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勤勤恳恳加班熬夜,业绩也不算差,却始终得不到领导的器重,甚至悄悄被领导在心里打上“不重用”的叉号。
嗨,这里是HR新逻辑·HRLogic
职场晋升从来不是埋头干活就能实现的奇迹。
很多人勤勤恳恳加班熬夜,业绩也不算差,却始终得不到领导的器重,甚至悄悄被领导在心里打上“不重用”的叉号。
究其原因,往往是踩中了领导“表面不说,心里却极度反感” 的雷区。
不请示,自作主张
首先,领导最不喜欢的就是自作主张的下属。
哪怕是你再能干,再聪明,如果你做事总不经过领导,直接不请示,就自作主张拍板。
这种行为看似是替领导分忧,实际上却容易让领导觉得你越权了。
前段时间听到一位HR伙伴的案例,为了向领导展示自己的能力,他未请示领导就擅自去做许多自认为对工作进展有好处的事。
例如,在绩效指标设计时,他会抖机灵的想到万一员工不接受怎么办?自己便偷偷询问各员工的意见,或者在年终奖分配设计时,他也会在私底下打探员工的期待值……
本来参考员工的意见也没什么,但在他的多番打探下,员工也变得爱打探了,总是把眼睛盯着人力资源部门,让人力资源工作开展也变得不顺畅。
本来领导就对他印象一般,他为了让领导看到自己的聪明劲,私自在已经定稿的制度方案上添加了一些修改,本以为领导会夸赞他聪明能干,没想到直接被约谈劝退了。
领导反感不请示,本质是反感失控感,你以为是在帮领导“排忧解难”,多想一步。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请示就自作主张,本质上是剥夺了领导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打乱了整体规划。
不计划,杂乱无章
职场里有一种“假装努力”: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离开,办公桌上堆满文件,嘴里总喊着“忙死了”,可问他具体做了什么,却支支吾吾说不出重点。
这种用“看起来很忙” 掩盖 “毫无规划” 的状态,正是领导最反感的低效。
上周在双证班群里看到一位HR问:如何辞退一位很“努力”的员工?
许多HR都跳出来问:很努力还辞退他干嘛?
这位HR接着说:是加了双引号的努力,这个员工每天都很忙,总是最晚走,但他的工作量并不高,负责的工作总是做的七七八八。
刚开始领导虽心里不喜,但也没表露什么,但是渐渐地发现其他下属也开始效仿该同事,混加班费。
所以不得不辞退他,以儆效尤。
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需要的是可控的进度,而不是盲目的忙碌,杂乱无章的工作状态,只会让领导觉得你不靠谱。
真正高效的职场人,从不是做得最多的那个,而是做得最对的那个。
当接到工作任务的时候,不妨先花3分钟想想:领导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应该从哪里入手?需要多长的时间完成?
形成一个工作任务完成计划,让工作井然有序开展。
拖延症,要人催
相信大部分人都很讨厌有拖延症的同事,这类人仿佛自带休眠模式,凡事都要他人反复催促,不推就不动,永远在“等一下”里消耗团队耐心。
明天再说、稍等晚点、我忘记了……这些字眼,偶尔出现还好,如果频繁出现,一定会让领导认为你不靠谱。
在领导看来,需要人催等于没有主动性,总是拖延也表明你无法托付。
试问一个连基本deadlines 都守不住的人,怎么可能承担更重要的职责?
小逻辑也曾遇到这样一位同事,他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下一环节的人去追着要进度,但他总是习惯性用“晚点”来应付催促的同事,而这样的拖延也给后面环节的同事带来许多麻烦。
不仅如此,每当领导问 “做好了吗?”“什么时候能给我?”,他依旧会含糊的说一句“稍等”。
他以为这样回答能够最快的应付问题,实则早已在领导的雷区里反复横跳。
拖延症,是职场大忌,在领导看来你拖延一天,接手后续工作的同事就要压缩工期;团队进度滞后,可能错过项目窗口期。
领导反复催促,不仅消耗管理精力,更会对你的责任心产生怀疑。
要结果,拿不出来
职场信誉的崩塌,往往始于“领导要结果时,你拿不出来”。
有些人,看似每天很忙,报告写了一堆,会议开了无数,可一旦到关键时刻,领导需要拿出成果时,却两手空空。
哪怕再能说会道,说的天花乱坠,但领导问你要结果,你什么都拿不出来,不用多久你就会被替换掉。
例如某司的一位文案策划Tyler口才了得,非常善于做汇报,每次在汇报的时候都会把自己近期的辛苦付出夸赞得让人动容。
但一到要他上场展示成果的时候,他总是会掉链子,不是后续方案不完善,就是推广渠道不力,导致公司投入许多广告费,但激不起什么水花。
结果思维比努力思维更重要,当你长期拿不出结果的时候,领导也会认为你只是在“假装努力”。
就像Tyler,看似把努力挂在嘴边、展现在汇报里,却从始终没有办法执行落地,拿出结果,最终让“有才华”的印象彻底崩塌。
其实,领导反感拿不出结果,本质上是反感不靠谱。在领导看来,拿不出结果意味着你无法把控工作节奏、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更无法承担起岗位对应的责任。
在职场上,领导对下属的考核标准是结果,不是苦劳,长期拿不出结果的人,迟早会被淘汰。
写在最后
职场从来不是努力就有回报的理想国,但一定是靠谱者终会被看见的竞技场。
领导不重用一个人,从来不是突然决定,而是一次次测验后的抉择。
当你不再踩领导的雷区,做每一项细节,也会有被看见的那一天。
来源:金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