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亿买下农业“核弹”!中国收购先正达9年,是赔还是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21:24 1

摘要: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总营收高达107.39亿欧元,同比增长0.9%。其中,玉米种子业务表现格外突出,销售额同比增长29.5%。

从古至今,都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

前段时间,“种子大户”先正达发布了最新财报。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总营收高达107.39亿欧元,同比增长0.9%。其中,玉米种子业务表现格外突出,销售额同比增长29.5%。

该增长态势,既印证了市场对高产优质种子的旺盛需求,也彰显了先正达在种业领域的持久竞争力。

不过,对于先正达而言,其实也有遗憾,那么就是迟迟上市不成功。

当然,先正达上市的价值,绝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在没被收购前,先正达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2017年,先正达被中国化工集团成功收购,出于现实考量,先正达选择退市。

虽说先正达是全球第三的种子公司,但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却极低。

先正达首席财务官帕特里克(Mark Patrick)披露了一组数字:在中国的作物保护市场,先正达2019年的占有率为5.5%,公司计划未来五年内将这一数字提升到20%。在种子市场,先正达市场份额需要增长的目标更大,从不到1%提升到15%。

可以说,收购后的先正达要完成的kpi非常高。

要想实现这种跨越式的增长目标,无疑需要借助强大的助力。

然而,亲爹中国化工当时过得也不好,2017年到2019年期间,中国化工连续三年亏损,总亏损额超过280亿元,虽有心帮助先正达,也只能爱莫能助。

2020年,随着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筹谋合并开始,事情渐渐有了转机。

当时,两化的实际一把手宁高宁亲自推动一个名为SAS的联盟,SAS这三个字母分别指代Sinochem(中化集团)、ADAMA(安道麦)和Syngenta(先正达),想让三方的农业板块能进行协同和合作。

明里暗里都是在帮助先正达的农业板块提高竞争力。

2020年1月5日,中国化工集团和中化集团同时宣布,将旗下的农业板块资产悉数划转至中化农科,并正式更名为先正达集团。

这样一来,先正达一下子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农化公司,业绩增长不再是难题。

2020年,先正达集团销售额为2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11.45亿元),同比增长5%,成绩可谓喜人。

同时,2021年3月,两化正式合并后一跃成为一家资产过万亿、员工数达20万的世界级巨头公司。

有如此强大的后盾在背后,先正达未来的道路,无疑会平坦许多。

可以说,为了先正达能在世界农业市场占据老大的位置,再次成功上市,两化真是操碎了心。

事实上,先正达曾经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的一部分,经过分离合并后,2000年才在瑞士正式成立。

众所周知,先正达的业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而以农药为核心的农化业务占了四分之三,其他部分则为种子业务,包括转基因种子。

农药产品的研发成本非常高,但先正达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创新能力。

虽然先正达并不是每天都能发明出新的化学成分,且大多的活性成分都已经专利过期,但依靠对活性成分的再配方,先正达在农化领域市场占有率很高。

先正达有三大明星产品,其中除草剂百枯草知名度最高,效果也相当强,不过因为毒性太强,素有有“死亡之水”的称号,早在2016年中国就禁止使用。

在2016年拜耳收购孟山都前,先正达都是农化行业的领头羊。

凭借生产成本优势和营销技术,先正达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市场份额。

虽然在种子业务上,先正达与排名前2的孟山都和杜邦农业差距很大,但并不影响先正达的整体实力。

在2015年之前,全球的农化行业基本都被外国公司把持,行业格局非也很清晰,主要由巴斯夫、先正达、拜耳、陶氏、杜邦和孟山都等六家公司瓜分。

然而,2015年后,由于气候变化,农作物价格下跌严重,需求也减少不少,全球农化行业市场份额和利润都出现了大幅度滑坡。

先正达也陷入收入持续下滑,不断亏损的境地。

为了捱过难关,几大公司开始合并,陶氏和杜邦在2015年率先宣布合并,孟山都也欲与先正达合为一体。

但孟山都名声不好,被称为全球最邪恶的公司。

虽然开价490亿,可是先正达与其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

相比之下,中国中化开出的条件更诱人些:全部用现金形式收购,并且承诺“纯财务投资”,会维持先正达原有品牌、保留管理层,并且几乎不插手实际经营。

最终,于2016年,经过一系列马拉松式的谈判,中国中化用430亿美元完成了对先正达的收购。

时任中国化工董事长任建新(左)与先正达董事长Michel Demare

完成收购后,前面提到两化对其尽心尽力,把旗下的优质农业资产都注入其中。而实力大增的先正达也不负众望,很快就实现了扭亏转盈。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先正达集团全年的销售金额为1520亿人民,即差不多折合美元为220亿,超越拜耳215亿美元和科迪华142亿美元的年度销售额,成为全球农化行业中的老大。

现如今,先正达在全球拥有已授权专利共计11351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 9000项,而A股26家农药类公司合计才拥有发明专利1953项,可见,先正达是农化领域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

当年,中国化工集团为了可以收购先正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国内各界反对的声音特别强烈。

当时出资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是以其作为上市公司来评估的,但这个价格其实要高出市价20%以上。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用如此“天价”收购一个还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可能会带来不小的财务风险。

即便成功收购,所带来的效益也存在变数。

譬如农化巨头拜耳成功收购孟山都后,虽然短期内成为业界最大的农化企业,可由于收购产生的巨额债务,加上孟山都的负面新闻太多,以至于拜耳公司后来不但业绩上受到牵连,还陷入到各种“诉讼官司”中,企业形象大打折扣,股价也是一落千丈。

但最激进的声音莫过于2016年前后,一封由前化工部部长等四百多人签署的质询书。

不过,虽然反对声音很大,但这场交易最后还是达成了。

或许中国化工集团是想壮大自己的势力,可从国家角度,这事关系到14亿人吃饭。

古人曾经说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要知道,自人类开始耕种,就会挑选一部分品质优良的种子保留下来,留着第二年的春耕时用。

可以说,种子作为农业种植的基础产品,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关系到粮食的根本。

要想确保粮食安全,首先就要确保种子安全。

虽然我们国家的种子市场从来都没有到过完全“殖民地化”的地步,主要得益于国家的保护性政策和一些关键性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

但是我们对于种子安全的危机意识要有。

要知道,一旦农业产品全部都依赖进口,那么肯定会动摇一国之本,而种子相当于农业中的芯片,更应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被“卡脖子”。

然而,全球农化种子市场早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国想要自主研发周期太长,即便是科研也缺乏好的市场环境。

所以,收购先正达公司无疑是最便捷的途径。

先正达每年投入销售收入10%左右的资金用于研发,专利涵盖了植物选育、植物种植、酶工程、生物工程研究方法等几大门类。当其成为中国公司后,无疑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上了一道重要的保险。

现如今,九年过去了,收购先正达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不仅补齐了国内农化科技领域的短板,也成功打破了国外种业巨头在某种程度上的垄断。

显然,随着先正达发展越来越好,这一愿景正在彻底实现。

来源:鬼谷子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