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薪1000的实习律师,到年创收稳定过100万的合伙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8:30 1

摘要:01 从小立志做律师,大学争当“卷王”,拿遍所有奖项,汶川地震时我去到前线做志愿者,这段生死经历深刻塑造了我的价值观

受访者:

杜兴

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公司合规(股权、股东纠纷,企业用工)、建筑房地产、投资并购

LegalMVP谱法365专家

LegalAI驱动私域IP年度增长会员

编者按:

大家好,我是LegalMVP律海芒芒的创始人姚俊倩CoCo。

今天我们律师故事的主人公,是杜兴律师。

她是一个很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大学时她是“卷王”,去过汶川灾区现场做过志愿者。

做律师后,最开始从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做起,从实习律师成长为年创收稳过百万的合伙人律师,她用了 10 年。

她敢爱、敢想、敢拼。

以下,是她的故事。

01 从小立志做律师,大学争当“卷王”,拿遍所有奖项,汶川地震时我去到前线做志愿者,这段生死经历深刻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执业初期的我 vs 现在的我

01

从初三开始,我就立志要当律师。

我从小就受TVB律政剧的影响,那些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特别酷。再加上,我觉得自己挺能说会道的,喜欢跟语言相关的东西,比如主持节目、演讲和口才这些,我都特别感兴趣,表达能力应该是我的强项。

而且,我们家里是做小生意的,我从小学开始,家里遇到了一些借贷纠纷,就会请我们县城里小有名气的律师。我听着他们谈话,第一感觉就是:哇,律师真厉害!不仅律师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而且能伸张正义。要是我以后当了律师,就能帮我爸处理这些事儿,不用再找外面的人了。

所以当时就萌生了当律师的想法,觉得以后自己要是能当律师,肯定能帮到家里,也帮到其他的很多人。

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所有学校的第一志愿都是法学专业。后来滑档了,调剂到了四川的西南民族大学。本来心里盘算着去复读。

结果通知书一到,发现自己被录取的专业正好是法学。我就想,既然专业是自己喜欢的,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到美食之都去看看。

我是从一个小县城来的,突然到了大城市,发现身边的同学家庭条件都比我好,见识也比我广,我其实挺自卑的。不过,这种自卑也让我更加努力学习。

我参加了很多学生会和校团委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怎么用办公软件、怎么做PPT、怎么写新闻稿和会议通知,学会了怎么和校领导打交道,怎么在办活动的时候揣摩人心,察言观色。这些本事,都是在大学里一点点磨出来的。

大学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在校团委工作,学校组织了一批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的志愿者前往灾区帮忙灾后重建,主要是做心理调适方面的工作,而我主要协助大家做后勤保障工作。

那次去灾区,对我触动特别大。我亲眼看到生命的脆弱,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地震来了,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孩子一下就没了依靠,那种无助感真的让人揪心。

我们当时的条件很也很艰苦,天天吃泡面,晚上就睡大通铺。比我们更苦的,就是解放军战士,他们要是累了想休息一下,连个像样的地方都没得休息,就只能坐在地上,靠着车轮胎休息,手里还紧紧握着枪。

看到这一幕,心里真的很触动,这次经历让我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遭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情。

就这样,在大学四年里,我一直挺努力的(用现在的话说,叫卷),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多学点东西,多长点见识,我想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该拿的奖基本都拿了,像国奖、省奖、省优,还有社会实践奖,能想到的奖,我基本都拿了个遍。

临近毕业时,当时家里的生意亏了,我也没有继续读研的想法,就出来直接工作了。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在成都没资源没背景,想要留在成都,完成我从小想要做律师的心愿,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司法考试当律师。

02毕业实习处理农民工案子,我坚定执业理念,被主任看中后进律所,实习期间就独立开庭,执业前几年我全靠同行案源,第三年赚到10万块

我在本科的时候,做过很多社会实践和兼职,但却从来没有过到律所实习的经历。

直到毕业实习的时候,我在学校的安排下,去到了四川大凡律师事务所的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实习。

实习的时候,我主要处理的都是农民工的案子,比如工伤、工亡之类的。虽然我在那儿待的时间不长,但看到那些农民工家属来求助,真的感触很深。他们很多人遇到工亡事故,家属一进来就哭得不行,特别让人心疼。

但你会发现,这些农民工很多都没签劳动合同,社保更是没有,连劳动关系都很难认定。有时候他们为了维权,只能采取一些极端手段。那种场景,让我深刻感受到弱势群体的无奈和艰难。

有一次,律所主任去工作站开会的时候,看到了我,觉得我不错,就问我想不想去事务所。

我那时候还懵懵懂懂的,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就这样,我毕业后就稀里糊涂去了律所做实习律师。

虽然我还是实习律师,但当时是允许实习律师独立出庭的,所以我当时也自己独立开过不少庭了。

我每个月拿1000多的工资,好在我花钱还是比较节省的,再加上大学期间我拿了不少奖学金,还有兼职赚下的一些积蓄,虽然工资不高,但我还是能养活我自己。

2012年,我拿到执业证后,因为自己在实习期已经积累不少经验,就选择直接独立执业了。

不过,那时候,我完全没有自己的案源,主要是帮其他律师处理一些案子。我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有人找我做事,我就认真做。只要我认真,就会有更多人找我。

律所里的老律师们觉得我还不错,专业又认真,每天都勤勤恳恳地来上班,他们就会把案子交给我,我就能挣到钱。

刚独立的那几年,我从来没想过怎么主动去开发案源,完全就是靠“野蛮生长”。

独立第一年,我大概挣了5-6万,第二年挣了9万。我当时的理想特别简单,就是每年能挣个10万块,能买一辆车,我觉得这就够了。

而这个理想在我独立执业的第三年,终于实现了。

03转所成为合伙人,我用真诚打动客户,用综合能力帮客户解决问题,抓住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机会,疫情之下我年收入稳定突破100万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都没有自己独立开拓出来的案源,全靠同行前辈分给我的案子活了下了。

直到2016年,我到了全兴律所,成为了合伙人。当时有很多银行业务都在爆雷,当时我就跟主任说,我觉得银行业务未来是个风口。而之前我通过同行案源接触了一家银行的业务,认识了银行的客户经理。

我就跟主任商量,以此为突破口布局做银行业务。那几年,我们做了很多相关的银行业务,也收获了不少优质案源。

从那时候开始,我才逐渐开始有了自己开拓案源的意识,有了自己的独立案源。

不过,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自己运气比较好,抓住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机会。

比如在开会的时候,我就属于那种比较敢说的律师,会注意做事的方式和说话的分寸,但我也还是会坚守我的专业和职业道德,也不会刻意迎合领导。很多时候,反而不知道哪句话打动了领导,就愿意把业务交给我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做律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一切机会展示自己,当你有机会接触到客户,展示你的专业能力,客户信任你了,自然就会找你合作。

在2020-2021年的时间档口,我通过一个小业务转而认识了一个客户,遇到了个大案子。

他当时找了其他律师做了一个方案,他让我看看那个方案行不行,看了之后我就给他详细地分析了之前律师方案的问题,并提出了我的解决方案,他觉得我很靠谱,就直接把案子交给我了。

就这样积少成多,我也逐渐攒起了自己的案源盘,那时候虽然是疫情之下,我的创收也超过100万了。

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能被客户喜欢和选择,可能最大的原因还是真诚。

我真的没想那么多,也不担心客户会不会白嫖我的建议,我只想着怎么对他们最有利。如果他要是学得会,尽管拿走,如果他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话,最后还是会回来找我解决的。

我也不会为了挣钱而硬劝他们打官司,调解方案更好,我就会劝客户调解,哪怕调解的收费比打官司低,我也会劝客户调解,因为我觉得这对他们更有利。

我觉得律师能不能真正帮客户解决问题,靠的不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而是综合能力。如果你有足够的项目经验,有相应的反应力,就能敏锐地发现其中的关窍。

我相信,只要从对客户有利出发,真的想为客户解决问题,围绕客户的诉求,就一定能找到方案。

比如我有个国企客户因为岗位合并后,要辞退一个员工。常法律师建议先调岗,但我觉得这不符合客户的目的,因为客户目的就是辞退员工,同时担心泄密。我的方案是直接协商一致解除合同,这样既合规,又省去了调岗的麻烦,也没有进入诉讼程序。

只要律师能为客户想到更多解决方案,对应的价能力自然也就高了。

04做法律服务产品,加入民主党派,成为政协委员,执业第10年,我转所组建团队,愿意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现在我开始做律师IP

我是一个什么都愿意尝试的人,什么新鲜事儿我都想搞一搞,只要我没做过的,我都想去试试。

我以前是成都市辩论队的队员,也去电视台当过律师嘉宾,还选上了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的主讲人。

后来,我接手了一家大企业标的额几个亿的投后纠纷,当时我帮他们找出了之前律师在设计投资协议时一个非常致命的漏洞,我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也合法合规地顺利落地了,没有让客户的投资打水漂。

经过这个案子之后,我就发现,很多国企投资只注重事前尽调,很少关注投后管理,实际上投资协议没履行到位,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纠纷的导火索。

在后来,成渝首届法律服务产品创新大赛上,这个事儿正好给我了启发,我就做了个国企投后管理的法律服务产品参赛,系统性梳理了我做投后管理项目的思路,也摸索出了做法律服务产品的门道,最后这个产品在成都赛区里进了10强。

说回2021年,这是我入行的第十个年头,我的人生发生了不少转折。

我是致公党员,所以当时疫情期间,我第一次参政议政,写的社情民意被采用了,突然认知到律师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另一个维度为社会做出贡献,很兴奋。

也在2021年,我有幸当选了区政协委员。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事业和眼界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我的平台和视野确实不一样了。

我来到了恒和信律所,准备组建自己的团队,想要换一个干法。我开始在各个平台积极学习新东西,不断突破自己。

我觉得人就是要逐步突破自己,不然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瓶颈在哪里。我们这个年纪,也不想靠应酬拿业务,也没什么资源,无非就是想展示自己的专业。

那怎么展示呢?现在自媒体IP是大趋势,我决定从这个方向开始入手。

在偶然的机会下,我关注到了以法律服务产品中央厨房著称的LegalMVP律海芒芒平台,他们做法律服务产品和私域运营的理念和我高度一致,我立马和他们展开了合作。

我自己之前一直没太重视私域流量,微信上有几千个好友,但却从来没想过如何去充分利用起来,挖掘自己的案源。

直到去年,我加入了律海芒芒发起的LegalMVP谱法365项目,开始每天在朋友圈、商会群里普法之后,我发现原来自己在私域里积攒下来的这些人脉资源,真的能转化成业务。

很多人看到我发的内容会主动加我,即便他们还没成为我的客户,但只要他们每天关注我,就会感知到我的专业,和我作为律师的价值。

甚至在商会聚会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很感激我每天发的普法内容。还有客户和我说,虽然他不是我的客户,但他在群里看到我把每日普法转发到他们高管群,大家都对我很熟悉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至少成交了1个查账权的诉讼案件代理,1个常法顾问单位,具体可以看:商会群普法,成交1个诉讼,1个常法顾问单位。

我和律海芒芒一起联合策划编撰了一本漫画讲解新《公司法》的普法书籍,期待能够帮到更多的创业者、企业老板,避开一些高频高危的法律风险,享受到新《公司法》带来的利好政策。

这让我意识到了私域流量和IP的重要性,我下定决心去做视频号,前段时间,我也开始尝试做直播了。

其实,对我来说,做自媒体和视频号没那么功利,我是长期主义者,觉得很多事情需要经过积累,先做起来,再在过程中逐渐摸索。

比如,今年以来,AI的风越来越大,我在做律师IP的过程,慢慢意识到,AI可能就是当下另一个我们律师不容错过的案源风口,是能帮我们降本增效的放大器

我觉得,对于我们律师而言,只有学好AI、用好AI,才不会被AI替代,我很愿意去学习,去体验AI的力量。

此时此刻,我来到了上海,参加了LegalAI驱动私域IP年度增长会员的线下课程。

我相信,AI驱动私域IP,就是当下属于我们每一个律师的红利。

所以,我愿意折腾,愿意去学习,至少10年后回头看,我会觉得当时的我有努力地在摸索和寻找适合我的律师之路。

我就会觉得,做了这些事,还是挺有意义的。

05结语

现在都说年轻律师缺案源,但我觉得,大家缺的其实是方式方法。

至于,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才会是管用的呢?

那就要大胆去试错了。

我觉得,人生就是要敢于尝试,先做起来肯定没错。

即便最后失败了,最多就是浪费点时间和钱,但那又怎样呢?在这个过程中,你踏出的每一步都一定有价值。

律海芒芒遇见你,很开心。

来源:LegalMVP律海芒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