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倾听·助力·共富 与亿万农民同心共行 致敬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今年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第八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发布会邀请了多位“丰收者”,通过鲜活案例讲述农行金融助农故事,展现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9月28日电(赵家熹)近日,“倾听·助力·共富 与亿万农民同心共行 致敬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今年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第八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发布会邀请了多位“丰收者”,通过鲜活案例讲述农行金融助农故事,展现秋收“丰”景。
发布会上,宁夏红寺堡区祥祥农场创办人王航弟,讲述了自己从移民妇女到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的蜕变。“5、20、60”这三个数字,是她故事里的动人注脚。
王航弟的人生起点,在宁夏西吉县的山沟里。作为家里的老大,她小学没毕业就外出打工,“吃饱穿暖”曾是她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2000年前后,她举家搬到红寺堡,开小卖部、扛水泥,日子勉强糊口,却总没底气。2015年,一个电话让她动了心:“你们宁夏的枸杞真好!”她和丈夫咬牙决定:种50亩枸杞!可7万元的成本,只凑到2万,剩下的5万成了压在心头的巨石。
“跑了好几家银行,要担保要抵押,我们刚搬来,哪有这些?”眼看着栽苗的日子临近,王航弟蹲在地头掉眼泪。就在这时,村主任提醒她:“农行有妇女创业贷款,政府贴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农行,客户经理当天就跟着她去地头看情况:“我们加快办!”几天后,5万元到账的短信响起,王航弟和丈夫在银行门口抱头痛哭:“那是希望淌出来的甜!”
为了省钱,夫妻俩没雇一个人,灌水到半夜,披棉袄守田埂,跟着农技员学剪枝。看着枸杞苗挂果,王航弟知道:“日子有奔头了!”这是第一个数字“5”的故事——5万元贷款,让她的枸杞梦扎了根。
2020年6月,她注册家庭农场,申请“雪中红”商标,还学着搞直播。第一次面对镜头,她脸通红说不出话,急得把镜头转向枸杞:“红得像玛瑙,甜津津的!”没想到,几句大实话竟引来订单,那晚她对着枸杞树傻乐了一整夜。
生意火了,新难题又来了:收枸杞、买烘干设备,缺20万。这时,农行客户经理又找上了门:“王姐,试试‘富民贷’,手机上就能办!”第二天,20万元到账,烘干房建了起来,当年销售额就破了百万,家里还盖起了二层小楼。“站在新院子里,想起以前漏风的土坯房,总觉得像做梦。”王航弟说,这是第二个数字“20”的意义——20万元“及时雨”,让她的事业翻了番。
2023年,王航弟想建枸杞生产线,可60万元的资金缺口让她犯了难。“这次我并未慌张,因为我对农行满怀信任,坚信他们会再次伸出援手。”果然,贷款很快到账,生产线开了起来。
更让她开心的是,她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富了:隔壁李姐枸杞滞销,她拉着李姐直播,第一个月就卖了3000多块;农忙时,她的农场能雇200多人,周边100多户乡亲不出村就能挣到钱。去年,她的销售额突破600万,大女儿在重庆学电商,说要帮她“把枸杞卖遍全国”,两个小的也嚷着“以后给红寺堡修大冷库”。
“红寺堡有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王航弟站在台上,眼里闪着光,“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农行的一次次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如今,她的枸杞园里,红果果挂满枝头,就像红寺堡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一年比一年甜。而王航弟说,她还要带着更多“滚烫的数字”,续写移民群众的致富故事。
王航弟的创业历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生动写照,更是乘时代浪潮、借金融滋养而行的精彩缩影。(完)
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