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男子咳嗽晕厥,胸透竟查出 “纵隔肿块”!真相是寄生虫在肺里 “搞事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0:44 1

摘要:33岁的男性患者被慢性干咳困扰许久,近期不仅咳嗽加重,还突发短暂晕厥。胸透显示纵隔增宽,疑似巨大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肿瘤,CT进一步发现肺部多发结节,医生初步怀疑淋巴瘤或恶性肿瘤转移。然而,一系列检查后,真相却让所有人意外——这并非癌症,而是某种罕见原因在肺部引发

33岁的男性患者被慢性干咳困扰许久,近期不仅咳嗽加重,还突发短暂晕厥。胸透显示纵隔增宽,疑似巨大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肿瘤,CT进一步发现肺部多发结节,医生初步怀疑淋巴瘤或恶性肿瘤转移。然而,一系列检查后,真相却让所有人意外——这并非癌症,而是某种罕见原因在肺部引发的肉芽肿性炎症。这个罕见病例来自《CHEST》杂志2022年的一篇病例报道《Large Thoracic Lymphadenopathy and Pulmonary Nodules in Young Man》,接下来给大家详细讲述。

(一)患者基础情况与初始症状

这位33岁男性患者,本身患有肥胖、系统性动脉高压和银屑病,此前因慢性刺激性干咳就医,经呼吸科治疗后效果不佳。此次就诊的直接诱因,是咳嗽突然加剧,还出现了短暂晕厥(医生推测为咳嗽诱发)。

看似普通的呼吸道症状,却在初步检查中露出 “凶险” 苗头。胸部 X 线(图1)显示纵隔增宽,且呈现分叶状、多环状轮廓,这一表现让医生首先怀疑两种严重情况:巨大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是纵隔肿块(多与肿瘤相关)。

图1

不过,此时患者的其他体征还算平稳:全身体格检查正常,肺部听诊仅偶尔闻及轻微喘息,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正常范围),血压、体温及心电图结果均无异常。患者还提到,不久前在私人诊所做的肺功能检查也显示正常。

(二)进一步检查:疑似 “恶性肿瘤” 的关键证据

因患者有晕厥症状,且检查发现心率加快、D - 二聚体轻度升高(D - 二聚体升高常提示血栓风险,需排除肺栓塞),医生安排了胸部增强 CT 检查。没想到,肺栓塞排除了,却发现了两个更让人担忧的病理性表现:

广泛的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CT 显示淋巴结体积增大,呈病理性圆形,边缘光滑无钙化,部分淋巴结融合成团,形成类似肿瘤的分叶状结构,尤其在右侧气管旁区域最为明显。更关键的是,这些淋巴结增强扫描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内部还存在多个散在低密区 —— 这一特征与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转移导致的淋巴结肿大表现高度相似(图2和图3)。

肺部多发结节:结节大小从 2mm 到 13mm 不等,边缘不规则,多数为实性,少数实性结节周围还伴有模糊的磨玻璃晕影。从分布来看,结节呈随机分布且以肺底部为主,这种特点通常提示血行播散,进一步加重了 “恶性肿瘤肺转移” 的怀疑(图4)。

此时, 放射科医生结合影像学表现,给出了两个高度怀疑的诊断方向:一是淋巴瘤伴肺部侵犯,二是恶性肿瘤全身播散。毕竟,对于年轻患者而言,同时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肺部多发结节,恶性疾病始终是需要优先排除的 “高危选项”。

图2 纵隔窗初始对比增强CT扫描显示巨大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黄色箭头标示)。

图3 CT扫描显示多发性融合、肿瘤样淋巴结团块,尤其位于右侧气管旁区域:冠状面纵隔窗(黄色箭头标示)。

图4 CT扫描显示边界不规则的结节。部分为实性;少数实性部分周围可见离散的磨玻璃晕影:多区域肺窗显示(红色箭头)。

(三)实验室检查:看似 “正常” 却暗藏线索

为了验证 “恶性肿瘤” 的猜想,医生完善了血液学和生化学检查,结果却出现了矛盾:

多数指标正常:包括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等)在内的大部分血液参数,均处于生理范围,没有出现恶性肿瘤常见的 “肿瘤标志物升高” 信号。

轻微炎症信号:仅表现为轻度白细胞升高(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C 反应蛋白(CRP,炎症指标)轻度升高,其他白细胞亚型无明显异常,免疫球蛋白总量及各亚型也未升高。

这种 “轻度炎症 + 无恶性指标异常” 的结果,让 “恶性肿瘤” 的诊断开始动摇—— 如果是淋巴瘤或转移癌,通常会伴随更明显的血液学异常,比如淋巴细胞异常增多、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而患者的指标显然不符合这一规律。

(四)有创检查:揭开真相的 “关键一步”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先后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和胸腔镜手术:

支气管镜检查:镜下可见支气管黏膜充血,表面覆盖细小结节状肉芽组织,但支气管内超声(EBUS)因医院设备限制未能开展。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细胞学检查和黏膜微小组织切除活检,均未发现恶性细胞,仅提示黏膜固有层存在广泛慢性炎症浸润和上皮样结节—— 这进一步排除了癌症,但也未明确病因。

胸腔镜手术:因前期检查无法确诊,医生最终选择了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同时进行纵隔淋巴结活检和肺部小结节切除。这次病理检查,终于找到了 “破案关键”:

纵隔淋巴结:表现为非干酪性肉芽肿性淋巴结炎,正常淋巴结结构被肉芽肿破坏,病理浸润区域可见多个典型的异物型多核巨细胞(这是身体对 “外来异物” 产生免疫反应的特征)(图5)。

肺部结节:结节内可见厚壁、椭圆形结构,内部充满嗜酸性颗粒,周围环绕肉芽肿反应 —— 病理医生确认,这种结构正是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的未受精 / 未发育卵,卵内无胚胎或活幼虫(图6)。

至此,真相大白:患者并非患有恶性肿瘤,而是蛔虫病引发的肺部及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炎症。

图5 非干酪样肉芽肿性反应破坏并取代了淋巴结的正常结构。在病理浸润区的多个部位可见典型的多核巨细胞(黑色箭头),这是异物存留周围肉芽肿性反应的典型特征:高倍显微照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放大200倍。

图6 结节的基本病理结构可见为一个椭圆形结构,内含嗜酸性颗粒,厚壁周围环绕着肉芽肿反应:高倍显微照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放大400倍。

这个病例的罕见之处在于,以往人们认知中的蛔虫感染,多局限于肠道,而此次蛔虫卵却突破肠道屏障,跑到肺部和纵隔淋巴结 “作乱”。要理解这一过程,需要从蛔虫的生命周期、异常迁移机制,以及人体的免疫反应三个层面展开。

(一)蛔虫的 “正常生命周期”:本应在肠道 “定居”

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是人类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正常感染路径遵循 “口 - 粪传播”:

感染入口:人通过摄入被感染性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比如未洗净的蔬菜、未煮熟的肉类,或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手后入口)而感染。

肠道孵化与迁移:虫卵进入肠道后孵化出幼虫,幼虫会穿透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经肝脏到达肺部。

肺部 “短暂停留” 与返回肠道:幼虫在肺部穿透肺泡膜,移行至咽喉部,被人吞咽后再次进入小肠,最终发育为成虫并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完成生命周期。

在正常情况下,蛔虫的幼虫仅在肺部 “短暂路过”,不会在肺部产卵;而成虫则始终定居在小肠,虫卵也只会随粪便排出,不会扩散到其他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蛔虫感染者要么无症状,要么仅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或幼虫移行期的短暂咳嗽(Löffler 综合征,表现为血嗜酸细胞升高和肺部浸润)。

(二)本案的 “异常之处”:蛔虫卵为何会在肺部 “滞留”?

本案的核心矛盾在于,病理检查发现的是 “蛔虫卵” 而非 “幼虫”,且虫卵出现在肺部和纵隔淋巴结,这与蛔虫的正常生命周期完全不符。医生结合检查结果,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机制:

肠道成虫产卵异常迁移:患者多次粪便检查均未发现蛔虫卵,提示肠道内可能没有存活的成虫(或成虫已死亡)。医生推测,可能在某个阶段,肠道内的蛔虫卵突破了肠壁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血行播散),随血流到达肺部和纵隔淋巴结。

支气管播散的可能性:病理检查发现,一个蛔虫卵位于细支气管腔内,这提示虫卵可能通过支气管播散(比如咳嗽时的分泌物反流)。但 CT 显示肺部结节呈 “随机分布、肺底部为主”,这更符合血行播散特征(血行播散的结节通常分布均匀,或因重力作用在肺底部更密集),因此支气管播散可能不是主要途径。

无论哪种机制,都属于蛔虫感染的 “异常情况”——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其他蛔虫卵肺部播散的人类病例报道,仅有少数类似病例(如蛔虫卵引发的肉芽肿性腹膜炎)被记载。这也解释了为何前期诊断会如此困难:医生从未遇到过这种 “不按常理出牌” 的蛔虫感染。

(三)人体免疫反应:为何会形成 “肉芽肿”?

本案中,肺部结节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本质,是人体对蛔虫卵的 “肉芽肿性炎症反应”。这是身体应对 “难以清除的外来异物” 时的一种特殊免疫反应:

当蛔虫卵进入肺部和淋巴结后,人体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 “外来异物”,但无法直接清除(可能因虫卵外壳坚硬,或虫卵数量较少)。此时,免疫系统会动员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围绕虫卵形成 “肉芽肿”—— 一种由免疫细胞构成的 “包围圈”,目的是隔离异物,防止其扩散,同时引发慢性炎症。

这种反应与另一种常见疾病 —— 结节病(sarcoidosis)的病理表现相似(均为非干酪性肉芽肿),也与淋巴瘤的 “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重叠,这也是前期诊断容易混淆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患者未出现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和 “IgE 升高”(这是寄生虫感染常见的免疫指标异常),这进一步增加了诊断难度。医生分析,可能是因为感染仅局限于 “虫卵”,而非活幼虫或成虫,因此未触发典型的寄生虫免疫反应。

这个罕见的蛔虫病病例,不仅丰富了临床医生的诊断经验,也给普通人的健康防护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对临床医生:打破 “思维定式”,重视 “罕见可能性”

影像学 “疑似恶性”≠ 一定是癌症:本案中,纵隔淋巴结肿大 + 肺部结节的组合,几乎符合淋巴瘤或转移癌的 “典型表现”,但最终确诊为寄生虫感染。这提示医生,面对影像学异常时,不能仅凭 “常见表现” 下结论,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病理结果综合判断,尤其当指标出现 “矛盾”(如无恶性肿瘤标志物升高、无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时,要考虑罕见病因。

病理检查是 “金标准”,必要时需积极开展有创检查:本案的确诊,依赖于胸腔镜手术获取的病理标本。对于疑难病例,即使前期无创检查(如 CT、BAL)无明确结果,也应尽早开展有创检查(如胸腔镜、纵隔镜),避免因 “害怕有创操作” 延误诊断。

寄生虫感染的 “不典型表现” 需警惕:传统认知中,寄生虫感染多局限于肠道或特定器官,但本案证明,寄生虫卵可能通过异常途径扩散到肺部、纵隔等 “非典型部位”。对于有慢性炎症症状、影像学异常,但无明确感染或肿瘤证据的患者,需考虑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有不洁饮食史、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居住史的患者。

(二)对普通人:别小看 “蛔虫感染”,预防是关键

蛔虫感染离我们并不远:很多人认为 “蛔虫是小孩才会得的病”,但本案中 33 岁的成年患者证明,成年人也可能感染蛔虫,且可能因感染途径或身体状态不同,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蛔虫感染的核心:阻断 “口 - 粪传播”

饭前便后彻底洗手:这是预防蛔虫卵入口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接触泥土、宠物、生食材后。

食材彻底清洗、煮熟:蔬菜、水果需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肉类(尤其是猪肉、牛肉)需彻底煮熟(中心温度达到 70℃以上),避免生食或半生食。

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清理生活垃圾,避免粪便污染环境(尤其是农村地区,需做好厕所卫生,防止虫卵扩散)。


慢性咳嗽、喘息,尤其是伴有胸痛、晕厥时;

体检发现肺部结节、纵隔淋巴结肿大,且排除吸烟、肿瘤家族史等高危因素时;

腹痛、腹泻反复发作,粪便中发现虫卵或虫体时。

即使是看似 “轻微” 的症状,也可能隐藏着罕见但严重的病因,及时就医、规范检查,才能避免延误治疗。

这个 33 岁男性的蛔虫病病例,是医学临床上的 “小概率事件”,但它揭示的健康道理却具有普遍性:

疾病的 “典型表现” 并非绝对,罕见病因可能伪装成 “常见病” 甚至 “绝症”;

人体的免疫系统既强大又复杂,面对外来异物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反应;

预防寄生虫感染,关键在于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 “健康防线”。

来源:沈凌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