式上。
党中央获悉前线吃紧,派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火速赶赴战区指导。刚到前线,他看到一批从坦克上下来的步兵,立刻发现致命问题,许世友还在沿用抗战时期的老办法,让十几个士兵挤在坦克里随车前进。
而战场地形是亚热带山地,坡度陡峭、林密沟深,坦克行驶本就颠簸。为了防止摔伤,许世友干脆命人把士兵绑在坦克上。结果一旦遭遇伏击,坦克被击中,士兵根本无法逃生,等同把人和死神绑在一起。
宋时轮当场气得不行,但没有公开批评。晚上两人把酒言欢时,他直接拍桌子骂道:“你老糊涂啊,怎么能把战士绑坦克上!”许世友先是满脸不服,听完宋时轮逐条分析,才意识到问题严重,立刻下令调整行军方式。
虽然反击战初期走了弯路,但这次教训也促使我军战后加速研制新型步兵战车,提高机动与防护能力。这场老友间的“酒桌交锋”救了无数士兵的命,也推动了部队作战理念的更新。1991年9月17日,宋时轮在上海安详离世,享年84岁。
他与郑继斯相伴26年,与郑晓存又共度了19个春秋。一个是革命年代的并肩战友,一个是暮年相守的知己伴侣。他的一生战功赫赫,感情经历也充满传奇色彩,既有青春年华里的相濡以沫,也有晚年岁月中的相互扶持,令人感慨万千。
来源:明写春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