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合作共赢——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农业合作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8:18 1

摘要: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在南宁盛大举行。广西农业合作系列活动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参与度,吸引了众多关注。

东博会期间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喜迎八方宾客。来源: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黄维业 摄

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在南宁盛大举行。广西农业合作系列活动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参与度,吸引了众多关注。

本届东博会、峰会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成功举办了“三项活动、两项展示”及配套活动。“三项活动”包括中国(广西)—东盟农业与减贫合作会议、援老挝减贫示范项目人员交流考察活动、中国—东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讨会;“两项展示”分别是广西农业国际合作展和首次设立的“AI+农业”展。通过这些活动,广西农业在农业贸易、技术交流、减贫合作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深化注入新动能。

规模与参与:多元主体共筑农业盛会

广西农业合作系列活动通过两大主题展馆分工展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搭建起高效农业合作平台,全方位呈现广西农业发展成果与数智化趋势。

在广西农业国际合作展区(D区D15展区),200平方米的展厅围绕“数智贸易 丝路相通”等核心主题,设置国际经贸、对外投资、科技人才、减贫经验分享等板块,集中展示茶叶、果业、糖业、蚕桑、畜牧水产、粮油、蔬菜等广西特色农产品,同时通过展示板呈现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成果。

“AI+农业”展区(B区B1展区),首次以独立展厅形式亮相,130平方米的空间集中展示智慧农业设备、智慧种植+养殖等AI应用场景及系统解决方案,直观呈现人工智能对农业的变革作用。

活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互动”的协作格局:广西农业农村厅统筹保障,畜禽肉类、果蔬加工等领域企业推动技术落地,行业专家聚焦产销对接,线上线下观众积极参与,凝聚起合作合力。

核心活动与亮点:从研讨到展示的多维呈现

活动以“会议研讨+展览展示+互动体验”为框架,形成“探路径、秀成果、促交易、强体验”的路径。

会议研讨

共话智慧农业与减贫合作新路径

系列核心会议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硬支撑”。其中,2025年中国(广西)—东盟农业与减贫合作会议以“共话智慧农业与减贫合作,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中国与东盟代表围绕智慧农业应用、产业扶贫等方面深入交流。会上共达成跨境动物疫病防控、中越智慧渔业、老挝智慧农业技术合作以及冻干罗汉果项目等4项合作成果,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更与老挝企业签约,将长期开展作物示范、智慧农业展示及人才培养。

中国(广西)-东盟农业与减贫合作会议签约仪式。邓蕾雅 摄

2025年中国(广西)—东盟(澜湄)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国际研讨会。卿崇程 摄

同期举行的2025年中国(广西)—东盟(澜湄)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国际研讨会,促成广西与越南广宁、宣光、谅山、高平四省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合作协议签署,进一步推动双方在畜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为建设更紧密的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合作注入新动力。

此外,援老挝减贫示范项目人员交流考察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技术研讨,为双方在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后续合作筑牢根基。

援老挝减贫示范项目人员交流考察活动。张讯潮 摄

展览展示

科技与产业优势双向凸显

两大展馆分别从“产业实力”与“数智未来”展现广西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智慧农业)展区

广西农业国际合作展 亮出“桂字号”产业王牌,集中呈现广西作为我国“果盘子”“糖罐子”“桑蚕之乡”等产业地位。

果业:2024年广西园林水果种植面积超2100万亩、总产量超3300万吨,连续七年全国第一,柑橘、柿、火龙果、百香果产量全国第一,香蕉、芒果等产量全国第二;全球每5个黄金百香果中有4个是广西“钦果9号”,每3个火龙果中有1个是广西“金都1号”。

糖业:占据全国核心地位,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与食糖产量连续34个榨季稳居全国首位,中国每3勺糖有2勺产自广西。

蚕业:广西也是全国最大的茧丝原料基地,是国内主要“蚕丝库”之一,蚕茧产量占全国60%,连续20年居全国第一;2024年,广西蚕农售茧收入连续4年超200亿元,是富民兴桂的优势特色产业。

广西还是国内重要的“米袋子”“肉案子”“茶缸子”。

优质稻选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选育的品种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2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广西富硒香米享誉大江南北。

2024年全区茶园面积170万亩,茶叶产量12.97万吨,干毛茶产值138.85亿元,茉莉花茶产量居世界第一,占比60%。

广西是全国生猪、家禽主产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禽畜产品生产供给地,水牛奶产量全国第一。

广西水产陆基养殖圆池个数居全国第一,金鲳鱼、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均居全国第二,牡蛎养殖产量居全国第四,广西设施渔业产量占养殖总产量比重超65%。

“AI + 农业”展馆 解锁智慧农业新场景展示一系列农业“黑科技”,让观众直观感受数智化变革。

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

捷佳润“土谛AI”,一款综合性的农业智能系统,通过整合北斗卫星遥感、土壤墒情监测等数据,实现从种植规划到产品营销的全流程赋能。

慧云“耘眼”,提供作物问诊服务;“数字茉莉”全产业链平台,通过AI技术管理茉莉花的种植分布与产量预测,并提供实时交易价格,助力花农实现精准生产和高效销售。

捷佳润“土谛AI”

慧云“数字茉莉”全产业链平台

农投时宜“移动式桑园环境数据采集系统”,展示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蚕桑产业,实现从“经验养蚕”到“智慧养蚕”的跨越。

农投时宜的“移动式桑园环境数据采集系统“

扬翔集团“数智养猪”,通过“料、育、养、宰、肉”数智人工智能生猪一体化数智平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红树林农业“AI 养虾”,自动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车间+“AI车间主任”,清晰呈现南美白对虾数字化养殖全流程,以及企业自主研发的AI投料机、水下摄像系统等应用效果,零污染且高效。

扬翔集团““料、育、养、宰、肉”一体化“人工智能+”产业场景应用

红树林农业“AI 养虾”:水下摄像系统应用

从智能种田到数字养猪,再到AI养虾,这一场覆盖多品类、全链条的AI农业科技盛宴让我们看到: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扎根于八桂大地的每一寸田野之中。它让农业更高效、更省心、更安全。

供销大集

搭建产销对接“快车道”

本届东博会不仅海外好物风头正劲,广西本土特色农产品同样表现抢眼。

农业(乡村振兴)展区

农业(乡村振兴)展区设置了消费帮扶(援疆援藏)、陈皮、六堡茶等展区以及广西14个地市展区,近200家农业企业、1000多种产品参展。参展展品中,地理标志产品178款,帮扶产品67款,832平台消费帮扶产品约100款,援疆援藏产品约60款,东盟亮相新品76款。琳琅满目的展品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农业盛宴,也彰显了广西乡村振兴的新面貌与无限可能。

农业(乡村振兴)展区

在农业(乡村振兴)展区里,梧州六堡茶、浦北陈皮、北海干海货、恭城油茶、崇左非遗古法红糖等“桂字号”优质农产品汇聚;茉莉花水牛奶、水果月饼、肉制品、菌汤包、手撕笋尖等不少广西特色农产品以新颖的包装和融合的风格在展会上惊艳亮相;柳州螺蛳粉、北海沙蟹汁、陆川猪肉肠、靖西粽子等特色美食,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展现了广西丰富的饮食文化。

琳琅满目的“桂字号”优质农产品汇聚

互动活动

提升公众参与感与品牌传播

广西农业农村厅通过新媒体联动,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矩阵。

线上直播:百万粉丝博主“小阿甜”连续4天直播探馆,带领观众“云游”东博会,每场直播都设置截屏抽奖,吸引海量网友参与。

线下福利:观众在D15展区扫码关注官方账号可领取农业文创礼品,转发指定图文集赞也可获得礼品,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与品牌认知度。

线上直播

线下互动

合作成效:贸易、技术、减贫成果丰硕

农业合作推动广西与东盟在农业贸易、技术输出、减贫合作等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便利化水平提升:

2024年广西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302.9 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56.5%;2024年同比增长10.5%,突破300亿元大关。

友谊关智慧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进口水果通关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大幅降低贸易成本,提升合作效率。

友谊关智慧口岸智慧通道。图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数据显示,广西农业对外投资与外资利用初具规模——

先后在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9个东盟国家建立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在区内崇左、凭祥、百色、东兴、永福等市县建设了5个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并以此为抓手促进企业抱团“走出去”,逐步形成以东盟国家为核心,并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延伸的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格局。

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位于老挝万象塞塔尼县潘通村。广西农业农村厅 供图

技术输出与减贫合作同步落地见效:

自2025年起,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召开农业农村厅长联席会议,聚焦智慧农业与供应链韧性合作;举办“人工智能+渔业”专题研修班,加强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广西扬翔集团“FPF 智能养猪整体解决方案”入选广西“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案例,已与越南、韩国、俄罗斯等国头部养殖企业合作,同时与越南在智能养猪、数字甘蔗种植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其中,扬翔集团的“FPF 智能养猪方案”在越南建成智能养猪场,5-6人可管理1000头母猪,养殖效率提升30%。

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楼房智能养猪场。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2025中国—越南猪业创新论坛。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柬埔寨磅清省由广西援建的智慧大棚,实现农户每亩增收7000元,蔬菜生长周期缩短50%。

捷佳润科技则在老挝巴色实施香蕉园智能滴灌项目,通过定制水肥一体化方案,节省人工成本50%,显著提升果园管理效率,降低种植成本,并培养当地技术骨干120余人。

捷佳润承建的尼日利亚甘蔗智能灌溉项目。 陈秀娟 摄

减贫经验“出海”,广西将中国减贫经验与东盟实际结合,打造可复制的减贫合作模式,助力东盟乡村发展。

老挝金花村蔬菜产业升级,推动当地蔬菜从传统露天种植向大棚种植、智能种植转型,蔬菜生长周期缩短一半以上,种植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人民币,贫困比例从52%降至25%。

越南种业合作减贫,广西万川种业、越南—中国(广西)农业合作示范区与越南种业集团合作,在越南建立农作物研究中心,规模化推广水稻和玉米6.5万公顷,带动当地就业与收入增长。

5月29日在老挝首都万象城郊的金花村拍摄的蔬菜大棚。新华社记者 马淮钊 摄

平台与品种合作,夯实长期合作基础:

广西与东盟共建农业合作示范区等各类平台31个,为长期合作提供载体。

累计向东盟输出试种蔬菜、水稻等优新品种750多个,示范推广面积超400万亩;同时引进马来西亚“忘不了”鱼、越南玉米等19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培育,实现“双向品种交流”,丰富区域农业品种资源。

未来展望:以数智化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

未来,广西将围绕“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农业发展路径,进一步强化与东盟的农业合作。

持续推动AI、大数据在农业种植、养殖、供应链等领域的应用,深化“AI+农业”合作,打造更多智慧农业示范项目。

在现有贸易、技术合作基础上,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产业链整合等领域合作,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合作体系。

同时依托东博会等平台,进一步推广“桂字号”农业品牌,提升广西农业在东盟及全球市场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推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