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商品本身的价值功效,运用多种营销手段传播出去。这样一来,商品的价值就被大多数人了解,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消费者各得所需,商人进一步获利。
广告,广告,简单来讲,就是广而告之。
将商品本身的价值功效,运用多种营销手段传播出去。这样一来,商品的价值就被大多数人了解,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消费者各得所需,商人进一步获利。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广告效应就此显现。
现代人打广告有多种渠道。譬如商场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时下最流行的商品;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的弹窗、跳转链接时刻为商家们供给交易数据。
在距今十分遥远的古代,人们没有发达的互联网,又是用什么方式将自家商品一传十、十传百、广而告之的呢?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份,古代人的“花式广告大赏”。
在古代,最简单、最普遍的广告手段还属“吆喝”。
大声叫卖商品,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形式之一。
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
师望就是姜太公,姜太公早年当过屠夫,为招徕生意,他曾用吆喝来为自己打广告。
《梦梁录》中记载着,南宋都城临安“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沿街叫卖的商贩不绝如缕。
(图)苏汉臣《货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进一步吸引顾客的注意,卖家还会为吆喝声配上“音响”,使声音传播得更远。
譬如布贩子摇拨浪鼓,担货郎打小铜锣,卖油的敲油梆子等。
人们一听声,就知道是卖什么的来了。
“宫廷玉液酒”下一句是?相信人人都能答出“一百八一杯。”
一句朗朗上口、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词也有助于广告的传播。
宋哲宗时,汴京有个卖饼的小贩,沿街吆喝:“亏便亏我也”。意思是“亏死我了”。大家听后,纷纷聚过来一探究竟,大饼瞬间被卖空。
明代《警世通言》中记载了一段卖咸鸭蛋的广告词:“本京瓜子,一分一桶;高邮鸭蛋,半分一个。”
鸭蛋便宜、瓜子量大,最要紧的是一嗓子喊出去,街坊四邻都知道了。
人们常说的打幌子,意思是打着某种名义,实际上是在做另外的事情。
历史上,打幌子的真实含义其实是“打广告”。
古时店铺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往往在门前悬挂一些布招,写有店铺的名称和字号,称为幌子。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一章节写到:“望见前面人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这“三碗不过冈”就是酒店的招幌广告。
(图)影视剧《水浒传》
清代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警华图》描绘了商家店面上各具特点的招幌。
招幌不局限于用文字书写,还可以根据商家的性质,悬挂各类实物,或者画上生动的图案。
(图)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招幌大致可分为文字幌、形象幌和标志幌三类。
文字幌多以单字、双字标示经营类别,悬挂于门外。在明代的《金陵繁盛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字幌,如茶、酒、书、帽、药、米局等。招幌的色彩多以象征吉祥的大红色为主,具有十分浓郁的民间特色。
(图)明代 仇英 《金陵繁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形象幌是将实物和图形悬挂于门外。如卖麻者挂一束麻;鱼店门前挂几条大木鱼;或以图画表现所销售商品,如酒店前挂葫芦、酒坛图案等。
标志幌主要是旗帜幌。南宋辛弃疾在词中写道,“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山村酒家的青旗就是酒旗幌。以旗为幌,还见于清代官车铺和理发店。
光靠招幌显示自家招牌还不够,商家们为了提高商品的档次,还喜欢将店面“包装“得非常豪华,吸引顾客上门。
(图)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正店的彩楼欢门
宋代流行用竹木与彩帛搭建起来的“彩楼欢门”。
这类广告一般用于酒店,越是高级的酒店,彩楼欢门就越豪华。
《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
相比商人悬挂招幌打广告的方式,邀请名人代言,无疑是立竿见影。
就算不吆喝,不挂幌子,同样有十足的影响力。
司马相如就曾利用卓文君的名人效应来吸引顾客。
根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结婚后,因为家庭贫困的缘故,不得不经营酒铺过日子。
刚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司马相如便让卓文君到高台上招揽顾客。
“买一酒舍酤,而令文君当垆”人们一听说能见到卓文君,纷纷慕名而来。
(图)影视剧里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形象
据《战国策》记载,有人在市场上出售骏马,一连三天都无人问津。
于是,他请来了伯乐,让伯乐在马的身边转悠一下,看一看。
顿时,这匹马就变成人们抢买的对象,其价格立即被抬高到原来的十倍。
曾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也曾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作过广告。
一次谢安的一位同乡罢官后辞行,谈及居官时清贫,唯留下蒲扇五万把。
谢安听后,便从中取出一把,此后在不同场合都使用这把蒲扇。
人们见谢安谈笑风生,手中拿着一把折扇,更添风度翩翩。
那些崇拜谢安才华的人,纷纷争着去购买这种扇子,扇子的销量霎时间翻了好几倍。
(图)谢安画像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苏轼曾写下过超多诗词安利美食,其中最出圈的就是这篇《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按照苏轼的吃法做好猪肉,送入口中,便同苏轼一同品尝了一口鲜香味美。
(图)明 曾鯨《苏文忠公笠屐图》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印刷广告,使得民间广告效力进一步加强。
湖南沅陵出土一纸质版的元代广告,其上详细记载了店铺住址,所售商品的种类、质量和特性。
右边竖印:“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花、二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四方主顾,请认门首红字高碑为记。”
左边竖印:“主顾收买银朱,请认元日祖铺内外图书印号为记。”
到明清时期,我国还出现了套色印刷的木板年画广告和招贴、仿单广告等。
早在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铜版印刷“宣传单”,比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提前了三百年。
(图)宋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印刷广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条雕版印刷广告,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字样,中间是一只正在捣药的白兔,商标两旁写着“认门前白兔为记”,下面刻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如饶。请记白。”
译过来,意思就是:“认准门前兔儿标记,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原料上乘,使用方便;家庭使用,格调超高;批发购买,可予优惠。”
画面布局合理,构图严谨,借神话传说为商标图案,寓意产品工艺精良,让消费者对产品充满信心。
宣传单的出现,使得商品信息不再停留在原地,从单一一点向四周扩散,而是改为发散式,进一步拓展了广告覆盖的边界。
从最开始的沿街叫卖,人们听见商贩的吆喝声,便联想到商品的形貌。
到后来的派发传单,店铺的全部信息尽数浓缩于轻便的纸张上。
商品信息通过不同种途径,走入人们的视野中。
从古至今的商人们都在变着法得,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消费者们也都想买到自己稀缺或者心仪的商品。
广告的存在弥合了二者之间的信息差,使人人“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
来源:愙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