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3个毕业生里,就业的32人中,14个扎进教育行业——6个去中学当老师,8个进了教培机构当竞赛教练,占比43%,比去大厂做算法(7人)、搞金融量化(6人)的加起来还多。
上周家长群炸了锅,一张“北大数院2025届本科毕业流向图”传疯了:
213个毕业生里,就业的32人中,14个扎进教育行业——6个去中学当老师,8个进了教培机构当竞赛教练,占比43%,比去大厂做算法(7人)、搞金融量化(6人)的加起来还多。
有人骂:“中国最强大脑聚集地,居然扎堆教培?这不是智商浪费吗?”
可骂归骂,现实更扎心。
北大数院2025年录取的192人中,国集9人、数学竞赛金牌48人、强基破格48人,这三项“最强大脑”就占了54.7%(数据出处:北大数院2025年录取统计)。
按说这些人该去搞科研、改变世界,可为啥转头扎进教培?
不是他们“堕落”,是就业市场早变了
——对普通数院毕业生来说,教培不是“智商浪费”,是“性价比最高的理性选择”。
阿哲是北大数院2024届毕业生,当年拿过全国数学竞赛金牌,现在在一家教培机构当竞赛教练,课时费1200元/小时。
他跟我说:“不是我不想搞科研,是科研岗位太少了——我们系去年搞基础数学科研的,全年级就3个人。”
而教培机构找的,恰恰是他这种“有竞赛经验的师哥师姐”。
现在TOP2自主招生里,竞赛奖项占比越来越高,头部教培机构专门开“清北专项班”,能镇住场子的,必须是阿哲这种“自己拿过金牌、懂竞赛套路”的人。
他带的学生今年有3个拿了省一,机构直接奖了他10万。
阿哲算过账:“搞科研刚起步月薪8000,我现在寒暑假一个月就能挣15万,还不用坐班。” 你说他傻吗?换你你选啥?
更别说教培行业的“隐性福利”:北京的教培机构给清北毕业生解决户口,直播大课名师年薪50万起,带国际竞赛AMC的资深教练年入百万不是梦(数据出处:教培行业薪资调研)。
当年老罗在新东方,光寒暑假两季就挣200万,这钱不比搞科研香?
北大数院的学生不是“浪费智商”,是“把自己的优势用到了实处”——竞赛经验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有人说“就算不搞科研,也该去大厂做算法、搞金融啊”。
可他们不知道,大厂算法岗早就卷疯了——2025年某大厂算法岗校招,1个岗位抢了3000人,其中清北硕博占了60%。
阿哲的室友当年拒了教培,非要去卷算法,结果面了8家全挂了,现在还在啃老考公。
考公更魔幻。
2025年国考报名341万人,平均60人抢1个岗,清北毕业生考街道办的比比皆是(数据出处:国家公务员局2025年国考统计)。有个北大数院的师姐,考公进了某区政务大厅,月薪8000,每天做的是“帮老人刷医保、解答政策”,她跟我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去教培——至少能发挥我的数学优势。”
对北大数院毕业生来说,教培不是“下策”,是“避风港”。
搞科研要熬年限、看天赋;卷算法要996、怕35岁优化;考公要跟300万人挤独木桥。只有教培,是“凭本事吃饭,挣得多、活不重”。
就像阿哲说的:“我妈总说‘你该当科学家’,可当科学家填不饱肚子,还不如先把钱挣了,以后想搞科研再回去也不迟。”
很多人骂“北大数院搞教培是堕落”,可他们没看到教育行业的“价值”。
阿哲带的学生里,有个农村娃本来数学差,在他指导下拿了省二,最后通过强基计划进了武大。阿哲说:“我教他的不只是解题技巧,是‘你也能考上好大学’的信心。”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改变世界”?
更别说现在的就业趋势早就变了。以前名校生“非科研即金融”,现在“灵活就业”成了常态。北大2025届本科毕业生里,82%选择深造,直接就业的只有15%(数据出处:北大2025届就业报告),而这15%里,越来越多人选择“教培、自媒体、创业”这些“不传统但挣钱”的行业。
不是他们“没追求”,是他们明白“生存比面子重要”。
就像北大数院的学姐王虹,当年在国际学校当竞赛教练,后来照样拿了菲尔茨奖。教培不是“终点”,是“中转站”——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谈理想,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那些骂“智商浪费”的人,多半是没经历过“卷不到工作”的苦:你以为人家在浪费,人家只是在“踏实刨食吃”。
前几天阿哲发朋友圈:他带的学生拿到了IMO金牌,搂着他哭着说“谢谢哥,我也能去北大数院了”。配文是“以前觉得教培是‘退路’,现在才知道,能帮别人圆梦也是一种价值”。
我们总对名校生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北大数院就该搞科研,清北毕业就该进投行。可现实是,就业市场早就不是“按学历分配工作”了。对名校生来说,能把自己的优势变现、能挣到钱、能实现一点小价值,就已经赢了。
别再骂“北大数院搞教培是智商浪费”了——比起“空有理想填不饱肚子”,“踏实挣钱、顺便帮人”才是更清醒的选择。毕竟,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能把自己的本事用好,就是最好的出路。
——
来源:清华妈妈养二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