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唐王朝建“双忠庙”对张巡和许远进行祭祀,这是从官方的角度上将许远捧上了神坛。南宋时期,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下,以许远与张巡为爱国典范的“双忠庙”几乎遍及全国,至今北京历代帝王庙中仍供奉有许远的神位。。
"
睢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富阳新登人许远,正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
安史之乱期间,他和张巡坚守睢阳城整整十个月,粮绝兵弱,寡不敌众,城破之后大义凛然不愿投降被杀身亡。
后来,唐王朝建“双忠庙”对张巡和许远进行祭祀,这是从官方的角度上将许远捧上了神坛。南宋时期,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下,以许远与张巡为爱国典范的“双忠庙”几乎遍及全国,至今北京历代帝王庙中仍供奉有许远的神位。。
"
许远是许敬宗的玄孙,出生于杭州新城(今杭州富阳新登)。与许敬宗的历史评价不同,许远是为后世敬仰的唐代孤忠英雄。
许远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藩镇节度使们趾高气扬“翘尾巴”的时代了。正道科举进士出身的许远被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看中,想招他为婿。不想,许远却拒绝了这门婚事。这一下,可就得罪了这位节度使,许远被贬去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一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才召其为睢阳太守。
睢阳地处古睢水之北,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南部,是扼制江淮的战略要地。这里也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战场,一场睢阳保卫战打得可歌可泣,以张巡、许远为首的唐朝守军,凭借高超的战术手段和高尚的品格节操,以约7000士兵战胜了约18万的攻城叛军,为唐朝的保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现在说起睢阳保卫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张巡。其实,从守土有责的角度来说,身为睢阳太守的许远才是第一责任人。
张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门外路西,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真源县令张巡撤出雍丘,率众沿睢阳渠向南撤退时,只剩了马300匹,兵3000人。他们退至睢阳时,许远大开城门接纳了这支残败的部队。而且,许远自认为指挥作战的才能不及张巡,主动让贤,推张巡为主帅,自己负责筹集军粮和物资保障。他们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北击败叛将杨朝宗,杀敌一万余人,投敌尸于睢阳渠中,渠水为之不流。这是“许张组合”的第一次惊艳亮相,当然,这还只是睢阳保卫战的前奏。
至德二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部合,共18万人再度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20余次,士气不衰。张巡、许远还清除了内部叛将,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这次大捷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以肯定他们的功绩。
到了五月,正是麦熟时节,叛军在城外收麦以充军粮,张巡在城上看到后,集结士兵,擂鼓作出欲战的样子。叛军见状立刻停止收麦待战。这时,张巡止住擂鼓,又让军士作出休息的样子。如此几番,叛军见状放松了警惕。张巡抓住时机命南霁云率军大开城门突然冲出,直捣尹子琦大营,斩将拔旗。与此同时,有叛军大将率一千余骑兵直逼城下招张巡、许远投降。张巡在城上一边与敌将答话,一边暗命勇士几十人手持钩、陌刀、强弩从城上吊下潜入无水的护城壕中,趁城外叛军依仗人多势众并不戒备时,勇士们奋勇杀出,叛军猝不及防损伤了很多人马。
就这样,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地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保障了唐朝东南地区的安全。
城里粮食没了,就吃树皮,吃战马,最后连麻雀、老鼠也都吃完了。城里所有的将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无希望,却没有一个人叛逃。到了十月中旬,在疾病和饥饿的困扰下,守城的将士们已失去战斗力,眼睁睁地看着叛军翻墙入城,却没有力气起来抵抗,睢阳城终于陷落。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人宁死不屈,均被尹子奇杀害。但尹子奇也在之后不几天便被唐军打败,全军覆没,尹子奇被杀示众。十二月,天下暂告平定,唐肃宗追封死难的功臣,追赠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忠义公。后来到了唐僖宗时,更是将张巡、许远、南霁云的画像移入凌烟阁,供后人祭典。
旧时杭州有专祠供奉许远,在城东荷花池,称许忠义祠,这里也就成了杭州的许氏宗祠。许氏后人也都很有出息,据《冷庐杂识》记载,一直到清朝,“嘉庆道光以来,仁和许氏科第最盛”。另一本叫《思补斋笔记》的,更记录了许氏后人中一个叫许学范的,“七子登科”的传奇,而且是“伯兄季弟,先后同年,尤科目中所罕见。”看来真是忠臣烈士必有遗泽。
许远(709-757),字令威,杭州新城人,安史之乱中与张巡一起守卫睢阳的孤忠英雄。事见《旧唐书》《新唐书》。
忠烈祠宇,千古流芳
许远与睢阳守军的故事
不仅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更成为忠勇精神的象征
每个时代都有独属的英雄典范
英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
被不断沉淀、接续传承
你印象深刻的英雄有哪些?
你最喜欢哪位英雄?
欢迎评论区分享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