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533):把那个庙拆了,给你个宰相当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9:50 1

摘要: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两种走势,一种是恢复,恢复到战乱前的大一统状态;一种是再平衡,在一个新的、和传统不同的状态下,达到某种平衡。

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两种走势,一种是恢复,恢复到战乱前的大一统状态;一种是再平衡,在一个新的、和传统不同的状态下,达到某种平衡。

因为三个原因,历史走向了后面一条道路。

三个原因中,一个是必然,两个是偶然。

必然原因,就是玄宗搞的节度使制度,造成‘外重内轻’,兵都在外面,朝廷手里没兵,既对付不了外敌,又对付不了军阀。

节度使制度从睿宗开始搞,到玄宗成熟,四十年时间,要改谈何容易。而且这个改革,涉及钱、涉及武力,难上加难,只能慢慢来。

慢慢来,就有个过程,过程中不能出意外,什么是意外?意外就是偶然性。

两个偶然性:一是有吐蕃这个对头。

吐蕃强大,高宗时开始压着唐朝打,玄宗时国力强盛,双方打个平手,安史一乱,吐蕃乘机扩张,侵占唐朝领土,甚至打进长安,直接威胁朝廷存亡。

朝廷资源就那么多,应付外敌,就腾不出手来整治内乱,恢复战前秩序,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是有仆固怀恩、田承嗣这些刺头。

前有仆固怀恩,关键时候带主力部队叛变,给大乱后的唐朝当头一棒;后有田承嗣,在人心思定的中原大举叛旗,给刚喘口气的朝廷狠狠补刀。

其实从令狐彰、薛平的行为看,当时有一种情绪、一种潮流,认为朝廷早晚要恢复,割据不可能长久,不管为了个人名誉,还是为了子孙后代,存在一种上交土地换取和平的思潮。

事情就是这样:有人选和平,就有人选战争,有人选顺从,就有人选叛逆,令狐彰是忠顺的典型,田承嗣则是叛逆的典型。

田承嗣此人,勇猛狡诈,哪怕最困难的时候,考虑的是怎么翻盘,上交地盘这种事,他是绝对不干的,相反,薛嵩和令狐彰的去世,在他眼里是绝好的机会,给安史父子立‘四圣’庙,只是一次公开的试探,或者说火力侦察。

朝廷的应对是什么?

上令内侍孙知古因奉使讽令毁之,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

派太监上门传话,说你把那个庙拆了,给你个宰相当当,不光给宰相当,半年后,还把公主许配给田承嗣儿子。

当不当宰相、嫁不嫁公主,对田承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摸到朝廷的底:学安史榜样、建立政权不行,其他的都好商量。

摸到这个底,他准备大干一场。

大干不是蛮干,要有目标、有手段,目标是扩张地盘,手段是收买加军事。

接下来的行动,堪比一场教科书式的扩张。

田承嗣选昭义作扩张对象,和朝廷选昭义、魏博开刀是一样的:弱小。河北四镇里他们两家最弱,谁弱小谁挨打,千古不变的道理。

田承嗣图谋昭义,早有痕迹。

关于昭义节度使薛嵩,有两个小故事,一个说田承嗣大力备战,养了三千牙兵,薛嵩对此很是忧虑。他家里有个叫红线的歌女,说主公别慌,我有办法,某天夜里,神不知鬼不觉进了田承嗣卧室,偷了床边一个金盒回来。能偷金盒,就能偷脑袋,田承嗣知道后很害怕,解散牙兵,表态要和薛嵩和平共处。另一个故事,说有人派刺客暗杀薛嵩,结果被一群小鬼救了性命。

虽然是故事,但反映两家之间关系紧张,而且田承嗣是进攻方,对薛嵩造成很大威胁。薛平为什么不干司令跑回老家,应该有这方面影响。

大历十年(775)正月,薛嵩死后两年、田承嗣立四圣庙后一年零三个月,昭义军区兵变:

兵马使裴志清逐留后薛崿,帅其众归田承嗣。承嗣声言救援,引兵袭相州,取之。

大将裴志清举兵作乱,赶跑薛嵩的弟弟、代理司令薛崿。本来正常下一步,就该请求朝廷追认自己做司令,可裴志清的反应,却是带着部队投靠田承嗣。

这正是田承嗣高明之处。

金钱收买是田承嗣的拿手好戏,当初他在莫州投降,仆固玚准备捉拿他,他缩在兵营里不出来,“重赂之以免”,送了厚礼才保住小命。显然,裴志清是田承嗣买通的内线。

裴志清虽然赶跑薛崿,但军区下面几个州长全是薛家人,他们有朝廷支持,能不能让裴志清坐稳位子?投靠田承嗣,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田承嗣行动很快,打着救援的旗号出兵,连强攻带暗杀,迅速清除薛氏势力,不到两个月功夫,占领昭义全境。

薛嵩经营昭义十年,这么快被田承嗣拿下,要说事先没有想法、没有打算,甚至没有作战计划,我都是不信的。

来源:一分钟神思漫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