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高度赞扬展览遗产影像的艺术表达与技法创新,对展览所形成的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表示肯定,并就“‘超在场’遗产美学传播新范式”的命题展开讨论。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教育、精神、价值与体验,提出创意影像内容、设计、内核、形式、效
本网讯 2025年9月27日,以“‘超在场’遗产美学传播新范式”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鸡公山国际艺术区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
图 9“‘超在场’遗产美学传播新范式”学术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高度赞扬展览遗产影像的艺术表达与技法创新,对展览所形成的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表示肯定,并就“‘超在场’遗产美学传播新范式”的命题展开讨论。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教育、精神、价值与体验,提出创意影像内容、设计、内核、形式、效果的核心框架。
图 10研讨会现场讨论
项目总策划、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帆教授在研讨会上率先发言,他指出,本次巡展致力于实现“超在场”的升级。数字媒介不仅复原了彩塑的视觉形态,更重塑了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文化场域,为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持续路径。对建立数字审美范式、实现文化内化创新、转化情感体验场景和升华社会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图 11项目总策划、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帆教授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院长周明宇表示,此次展览既是一次跨越五百年的文化对话,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创新探索,更是设计学科活力迸发、成果丰硕的印证。此展为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揭示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厚精神内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强大内核,为我国文旅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 12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院长周明宇发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工学院王刚教授提到,交互体验项目以演绎式交互技术重现古人手持蜡烛巡礼水陆庵南北两壁彩塑般的临境体验,诠释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转译”能力。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动能,更通过“数字转译”构建起人文与科技、历史与当代、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交互链接,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在数字时代的活化路径。
图 13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工学院王刚教授发言
蓝田县水陆庵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何新军在研讨会上指出,展览以创意影像,将明代的蓝田水陆庵彩塑生动清晰呈现予观众。观众站在展厅中便可“重回”水陆庵彩塑现场,挥动手掌就可以“探索”彩塑,近距离感受彩塑艺术美学,对于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优秀思路。
图 14蓝田县水陆庵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何新军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数据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惠寅就文化遗产数字化价值挖掘展开探讨,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文物价值。他认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在记录历史、见证美学的同时,也进行着情感疗愈,成为纪念载体,包含身份认同,具有极高的应用意义。
图 15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数据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惠寅发言
国家一级摄影师俞根泉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文化遗产摄影经验,以摄影为核心的传统遗产影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用“景深”“光线”与“画面”等技法,将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美学艺术感融入摄影作品中。在不断地传承创新过程中,传统影像与创新影像在形态和技术手段方面各有差异,但在本原和本体中有必然联系,二者的创新不应停留在外表形式,而应融合文化、精神层面的碰撞,实现遗产影像与创新设计的交融。
图 16国家一级摄影师俞根泉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设计学科宋晓教授表示,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超在场”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管是数字文创还是实体文创,类别从普通礼品类、体验互动类,到情感价值产品,都在进行着文化解构与体验融合,也有利于遗产影像的展示与传播。
图 17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设计学科宋晓教授发言
结合展览内容,与会专家们展开热烈探讨。专家们认为,展览实现从“技术再现”到“语境再造”的升级,推动遗产影像从“静态记录”转向“动态叙事”。数字媒介不仅复原彩塑视觉形态,更重塑了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文化场域,契合读图时代的语境阐释体系,使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介中焕发新生命。
图 18 研讨会现场
最后,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博士后孟凡炜对本次展览项目及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她指出,展览构建了一套融合数字影像、交互技术与视觉设计的创新表达系统,以沉浸式重现场景范式、教育游戏化赋能范式和文化遗产活化范式为核心,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彩塑艺术,也可为同类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提供参考范式。
图 19 展览策展人孟凡炜总结发言
图 20 展览合影
来源:现代消费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