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这个案卷比奥特曼还重!”六岁的儿子踮脚扒着办公桌,看着他的妈妈——聊城市东阿法院审管办主任王慧把最后一份判决书塞进档案柜。窗外月色正浓,玻璃墙上的电子钟跳成19:47,映着“十佳军嫂”奖杯的微光。
特别策划
“妈妈,这个案卷比奥特曼还重!”六岁的儿子踮脚扒着办公桌,看着他的妈妈——聊城市东阿法院审管办主任王慧把最后一份判决书塞进档案柜。窗外月色正浓,玻璃墙上的电子钟跳成19:47,映着“十佳军嫂”奖杯的微光。
“十一年啦…”她摩挲着卷宗架上的绿萝——从律所新人到审管办主任,从开庭时紧张的法官助理到设计出“三彩智管”的“多面手”,手中的绿萝见证了她的成长。
审判管理“多面手”:以创新破局质效提升
“王主任,这套考核指标有点过于细致了吧!”
东阿法院审管办的会议室里,年轻法官助理小胡攥着新出台的“三彩智管”细则,眉头紧锁。
王慧放下水杯,指尖轻叩桌面的考核表:“红色党建引领是根,蓝色数据是脉,金色人才是魂。严的不是指标,是咱们对每一起案件的敬畏心。”她顿了顿,突然笑着翻开笔记本,“上个月你调解的那起邻里纠纷,当事人特意送来的锦旗照片还在我这儿——数据背后,都是老百姓的冷暖啊。” 年底,当东阿法院6项核心指标冲进全市前三时,小胡特意把那张考核表裱在了办公桌上。
管理创新的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场景,在审判管理领域,数据是核心,王慧带领团队成员反复对审判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多次与审判业务部门的法官进行沟通,最终打造出“三彩智管”体系,成为全院审判管理样板。同事们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审管办的灯光亮至深夜,王慧阅完待审案件卷宗,紧接着敲击键盘完善管理方案。“她总说审管办是法院的‘CPU’,既要处理数据,更要输出智慧。”书记员小秦感慨道。
员额法官成长记:从青涩到成熟的淬火之路
“作为法官助理,虽然当律师时开过庭,但从代理人位置坐到法官助理位置时,避免不了还是紧张,一个庭审下来,手心全是汗”。回忆2014年初入法院时的青涩,王慧笑着展示当年密密麻麻的办案笔记。从审监庭到执行局,从刑事审判到审管办,十一年间辗转四个庭室的经历,让她对司法工作有了全景式认知。
2024年正式成为员额法官后,她在办理审管办行政事务的同时,还要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要春风化雨,刑事案件需宽严相济。”面对角色转换,她总结出“三心工作法”:阅卷时保持“好奇心”,庭审时秉持“敬畏心”,调解时付出“同理心”。
“平时就爱说说笑笑,所以办起案件来,我更愿意与当事人聊天,往往聊着聊着,当事人的心结也就解开了,这案子就调了!”
原告老张蹲在玉米地头,指着水井直抹眼泪:“王法官,这井要是废了,俺家三十亩地全得旱死!”被告老李梗着脖子反驳:“新打的井怎么能废了!”
在这起合同纠纷案件中,她连续一周利用午休时间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并到田间地头查看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点——水井,蹲在地头查看水的流速,做好办案标记,联合铜城街道办事处调解员对案件进行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调解成功,案结事了,这场“田间庭审”被《中国法院网》《山东法制报》等媒体报道,大家纷纷点赞王慧法官的调解方式。
数据显示,2025年王慧个人承办案件调解率达79.49%, “她总能在法理与情理间找到平衡点。”刑事审判庭庭长荣垂功记得,当时在刑庭担任法官助理时,王慧在辅助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她不仅耐心的对少年进行法律教育,还主动联系职业学校为少年安排技能培训,如今该少年已成为汽修店技术骨干。
调研宣传“笔杆子”:让司法智慧破壁出圈
“慧姐,咱们的普法视频又被说‘不说人话’了!”宣传干警小沈冲进办公室,把手机递到王慧面前。屏幕上,一条讲解执行程序的视频下,网友留言:“法官讲法像念经,听完更糊涂了!”
王慧盯着那条评论看了三秒,突然抓起记号笔走向玻璃墙——“数据是骨架,故事是灵魂”的标语被唰唰圈住。“明天开始,全员去立案庭当三天‘旁听生’!”她转身拍板,“把老百姓听不懂的法言法语,都给我记下来!”
这场“语言革命”席卷审管办。部门会议上,年轻干警们争相展示“战利品”:“昨天那位大姐管‘诉讼保全’叫‘冻账户’!”“农民工大哥说‘终本案件’是‘死案子’!”王慧的笔记本很快记满三页,最终化作《法治宣传白话指南》。
这一天,王慧正在观看执行直播,突然指着屏幕惊呼:“快看!涉企案件执行直播观看量破百万了!咱们法官边直播边普法,白话普法被赞了!”
宣传越来越接地气,调研、论文、案例、综合材料撰写等各项工作也在不断强化。王慧带领审管办团队,聚焦中心工作,围绕脱薄争先、党业融合、营商环境、数字法院、青年干警、从严治党、民主生活会等,先后起草、总结领导讲话、会议发言、工作报告、经验材料、改革落实等各项综合材料。她贯彻“三强三优”专项活动和“双创”竞赛要求,围绕审执主业和重点、亮点工作,报送年度案例、优秀案例16篇,简报信息24篇,被市级采用5篇,省级以上采用15篇,2篇论文被推荐至全国法院“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并获省法院理论研讨活动三等奖。
军嫂情怀“双面绣”:柔肩担起家国两端
在法院之外,王慧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军嫂。军婚十余载,她把思念绣进时光:手机里存着几百张“今日平安”的短信截图,办公室抽屉放着儿女成长日记,上面写满“等爸爸回家再看”的标注。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打完怪兽就回来了!”这是王慧与年幼儿子的日常对话。
2022年婆婆突发脑梗住院时,她白天开庭、晚上陪护,连续40多天带着2岁儿子往返医院;2023年丈夫执行重大演训任务期间,她独自处理家中漏水电线,手上、胳膊上碰的青一块儿紫一块儿,却只字不提困难。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多重角色,她指着胸前的法徽和结婚戒指笑道:“左手国法,右手家规,都是要用生命守护的承诺。”
这份家国情怀也融入司法实践。她与立案庭一起推动建立涉军维权“绿色通道”,并共同制定《军人军属司法服务工作指引》;在社区创建“军属法治驿站”,三年开展普法活动21场。2024年建军节,她带着审管办团队走进军营,为官兵解答法律问题。
“妈妈,为什么你的绿萝比爸爸的军功章还多?”儿子踮脚数着办公室窗台上的盆栽。王慧把法徽别在孩子衣领上:“每干成一件骄傲的事情,妈妈就种一盆绿萝。你看这根藤——”她牵起嫩芽绕上卷宗架,“就像法官要把法条织进人心。”
在送法进军营的普法现场,王慧的手机震动,跳出一条法官助理发送的消息:“主任,咱们的论文获奖了!”她抬头望见参加活动的军人们,突然想起丈夫的短信:“你守护正义,我守护你。”——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法官和军人最浪漫的“双向奔赴。”
来源:山东高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