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71岁的王健林被一纸限高令推上热搜。这位曾喊出"先定个小目标赚一个亿"的前中国首富,如今被禁止乘坐飞机头等舱、入住星级酒店,连名下4.9亿元股权都被冻结。几乎同时,36岁的王思聪因1210万元合同纠纷被强制执行,父子俩罕见同登热搜榜单。
2025年9月,71岁的王健林被一纸限高令推上热搜。这位曾喊出"先定个小目标赚一个亿"的前中国首富,如今被禁止乘坐飞机头等舱、入住星级酒店,连名下4.9亿元股权都被冻结。几乎同时,36岁的王思聪因1210万元合同纠纷被强制执行,父子俩罕见同登热搜榜单。
从昔日首富到"限高人员",从"国民老公"到卖牛排讨生活,这对父子的境遇反转,藏着万达帝国的债务困局,更映照着中国地产时代的落幕。
一、1.86亿限高令背后:76亿窟窿与47条冻结记录
很少有人想到,压垮王健林的最后一根稻草,竟是一笔1.86亿元的债务。2025年9月26日,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限高令显示,万达集团未履行这笔强制执行义务,王健林作为法定代表人被连带限制消费 。
但明眼人都清楚,这1.86亿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的数据触目惊心:截至9月底,万达全年被执行金额已超76亿元,仅8月就新增24亿元强执标的,9月单月又添4亿余元。股权冻结更像一张密网,47条记录牵扯着万达商管、文化产业等核心板块,光是9月初上海万达金融板块的股权冻结就达94亿元,北京万达文化产业80亿元股权也被冻结三年 。
万达内部人士试图解释这是"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称纠纷早就在协商。但市场用脚投票:银行火速收紧授信,供应商开始要求现款提货,连曾经追捧的投资方都纷纷变脸。融创、苏宁直接提起仲裁,索要合计145亿元回购款,把万达逼到了墙
这场危机的根源,是2018年那纸致命的对赌协议。当年王健林拉来腾讯、苏宁等机构筹了380亿元,承诺2023年底前让万达商管上市,否则按年息8%-12%回购股权。四次IPO尝试均告失败后,这笔债务滚成了450亿元的"定时炸弹",直接引爆了股权冻结潮。
为了还债,王健林开启了长达八年的"断臂求生"。2017年先以637.5亿元贱卖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签约现场的摔杯子声藏着多少不甘。2023年卖30座万达广场,2024年抛26座,2025年5月更狠,把北京、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48座核心广场打包卖了500亿元。三年下来,109座广场被卖掉,自持量从400座缩水到300座左右,曾经的商业版图被一块块拆卖换钱。
可卖资产的速度,远赶不上债务到期的速度。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万达短期有息负债302.69亿元,账上现金却只剩116亿元,近200亿元的缺口像个无底洞。更要命的是,为换600亿战投,万达商管持股从70.15%降到40%,连CEO都换成了太盟背景的人,王健林逐渐失去控制权。
近期露面的王健林瘦得像根竹竿,满头白发,皱巴巴的西装套在身上空荡荡的,跟当年那个霸气首富判若两人。但他给自己定了"三不原则":不烂尾、不欠薪、不转移资产,疫情时还为商户免租40亿元,这份硬扛让他比跑路的老板多赚了些同情。
二、王思聪的转身:从5亿试错金到29.9元牛排套餐
王健林在国内硬扛债务时,王思聪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位早年手握5亿"试错金"、前呼后拥的"国民老公",如今成了网友口中"蹲机场卖牛排"的创业者。
2025年以来,多次有网友在日本偶遇王思聪。有人拍到他在赌场VIP区打牌,穿着宽松卫衣,跟以往精致西装形象反差巨大;也有人说他在东京富人区有套200平米豪宅,装修花了数百万。但这些"潇洒"背后,是资产缩水的现实:上海核心地段的400平米豪宅,从巅峰时1.2亿元估值降到8800万甩卖,相当于打了7折仍难出手。
更直接的信号是事业收缩。他早年投资的乐视体育血本无归,创办的熊猫直播因烧钱模式崩盘,如今连普思资本融资都要出具"与万达脱钩声明"。2025年6月,他干脆把北京寰聚商业的股份卖给了何猷君,彻底退出这家公司。
反差最强烈的是他的新身份——餐饮创业者。北京望京商圈新开的"牛校长"牛排店,老板正是王思聪。店里主打29.9元的牛排套餐,包含意面和蔬菜,价格直逼外卖,招牌上还印着他吃牛排的漫画形象。在此之前,他还卖过15.8元的牛肉干,计划年内开100家牛排店,彻底放下了富二代的身段。
有人拍到他在新加坡机场自己整理行李,身边连个助理都没有,红发耷拉着没了造型感。面对网友调侃"消费降级",他回应"有钱和做傻子是两码事",算是给曾经的炫富过往做
了个注脚。
其实王思聪的境遇早有伏笔。当年他斥巨资投乐视时,就有人提醒资金风险;熊猫直播烧钱成瘾却不建盈利模式,倒闭只是时间问题。反观同期的何猷君深耕家族事业,汪小菲靠餐饮东山再起,王思聪的散漫终究要付出代价。但即便如此,他手里仍有优质资产,买百万元手表时依旧爽快,只是那份"靠爹"的底气,确实少了大半。
三、万达的生死关:上市倒计时与轻资产困局
王健林和王思聪的转变,本质上是万达帝国的缩影。如今的万达站在生死关口,未来全系于两个时间节点:2025年底的上市对赌和债务重组谈判。
最大的悬念是万达商管的上市。2024年引入中东资本时,王健林承诺2025年底前完成上市,否则要触发440亿元回购条款,他质押的98%个人股权可能清零。可现实是,A股IPO审核趋严,房企上市通道基本关闭,万达四次冲击港股均告失败,业内预估成功率不足30%。
即便上市成功,万达的日子也不好过。轻资产转型喊了八年,看似成效显著:2024年管理费收入增长23%至98亿元,轻资产项目占比达60%。但代价是核心资产流失,租金这个"造血机"持续萎缩——2024年万达商管净利润同比降了11.6%,净利润率从21.3%跌到18.5%。卖掉48座核心广场后,剩下的130座自持广场估值约4500亿元,可面对6000亿总债务,仍是杯水车薪。
王健林还在做最后的努力。2025年夏天,他拉着马化腾、刘强东成立合伙企业,投了465亿元搞商业数字化升级,还去新疆克拉玛依调研文旅项目,想蹭"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他跟债权人谈"展期+债转股",试图把短期压力往后推。太盟、腾讯这些"老熟人"也继续捧场,接盘资产时暗含"以股抵债",帮万达省了现金流出 。
但这些动作更像"缓兵之计"。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点破关键:"股权冻结、战投落地、债务偿还缠成了连环锁,解不开就是死局" 。如果年底上市失败,中东资本回购款到期,万达可能被拆分重组,王健林或将彻底退出自己一手打造的帝国。即便闯过这关,失去核心资产的万达也只是个轻资产管理公司,再也回不到巅峰时代。
结语:潮水退去后的商业启示
从2017年债务危机爆发到2025年限高令落地,万达的八年挣扎像一部商业沉浮记。王健林的硬扛里有时代的无奈——房地产黄金时代落幕,高杠杆扩张的模式注定难以为继;王思聪的转身藏着成长的代价——富二代的光环终会褪去,踏实做事才是立身之本。
71岁的王健林还在跑银行、谈合作,36岁的王思聪蹲在店里算牛排成本,这对父子的境遇反转,比任何商业案例都更有说服力: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光环褪去后,才能看清真正的底色。
万达的故事还没结局,王健林能否闯过年底的生死关,王思聪的牛排店能否开成连锁,都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靠拿地盖楼就能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个靠爹就能横行的日子也成了历史。这或许就是限高令下,万达父子给所有创业者的最好启示。
来源:白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