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智慧:你不用什么都学,攻克一件难事就够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20:35 1

摘要:上周刷圈,看见个朋友晒 “年度学习清单”:Python 入门课、短视频剪辑教程、投财训练营、瑜伽教练认证、日语五十音打卡…… 足足 12 项,配文 “卷就完事了!”

上周刷圈,看见个朋友晒 “年度学习清单”:Python 入门课、短视频剪辑教程、投财训练营、瑜伽教练认证、日语五十音打卡…… 足足 12 项,配文 “卷就完事了!”

底下一排 “自律大神” 的夸声,我却默默翻了翻他去年的动态,去年这会儿,他还在晒 Excel 进阶课的听课截图,如今那课程进度条,估计还停留在第三章 “数据透视表基础”。

这事儿特像当代人的 “学习迷惑行为大赏”:囤课像大妈囤盐,管它用不用先囤着,仿佛硬盘里存满课程,智商就能自动升级;学技能像狗熊掰玉米,今天掰个剪辑,明天掰个编程,到最后怀里啥都没剩下,只剩一句 “我好像啥都会点,又好像啥都不会”。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还特爱用 “技多不压身” 给自己打气,可没人琢磨琢磨:你那 “技” 是能安身立命的真本事,还是只够在酒桌上吹牛逼的 “半吊子手艺”?

其实芒格老爷子早把这事儿说透了,他那句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总被人拿来说 “要多掌握工具”,可没人问:你手里那把 “铁锤”,是能砸开花岗岩的正经家伙,还是 9.9 包邮的塑料玩具?

大多数人连 “钉钉子” 这事儿都没练明白,就急着去买扳手、螺丝刀、电钻,最后工具箱堆成山,连颗普通钉子都钉不进墙里 ,这哪是 “技多不压身”,这是 “技多压垮自己”。

先捅个扎心的真相:很多人疯狂 “多学”,不是因为有多上进,而是因为不敢面对 “攻克一件难事” 的痛苦。学皮毛多简单啊!Python 入门课听两节课,能写个 “Hello World” 就敢说 “学过编程”;短视频剪辑学个转场特效,剪条猫主子的视频就敢说 “会做剪辑”。

这些事儿不用费脑子,不用熬心血,还能随手发个圈换一波夸赞,多爽啊!

可攻克难事呢?比如你真想把 Python 学精,得啃算法,得练项目,遇到 bug 卡一整天都可能;真想把剪辑做好,得懂叙事逻辑,得磨节奏,一条 30 秒的片子可能要改十遍八遍。

这过程多折磨人啊,要承认自己笨,要接受自己进度慢,要面对 “努力了还没成果” 的挫败感,相比之下,“多学几样皮毛” 多划算,既不用遭这罪,还能给自己营造 “我很努力” 的假象。

我表哥就是个典型例子。

前几年听人说 “修车赚钱”,报了个汽修班,学了仨月只会换轮胎;转头又听人说 “理发行情好”,去理发店当学徒,剪坏十几个头就打了退堂鼓;后来又跟风学开货车,驾照考下来了,却不敢跑长途。

现在他在工地搬砖,每次喝酒都感慨 “要是当初多学几样就好了”,可我心里清楚,他不是 “学少了”,是没勇气把任何一件事 “学透”。

他总觉得 “换个方向就能成”,却不知道 “任何方向都需要攻克难事”,修车要攻克发动机原理,理发要攻克发型设计,开货车要攻克长途路况判断,这些都不是 “学几天就能会” 的。

更讽刺的是,“多学” 还会让你陷入 “知识焦虑” 的死循环。

你学了 Python 入门,发现还有数据分析要学;学了数据分析,发现还有机器学习要学;学了机器学习,又发现还有深度学习要学…… 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越无知越想 “多学”,最后像个陀螺似的被焦虑抽着转,连停下来思考 “自己到底要什么” 的时间都没有。

芒格说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尽快作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而 “多学” 就是很多人消除 “怕被淘汰” 怀疑的方式,可惜,这方式是错的。

你肯定听过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芒格偏不这么干,他一辈子就盯着 “价值投资” 这一件事,把企业分析、人性洞察、经济规律这些底层逻辑啃得透透的,最后成了投资界的传奇。

更绝的是,他把这件事的智慧用到了生活里:比如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他会用投资里 “看长期价值” 的逻辑;比如做决策,他会用 “安全边际” 的思维避开风险。

你看,攻克了 “价值投资” 这件难事,其他事儿反而变得简单了。

这就是反常识的地方:大多数人觉得 “多学才能应对变化”,可真相是 “攻克一件难事,才能真正应对变化”。

因为所有难事的核心,都是 “底层逻辑”,你把一件难事的底层逻辑吃透了,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事,其实都能套用这个逻辑。

就像一个厨师把 “火候” 吃透了,不管是炒青菜还是炖排骨,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一个程序员把 “算法思维” 吃透了,不管是用 Python 还是 Java,都能写出高效的代码。

我认识个做内容的朋友,她没学过剪辑,没学过运营,甚至连 PS 都用不熟练,就只盯着 “用户需求” 这一件事死磕。

她会花一周时间翻遍某类账号的评论区,总结用户喜欢看什么;会把一条 1 分钟的视频拆成 20 个镜头,分析每个镜头为什么能抓眼球;会跟粉丝聊几个小时,就为了搞懂 “他们为什么不点赞”。

就这么死磕了半年,她做的账号粉丝破了百万,后来有公司找她做运营顾问,她没学过运营理论,却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因为她吃透的 “用户需求”,本就是运营、剪辑、内容创作的核心逻辑。

反观那些 “什么都学” 的内容创作者:今天学剪辑技巧,明天学标题公式,后天学流量密码,可做出来的内容还是没人看。为什么?因为他们学的都是 “表面技巧”,没攻克 “理解用户” 这件难事。

就像你手里有一堆螺丝刀,却不知道要拧哪颗螺丝;就算知道拧哪颗,也不知道该用多大劲儿,工具再多,没抓准核心,都是白搭。

芒格常说 “跨学科思维”,可很多人误解了,以为 “跨学科” 就是学十几个学科的皮毛。其实芒格的 “跨学科”,是把每个学科的 “核心原理” 吃透,比如心理学里的 “认知偏差”,经济学里的 “供需关系”,物理学里的 “复利效应”。

他不是学了十几个学科,而是把这几个学科的 “难事” 攻克了,然后用这些原理去分析投资、分析生活。你看,这还是 “攻克一件难事” 的延伸,只不过他攻克的是 “多个学科的核心难事”,而不是 “一个学科的所有皮毛”。

当然,“攻克一件难事” 的前提是,你得选对那件 “难事”。现在很多人选 “难事”,跟跟风买股票似的,哪个热门选哪个:前几年 AI 火,就去学 AI 入门;去年短视频火,就去学短视频剪辑;今年直播火,又去学直播带货。可这些 “热门难事”,真的适合你吗?

我邻居家的孩子,去年听说 “学 AI 能拿高薪”,花了两万报了个 AI 培训班。每天熬夜学 Python,学机器学习,可学了半年,连个简单的模型都做不出来。

后来才知道,他连高中数学都没学好,根本看不懂算法里的公式,AI 对他来说,不是 “难事”,是 “不可能的事”。更惨的是,今年 AI 行业降温,就算他学出来,也未必能找到工作。

这就是选 “热门难事” 的坑:热门的东西,竞争激烈,门槛也高;而且热门会变,今天热门,明天可能就冷门。你花了半年一年攻克它,结果它不热门了,你的努力不就白费了?

那该选什么样的 “难事”?芒格给了答案,选 “有复利效应” 的难事。什么是 “复利效应”?就是你今天在这件事上花的功夫,明天、后天、甚至十年后,还能给你带来收益。

比如理解 “人性”,你今天花时间观察人,总结人的行为逻辑,明天你做销售、做管理、做内容,都能用得上;比如学会 “深度思考”,你今天花时间琢磨一个问题,明天遇到其他问题,也能用上同样的思考方法。

芒格选 “价值投资”,就是因为这是件 “有复利效应” 的难事。

他今天分析一家公司,总结的经验,明天分析另一家公司还能用;他今天理解的 “人性贪婪与恐惧”,十年后看市场,还是这个逻辑。

而且,他在投资上赚的钱,还能用来做更多投资,这就是 “复利”,不仅知识有复利,收益也有复利。

反观那些 “热门难事”,比如学某款剪辑软件,等你学会了,可能新的软件又出来了;比如学直播话术,等你练熟了,平台规则又变了。这些事没有复利,你只能一直追着热点跑,永远在 “学习 - 淘汰 - 再学习” 的循环里打转,累得要死还没成果。

所以选 “难事” 的时候,别问 “现在什么热门”,要问 “这件事十年后还能用吗”。比如你喜欢写作,别去学 “爆款标题公式”,去攻克 “把故事讲好” 这件难事,不管平台怎么变,好故事永远有人看;比如你想做商业,别去学 “短期营销技巧”,去攻克 “理解商业模式” 这件难事,不管行业怎么变,好的商业模式永远能赚钱。

四、别让 “多学” 毁了你的 “核心竞争力”:你只需要一把 “能砸开花岗岩的铁锤”

最后,再给你提个醒:“多学” 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会毁掉你的 “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就是 “别人没你做得好的事”。

你要是把精力撒在 10 件事上,每件事都只学个皮毛,那你跟别人比,有什么优势?人家随便找个学过几天的人,都能替代你。

可你要是把一件难事攻克了,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你把 “PPT 设计” 这件事做到极致,能把枯燥的数据做成让人眼前一亮的可视化图表,能把复杂的逻辑梳理得清晰易懂,那你就是 “PPT 大神”,不管是企业汇报,还是产品发布会,都需要你这样的人,别人想替代你都难。

我之前公司有个同事,就是这样。他不怎么学其他技能,就盯着 “PPT” 死磕。别人做 PPT,就是套模板、堆文字;他做 PPT,会先琢磨 “ audience 是谁”“要传递什么核心信息”,然后找数据、配图片、调版式,有时候一页 PPT 能改五六遍。

后来公司的重要汇报、客户提案,都找他做 PPT。再后来,他辞职开了个 PPT 工作室,收费比别人高两倍,客户还排着队找他,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力量。

反观那些 “什么都会点” 的同事,今天帮人做个表格,明天帮人剪个视频,后天帮人写个文案,看似很有用,可真到升职加薪的时候,领导根本想不起来他们,因为他们没什么 “不可替代” 的本事,少了谁都能行。

芒格说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须专注于自己的能力圈”。

这个 “能力圈”,不是让你把圈画得越大越好,而是让你把圈挖得越深越好。

就像你有一块地,不是把地分成 10 块,每块种一种庄稼,结果每种都长不好;而是选一种最适合这块地的庄稼,集中精力把它种好,最后收获的粮食,比种 10 种还多。

现在的人总怕 “被淘汰”,所以拼命 “多学”,可他们忘了:真正不会被淘汰的,是那些 “把一件难事做到极致” 的人。因为不管世界怎么变,“把事做好” 的能力,永远都需要。

你不用学 Python,不用学剪辑,不用学直播,只要把一件难事攻克了,比如把 “客户服务” 做到极致,把 “产品研发” 做到极致,把 “成本控制” 做到极致,你就永远有饭吃。

就像芒格,他一辈子没学过编程,没做过短视频,甚至连智能手机都用得不熟练,可他依然是投资界的传奇,因为他把 “价值投资” 这件难事,做到了别人达不到的高度。

所以,别再跟风囤课了,别再焦虑 “学少了”,也别再假装努力 “多学” 了。找一件你真正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攻克的难事,然后一头扎进去,别怕慢,别怕难,别怕暂时没成果。

等你把这件事攻克了,你会发现:原来你不用什么都学,只要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而这一件事,会成为你人生的 “万能钥匙”,帮你打开所有你想打开的门。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