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共识凝聚:TES会议——一场关于移植未来的深度对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20:29 1

摘要:器官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理想手段,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且自原研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以来,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更是显著提升。然而,挑战犹存,未竟之业众多——供体短缺、排斥反应等问题仍亟待突破。值此科技浪潮奔涌、创新成果迭出之

器官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理想手段,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且自原研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以来,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更是显著提升。然而,挑战犹存,未竟之业众多——供体短缺、排斥反应等问题仍亟待突破。值此科技浪潮奔涌、创新成果迭出之际,更需深化国际协作,加强学术交流,共启器官移植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万里长风携梦至,首尔城中启慧光。2025年9月26日-28日,由安斯泰来国际市场部主办的2025器官移植专家峰会(Transplant Expert Summit,TES)于韩国首尔盛大召开。会议汇聚众多器官移植领域权威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学术见解、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擘画移植领域发展宏伟蓝图。医脉通特整理会议相关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跨越三秩对话,拓宽供体边界,开启器官移植回顾与展望的碰撞

2025年9月26日,2025 TES启幕前,一场聚焦移植后病毒感染的深度对话在首尔峨山医院举行,瑞士巴塞尔大学Hans Hellmuth Hirsch教授受邀主讲。在“移植后病毒感染:谁、何时及何种感染?”主题中,Hans Hellmuth Hirsch教授解析了移植后病毒感染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发生规律。随后,他围绕“肾移植中BK多瘤病毒(BKPyV):TTS指南更新”进行深度解读,传递国际前沿诊疗共识。此后,全场进入互动讨论环节,氛围热烈。这场高水准的对话,为2025 TES学术交流确立了专业引领、深度互动的核心基调。

精彩瞬间(滑动查看更多)

薄暮时分,2025 TES在一场特别的回顾中正式拉开序幕。长期以来,如何提高移植物和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是移植领域重点课题,其中,免疫抑制剂的研究探索在提高移植获益中占据重要地位。原研他克莫司1984年从日本筑波山土壤链霉菌属中分离出来,1993年在日本上市,1999年在中国上市,到目前在全球已有超30年的临床应用史,积累了丰富的循证证据,得到临床认可并成为核心基础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长期研究显示患者存活率:肾移植10年存活率为75%,儿童肝移植20年存活率达77%;作为NTI药物,他克莫司浓度波动会增加排斥反应及不良事件的风险,原研他克莫司可使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发生率降低至3.2%。另ADMIRAD研究显示,原研他克莫司缓释胶囊显著降低他克莫司个体内变异度,改善长期结局,肾移植患者10年存活率达88%。原研他克莫司多剂型组合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更多获益。

精彩瞬间(滑动查看更多)

紧接着,与会专家围绕“优化肝移植受者治疗结局的个体化策略”、“土耳其供肾交换体系的发展”和“肾移植老年供体”等话题进行精彩分享,并指出,扩大标准供体是缓解当前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的关键突破口,其价值提升需依托多维度协同发力:既要通过精准化评估与个体化方案,保障不同器官移植的临床疗效,也要借助体系化建设打通供体分配壁垒。同时,打破传统认知局限,挖掘潜在供体资源,以最大化释放扩大标准供体的临床潜力,为更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带来希望。

精彩瞬间(滑动查看更多)

智能驱动,精准施策,化边为用,描绘器官移植的“下一站”图景

会议次日,议程进入前沿探索与临床核心议题的深度碰撞。上午的会议中,针对“智能移植:AI如何推动移植的新时代”及“基因编辑在移植中的转换潜力”等极具前瞻性的议题,与会专家表示,AI正通过优化供受体匹配精度、预测移植预后风险、辅助术后监测,为移植全程管理注入智能动力;同时,基因编辑则有望突破免疫排斥、供体器官质量等传统瓶颈,为解决移植供体短缺、提升长期移植效果提供革命性方案。除此之外,围绕“他克莫司个体化治疗”讲题,与会专家强调,他克莫司在器官移植领域使用广泛,其治疗指数窄、个体差异大、药物暴露影响因素多、药物相互作用广泛,个体化精准治疗对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毒性、避免过量服用及剂量不足影响预后至关重要。其中,免疫抑制监测在个体化精准治疗中十分关键,需根据移植的不同阶段调整监测频率,此外,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MIPD)、基于基因型给药等创新策略为他克莫司个体化精准治疗带来新思路。

精彩瞬间(滑动查看更多)

下午的会议中,中国之声穿越语言与地域的边界,在国际舞台激荡回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邱涛教授就边缘供肾的利用策略发表真知灼见。邱涛教授表示,供肾短缺的现实背景致使边缘供肾得以广泛使用,因此,优化供肾利用策略至关重要,具体包括优化供受者匹配、加强供肾保护及完善评价标准等:

优化供受者匹配:高肾脏供者概况指数(KDPI)供肾优先匹配体重相近或更低的受者,避免体重差≥10kg;老年供肾适配老年受者,而糖尿病供肾不适合糖尿病受者;

加强供肾保护:供体维护阶段减少热缺血损伤,采用高钠治疗等;为避免边缘供肾急性肾损伤,应维持内环境稳定,并采用低温灌注、机器灌注、无缺血移植等技术,同时优化免疫抑制剂方案;

完善评价标准:结合供者临床数据(年龄、肾功能等)与病理评分(Remuzzi评分等)进行移植综合评估。

精彩瞬间(滑动查看更多)

多维发力,同向聚合,共筑理想移植的同心圆

收官之日,议题进一步延伸至技术创新与宏观展望。会议开场,专家们分享了液体活检等技术的实践经验及器官捐献多学科发展案例,并表示,液体活检是精准医疗时代极具发展前景的无创检测手段之一,人类体液中几乎所有分子都能被其“捕获”并进行多组学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用于指导临床诊疗。由于器官移植供、受者和移植物各自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液体活检在器官移植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同时,器官捐献的多学科融合体现在医学领域内相关专业的融合及医疗领域与法律伦理、社会人文、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大众传媒等领域的学科融合,作为一个复杂的医疗和社会行为,器官捐献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多学科融合,其多学科的专业理论支撑和多团队协作的实践模式顺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

精彩瞬间(滑动查看更多)

随后,中国风采再度辉映国际讲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朱志军教授介绍了中国大陆器官移植现状、政策和护理亮点。朱志军教授指出,从1959年开展首例动物器官移植实验开始,中国的探索步履便不曾停歇。目前,中国器官移植数量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受到国际移植界高度赞扬和支持。此外,在国家政策法规方面,中国器官移植领域亦取得斐然成绩,如2007年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24年实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等,规范了器官捐献、获取、分配和移植流程,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公民权益。在领域探索浪潮和国家政策的双重推动下,2025年,中国187家医疗机构具备器官移植资质,为器官移植提供医疗支持,同时,领域专家积极开展无缺血肝移植、无供者肝移植、异种移植、小体积供肝(SFSG)移植等多项创新探索,为推动器官移植发展迈向更高台阶贡献中国智慧。

精彩瞬间(滑动查看更多)

总 结

本次会议既回顾了历经三十年验证的临床经典,也热烈拥抱了最前沿的科技创新。从历史到未来,从微观的基因编辑到宏观的卫生政策,会议全面勾勒了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期待这些跨维度的智慧碰撞,能加速临床经验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精准诊疗、供体优化等关键难题的突破;更期待在多方协同发力下,器官移植能朝着更安全、高效、可及的目标迈进,让更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在医学进步中重获新生!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MAT-CN-TX-2025-00031 有效期至:20260928

撰写:Dennie

审校:Vera

排版:Atai

执行:Ata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小隐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