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有些新闻人,你以为她会低调沉稳,专心笔耕,却突然闹出足够让中外都发懵的大动静。
袁莉,这名字不是第一次听,却没想到有天她会以这样的方式,被世界同时拉进镁光灯的狭窄角落。
她的每一次亮相,都像是在舆论场上投下一枚冷不丁的炸弹。先是在美国媒体煞有介事地抹黑中国,接着国内舆论又群起攻之,把她钉在民族主义的耻辱柱上――这种“两边不讨好”的结局,谁能料到?可现实是,她真就成了中国美国都嫌弃的另类“小丑”。
袁莉和演艺圈那位同名的女演员没半点关系。她的故事起点很正面:1975年出生在宁夏银川,家里不过普通工人家庭。父母把“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老话当成信仰。她呢,路实实在在地走,恢复高考后考进华中师范大学,那是很多人做梦都得不到的机会。
大学四年,她几乎没别的念头,就是啃书本。毕业直接进新华社国际新闻部。身边人觉得她一只脚已经踩到了“体制内黄金赛道”。可惜,袁莉并不觉得自己拿到了什么幸运通行证。
相反,她把新华社派她去老挝、泰国这些动荡国家的机会叫做“穿小鞋”,嫌弃得很,一心想去美国或者日本,在朋友圈口口声声嚷着“不想做祖国的新闻工具”。
她嘴里这么说,行动也很快。2002年一回国,她就暗搓搓申请美国留学,先去哥伦比亚大学,后来又读了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际新闻硕士。父母盼她衣锦还乡,没成想她回头就是一个大动作:放弃中国国籍,转成“美籍华人”。
家里连拦的力气都没有,只能看着女儿飘到了太平洋彼岸,从此天各一方。而那些她在国内曾经结下的情分,甭管同事还是同学,至此都变得疏远又尴尬。
美国生活真有她想象的那么滋润吗?其实很难说。但可以确定,她在那边活得极度努力也极度辛苦。明明心里知道华人身份有多边缘,她还非要紧抱“融入”这个绳索,把讨好美国主流当成了通关秘籍。
最离谱的是,她竟然开始把攻击祖国当成本钱。比如,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国内还在拼命填补救援漏洞时,袁莉却在《华尔街日报》发了一篇《中国高铁的投资之殇》,把悲剧渲染成中国体制缺陷的黑料。字里行间冷冰冰,把一场意外揪成全盘否定的马前卒。
她的文字,不是无心之作。在国际媒体的游戏规则里,对中国的批评本就有需求,有时候甚至成了某些外媒的刚需。袁莉“懂行”、懂如何用自己的出身背书,顺着编辑的胃口讲中国的“阴暗面”。
这一操作,放在三国时期,恐怕就成了“张松献图”――自己本土精英,摸得一清二楚,转身把重要的情报贡献给对手,典型的‘带路党’。只不过古代是献关隘地图,如今是“投喂”叙事漏洞和负面议题。
时间一晃来到2019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国采取“动态清零”举措,国际社会质疑声四起,可控局面的事实都摆在眼前。袁莉却跳进舆论漩涡,再次站在美国媒体阵地,把中国防疫硬生生扯成全世界的反面教材,甚至不惜编造子虚乌有的细节,把“防控神话”描绘成“体制失败”。
此时,她已不只是“报道者”――她成了外媒期待的“叛逃型声音”,成了那种专门被媒体人利用的“内部乏力传播者”。要知道,冷战期间,西方也喜欢请东欧出身的知识分子讲社会主义老东家的坏话,用“亲历者效应”加码舆论攻击,这套路,连花样都没怎么变。
可袁莉的操作,不断溢出成本。她以为能借此扎根美国主流,结果反受其害。在外媒圈,许多人认定她不过是“滥用华人身份上位”的生手,信任感自然降到谷底。
在中国,她更不用想回头路,社交账号全部被封禁,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汉奸”“忘恩负义”成了她身上最显眼的标签。连家乡的熟人提起她都是摇头叹气。袁莉,原本应该靠知识和能力在全球舆论中站稳脚跟,如今却变成各方都避之不及的“流动边缘人”。
这里,问题往往比表面更复杂。她的下场,从来不是个人性格的简单产物。媒体行业国际人才流动,本就是各国软实力暗战的一部分。袁莉的流失,透露出中国舆论体制在归属激励、职业晋升机制上的短板。
你看,历史上的洪承畴也是体制内高官,降清后成了“软实力反噬”的先锋,用自己的笔杆子招降旧部,彻底给大明的舆论和士气致命一击。
袁莉一类人流转海外,本质是国家传播力体系对高素质人才的维护能力不足的折射。如果一味把舆论流失归咎个人背叛,反倒容易陷入情绪陷阱,遮蔽了对体制优化的深层追问。
现在,袁莉站在国际传播体系的夹缝里,背负多重标签,却哪头都找不着落脚点。本想靠“贬低故国”换取新身份,最后却落成一场自毁人生的肥皂剧――能怪谁呢?这一切逻辑,到了信息强武器化的时代更显无力。单个媒体人在全球叙事风暴中演变为工具和靶子,她们“被妖魔化”,更被系统利用。
有人看袁莉的故事说是“悲剧”,“闹剧”这词更贴切。她亲手把一手好牌、光明前途全打碎,在中国走不通,在美国更难融入,每一步看似“聪明”,实则全是错位的赌注。打个比方,假如一个人能把跟中国的成长和美国的机会都用来探索协作与真实表达,哪会沦落到所谓的“汉奸”边缘?
所以说,国家不是米袋子,更不是上升的踏板。媒体人拥有的话语权,本该是守护良知与真相的脊梁。到头来,袁莉之类的操作,只会把自己变成一枚狂风中飘零的棋子,既无法归队,也被所有阵营警惕。
国与国间的人才争夺、舆论切割、叙事博弈,说白了,始终考验着我们的机制建设――有多少人能不被外面的蝇头小利迷眼?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底色”若不是来自热土,何谈染成新颜?
来源:旧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