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白酒江湖中,光瓶酒曾是“性价比之王”的代名词。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高昂的溢价,一瓶十几元的老白干、二锅头,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然而,随着消费升级和年轻群体崛起,传统光瓶酒面临着“土味”“过时”的标签困境。如何在守住性价比优势的同时,开辟新市场?以下三种玩
在白酒江湖中,光瓶酒曾是“性价比之王”的代名词。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高昂的溢价,一瓶十几元的老白干、二锅头,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然而,随着消费升级和年轻群体崛起,传统光瓶酒面临着“土味”“过时”的标签困境。如何在守住性价比优势的同时,开辟新市场?以下三种玩法,正在为光瓶酒打开新天地。
一、产品创新:从“解渴刚需”到“情绪价值”
光瓶酒的底层逻辑是“极致性价比”,但低价不等于低质。新一代消费者既要实惠,也要品质和新鲜感。
1. 小瓶化+高颜值:
江小白用100ml小瓶装切入年轻人聚会场景,既降低尝鲜门槛,又贴合“微醺社交”的需求。光瓶酒可借鉴“小酒模式”,推出200ml以下便携装,搭配简约设计或国潮插画,让低价酒也能成为拍照道具。
2. 风味跨界实验:
传统光瓶酒以高度烈性为主,而年轻人更偏爱低度、利口。泸州老窖曾推出“桃花醉”果味酒,五粮液联名永璞推出咖啡酒,光瓶酒亦可尝试添加果味、茶味或气泡元素,打造“轻饮酒”场景。
3. 品质分级策略:
推出“基础款+升级款”矩阵,如牛栏山以陈酿系列站稳大众市场后,再推“金标纯粮”系列,用更高品质的光瓶酒吸引中端消费者,打破“廉价=低端”的刻板印象。
二、场景破圈:从“餐馆标配”到全域渗透
光瓶酒的传统战场是大排档、小餐馆,但新消费时代需要更细分的场景挖掘。
1. 新零售渠道突围:
与外卖平台合作推出“餐酒套餐”,比如点烧烤送小瓶白酒;入驻便利店冰柜,主打“即买即饮”,与啤酒、预调酒争夺夏季冰饮市场。
2. 社交电商造爆款:
借助拼多多、抖音直播等渠道,用“怀旧营销”唤醒70、80后的记忆,例如“老村长酒+东北冻梨”组合,用地域情怀撬动复购;或通过达人测评“百元内口粮酒榜单”,塑造性价比口碑。
3. 跨界场景嫁接:
瞄准露营经济,推出便携式光瓶酒套装;联合脱口秀剧场打造“微醺开放麦”,用“白酒+喜剧”吸引年轻人;甚至与电竞酒店合作,用“提神醒脑”的反差梗制造话题。
三、文化赋能:从“老气横秋”到国潮符号
光瓶酒需要一场文化复兴,用新叙事重塑品牌价值。
1. 国潮IP联名:
红星二锅头曾联合故宫推出“祈福版”光瓶酒,将老字号与传统文化绑定;未来可尝试与敦煌、三星堆等超级IP合作,用瓶身设计讲中国故事,让低价酒也能成为文化载体。
2. 品牌人设化运营:
通过短视频打造“光瓶酒厂牌”人设,例如拍摄酿酒师傅的匠人日常,或用“反鸡汤文案”传递市井智慧(如“喝光瓶酒的人,早就不在乎包装了”)。
3. 用户共创计划:
发起“空瓶改造大赛”,鼓励消费者用喝完的酒瓶做花瓶、灯具,并给予新品奖励;或征集“光瓶酒喝法攻略”,比如调制白酒特饮、开发白酒甜品食谱,让产品融入生活方式。
结语:光瓶酒的终极战场是“人心”
光瓶酒的崛起,本质是一场消费平权运动——让更多人享受“去包装化”的真实价值。但要想从红海市场中突围,不能只靠低价厮杀,而需用创新玩法重构“人、货、场”的关系:用品质和设计满足功能需求,用场景和文化触发情感共鸣。当一瓶光瓶酒能同时承载“性价比”和“仪式感”,它便不再是廉价的替代品,而是新消费时代的超级符号。
来源:剑眉星目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