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遇到麻烦事的时候,想求助银行,想享受人工服务那是天上掉馅饼。AI 听起来十分智能,但是解决一件小事,需要按照提示一遍遍按选择键。火烧眉毛的时候,它也是按部就班,让你在茫茫大海中,一遍遍按照指令选择,到最后,还不是你需要的。
现在 AI 给大家带来的好处,人们暂时还没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它的缺点已经让人 “烦不胜烦”:
当你正在上班的时候,接到银行电话,你一接听,就是人工智能的 “机器声”。
当你遇到麻烦事的时候,想求助银行,想享受人工服务那是天上掉馅饼。AI 听起来十分智能,但是解决一件小事,需要按照提示一遍遍按选择键。火烧眉毛的时候,它也是按部就班,让你在茫茫大海中,一遍遍按照指令选择,到最后,还不是你需要的。
2017年有小品讽刺电话转接复杂,《调皮的客服》,就精准吐槽了打电话投诉时 “人工服务忙,结束请挂机” 的糟心事,那句循环播报的台词瞬间引发观众共鸣。想不到8年过去了,我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深陷这个问题,并且有“AI助纣为虐”,人工服务已经是“珍品”了,一般人可遇不可求。
有人说,老年人现在已经步入 “AI 泥坑”,就是说,他们过去打电话,对方直接人工服务,给你排忧解难,现在不行了,他们需要从 “AI 泥坑” 爬出来才行。
别人退休的老年人,就是我还没有退休的,有时候也被 AI 折腾的要死要活。
前些年,我负责我们单位会计总账和报表,年终报表数量多,电子报表可达几百张,并且勾稽关系复杂,要想填好现在复杂的财务报表,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次报表基本做完,突然软件崩溃,这真是要人命。由于情况比较复杂,我赶忙给财务软件公司售后打电话,连打几十个一直无人接听。
后来去软件公司的电子服务平台,结果遇到 AI,简直是鸡同鸭讲,根本无法沟通,眼看要缴报表的日子已经临近,并且还要有公司各个领导审核,如果重新做,那事情就严重了。
我知道,只有人工服务才能解决问题,于是又打服务电话,电话根本无人接。那时候,我才真体会退休人员陷入 “AI 泥坑” 的痛苦。
没有办法,只好向兄弟公司求救,还好,兄弟公司也是遇到同样问题,厂家上门服务解决了问题。
没有办法,系统重装,重新开始,那一年财务报表对我来说,简直是煎熬,加班到深夜是常态,最晚加班到凌晨三点。
我们现在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大量人员不能正常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需要的人工服务,大量裁减,用 AI 来代替。
然而,随着老龄化越来越重,我们有很多老人只会按键打电话,或者简单发微信,你让他们在网络上或者手机中不停接受 AI 考验,这是反人性的。
深究人工服务变得 “可望不可及” 的背后,其实藏着多重现实因素。
不少企业把 AI 服务当成了压缩成本的 “捷径”,觉得用机器代替人工能省下一大笔薪资、培训开支,却忽略了服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就像那些银行、财务软件公司,看似用 AI 覆盖了服务场景,实则是把服务的 “难题” 丢给了用户 —— 机器不会感知用户的焦急,也无法应对超出预设程序的复杂需求,可企业只看到了短期的成本降低,却没看到用户因得不到有效帮助而流失的长远损失。
还有些行业陷入了 “技术崇拜” 的误区,盲目追求 “全 AI 化” 的标签,仿佛不用 AI 就显得不够先进,却忘了人工服务在灵活性、共情力上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面对老年人的需求,人工一句耐心的引导,远比 AI 冰冷的指令更有效,可这些企业却把 “智能化” 等同于 “无人化”,硬生生切断了用户与人工沟通的通道。
更关键的是,部分企业的服务理念出现了偏差,把 “服务” 当成了 “流程”,只想着用 AI 把用户框进预设的步骤里,却不愿投入资源去保障人工服务的 availability。
明明市场上还有大量待就业的大学生,他们完全可以经过培训成为优秀的服务人员,可企业宁愿让用户在 AI 里 “绕圈”,也不愿搭建合理的人工服务团队,导致 “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 的矛盾愈发突出。
要让人工服务重新变得 “触手可及”,其实也并非无计可施。
首先,企业得重新平衡 AI 与人工的关系,别把 AI 当成 “替代品”,而是作为 “辅助工具”。
比如在服务平台设置清晰的 “人工转接” 入口,当 AI 识别到用户需求超出处理能力,或者用户明确要求人工时,能快速对接人工客服,而不是让用户在按键选择里 “打转”。
像银行可以在语音提示里直接告知 “按 #键可转接人工”,财务软件公司的线上平台也能设置 “紧急问题人工通道”,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少走弯路。
其次,企业要摒弃 “成本至上” 的短视思维,合理配置人工服务资源。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高峰时段、问题类型,灵活安排人工客服的排班,比如报表季增加财务软件售后的人工坐席,节假日加派银行的人工服务人员,既解决了用户的燃眉之急,也能为待就业人群提供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同时,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还可以推出 “专属人工服务”,比如开通老年人服务热线,安排专人耐心解答问题,帮他们跳出 “AI 泥坑”。
最后,相关部门也可以出台引导政策,鼓励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保留必要的人工服务,比如对提供优质人工服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对忽视用户需求、过度削减人工服务的企业进行监督提醒,让服务回归 “以人为本” 的本质。
毕竟,AI 的价值在于让生活更便捷,而不是让人们在需要帮助时,连一个温暖的人工回应都 “可望不可及”。
来源:笑看云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