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率100%!关键在这几步,你一定要知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8:28 1

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犬等动物通过咬伤、抓伤、舔舐黏膜等方式将病毒传染给人,随后病毒侵袭人体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损害。

2025年9月28日是

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

我国的宣传主题是

“你我共同行动

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

狂犬病,致命的“隐形杀手”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犬等动物通过咬伤、抓伤、舔舐黏膜等方式将病毒传染给人,随后病毒侵袭人体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损害。

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人感染后通常在1~3个月内发病,极个别人的潜伏期短至1周以内或长达1年以上。狂犬病病毒入侵神经系统后,可引发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它潜伏期隐匿、暴露途径广泛,发病后几乎100%的病死率

正是由于其极高的病死率,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就成了阻断病毒、挽救生命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均制定了详细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规范,其核心在于根据暴露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据此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目前,国际上将狂犬病暴露分为Ⅲ个级别:

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

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组织污染;直接接触蝙蝠。

Ⅳ级暴露,应得到更多重视

上述分级标准清晰明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分级标准存在一定局限性。个别极为特殊且风险极高的暴露情况,即使按照现行规范处置,患者仍然发病。例如以下情况:

1.面部、头部和/或颈部的严重咬伤,这些部位神经分布密集且离中枢神经系统极近,病情进展迅速。

2.深度、贯穿肌肉的严重撕裂伤,可造成大量病毒直接深部接种,清创难度大。

3.被确诊或高度怀疑为狂犬病动物造成的暴露。

对于这些情况,虽然在处置上依然遵循Ⅲ级暴露的最高标准——即伤口处理+被动免疫制剂+疫苗三管齐下,但在临床沟通和风险警示上,Ⅲ级暴露似乎不足以传达其远超普通咬伤的极端危险性和紧急性。因此,国内外学者提出Ⅳ级暴露这一新概念,作为对现行分级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Ⅳ级暴露是指具有极高感染风险的暴露,即无暴露前或暴露后全程疫苗接种史,且符合下列任意情况:头面颈部多处严重咬伤;深度伤口或神经丰富部位的严重损伤;野生动物或已确认患有狂犬病的动物致伤及免疫失败高风险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一犬伤多人(2人以上)事件的伤者等。

对于Ⅳ级暴露病例,必须采取强制性的综合预防措施,即狂犬病防治一体化处置,包括强制彻底伤口冲洗、即时接种疫苗,给予足量、高效的被动免疫治疗

科学处置,阻断“死亡倒计时”

狂犬病暴露后的正确处置是避免发病的唯一有效途径。对于Ⅳ级暴露,更需要强调以下步骤:

第一步:立即冲洗。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15分钟,这是关键的第一步,可减少伤口内病毒数量。

第二步:消毒处理。伤口冲洗后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涂擦伤口。

第三步:分级处置。根据暴露级别采取措施。对于Ⅳ级暴露,必须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目前主要包括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和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

第四步:疫苗接种。目前,狂犬疫苗的接种程序主要有两种,且都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

1.五针法:在第0天(当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分别接种1剂,共接种5剂。

2.四针法(2-1-1法):在第0天接种两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

温馨提示

当被可疑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后,伤口处理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后续感染风险。被咬伤后应尽快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就医。这些门诊会有专门的冲洗池和专用消毒液进行伤口冲洗,之后在清创室处置伤口。规范的伤口处理能大大降低病毒感染概率,为后续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打好基础。

哪些动物咬伤需要打狂犬疫苗?

01

被咬伤需要接种疫苗的动物

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占95%以上,其次是。其他野生或流浪的食肉哺乳动物传播风险也很高,比如鼬、獾、狐狸、貉、狼等都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传染源,蝙蝠同样是传播狂犬病的高风险动物。

因此,只要“暴露”于以上这些动物,比如被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破损皮肤处,以及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组织,都需要尽快打狂犬疫苗。

02

被咬伤无需接种的动物

被牛、羊、马、猪等家畜和兔、鼠等啮齿动物咬伤,感染狂犬病毒的风险低,通常无需打狂犬疫苗。另外,禽类、鱼类、昆虫、蜥蜴、龟、蛇等动物,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被它们咬伤后不需要打狂犬疫苗。被人咬伤或抓伤,也无需担心感染狂犬病病毒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关于狂犬疫苗接种的常见疑问解答

1

接种疫苗过程中又被咬伤怎么办?

如果在接种狂犬疫苗过程中再次被咬伤,不需要重新开始新的接种程序,按照原来的接种计划完成剩余针次即可。因为在接种疫苗期间,身体已经开始产生免疫反应,继续完成全程接种就能获得足够的保护。

2

全程接种疫苗后又被动物咬伤,多久需再次接种?

在上次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3个月以内再次暴露者,不需要再次接种疫苗,因为此时体内的抗体水平还比较高,能有效抵御病毒。超过3个月再次暴露者,需再次加强免疫,一般是在第0天和第3天各接种1剂疫苗,以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3

被接种了狂犬疫苗的宠物(犬或猫)咬伤后,还需要打狂犬疫苗吗?

被接种狂犬疫苗的猫狗咬伤后,仍需立即就医,根据医生评判暴露等级处置伤口并及时接种疫苗。

①首要步骤:用肥皂水+流动水冲洗伤口≥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

②关键动作:无论宠物是否接种疫苗,人被宠物咬伤后,仍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并经医生根据咬伤程度,判断是否接种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③核心原因:宠物接种疫苗有效率不是100%,不能排除带毒可能,狂犬病致死率极高,需严格规避风险,不要有侥幸心理。

4

正确理解“十日观察法”

被打过疫苗的宠物咬伤,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适用“十日观察法”

“十日观察法”来源于2018年世卫组织(WHO)立场文件和磋商文件,是为预防狂犬病传播而提出的科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规范宠物管理并已消除宠物传染狂犬病的欧美等国家。在我国接种门诊医生已很少用,但我发现网上有很多错误科普,一些养宠一族存在理解误区,在此做特别说明。

十日观察法的适用条件

1.仅限于家养的犬、猫和雪貂。

2.伤人动物需有至少2次明确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史(必须是接种记录,口说无凭)。

3.伤人动物需进行隔离观察,且在观察期间保持健康。

具体操作流程

1.被咬伤后,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2.对伤人动物进行隔离观察10天。如果动物在10天内未出现狂犬病症状且存活,可停止接种后续疫苗;若动物在10天内死亡或出现症状,则需完成全程疫苗接种。

注意事项

十日观察法不能替代及时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即使动物最终未发病,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仍可提供更全面的保护,特别是对后续再次暴露可少接种疫苗。

在中国,由于动物免疫率较低,十日观察法的应用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或疾控机构指导下进行。

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因此被宠物咬伤后务必重视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若对十日观察法的具体操作或适用性有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大众对狂犬病的认知常见误区

1

暴露风险误区:轻微抓伤或无出血无需处理

真相:裸露皮肤被轻咬、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属于Ⅱ级暴露,需及时伤口处理并接种疫苗。肉眼难以判断皮肤破损时,需就医评估。

2

传播源误区:认为只有犬、猫会传播狂犬病

真相: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如狐狸、狼、蝙蝠等)都可能携带狂犬病毒,蝙蝠是重要传播源之一。

3

疫苗接种误区:咬伤24小时后接种疫苗无效

真相:当然疫苗接种越早越好,但如果错过尽快补种,“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只要未发病,补打疫苗仍然有预防作用,不存在24小时或72小时的绝对时效限制。

4

特殊人群接种误区:老人、孕妇、儿童不能接种疫苗

真相: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因为病毒会直接攻击大脑的“生命中枢”,等出现症状时,医学手段很难逆转。因此,狂犬病疫苗无绝对禁忌证,特殊人群感染风险更高,一旦暴露应立即接种。

宠物主人的“责任清单”

随着家庭养宠日益普遍,夏秋季宠物易狂躁,是狂犬病发病高峰,宠物主人的责任更需清晰明确。这份清单聚焦“主动作为”,旨在提醒每位养宠人:守护爱宠的同时,更要守住公共卫生与安全的底线。

①定期给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这是减少人和宠物被感染的最有效方式。

②遛狗时牵绳,避免宠物与野生动物接触或攻击他人。

③发现宠物行为异常(如狂躁、流涎),及时隔离并联系兽医。

④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狂犬病毒,而不是狗狗和猫猫,它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请及时按照程序给毛孩子接种疫苗。

⑤从人文医学视角,宠物是能慰藉情绪、助力心理健康的情感伙伴。请坚守责任与生命尊重,别随意丢弃,让毛孩子免于流浪的困境。

预防为主,全面建立防护网

狂犬病的防控除了依赖于人用疫苗的接种和暴露后规范处置,还要加强对犬类等宿主动物的管理,大力推进宠物大规模免疫,并持续开展公众健康教育。

面对狂犬病这一古老而凶险的疾病,我们必须保持最高警惕,以最新科学成果和完善的防控体系,织就更严密的全民防护网。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