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日——10月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蓝色房间/消失的身份:AI时代的肖像—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双个展(第96回)”在博雅展厅展出。
2025年9月28日——10月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蓝色房间/消失的身份:AI时代的肖像—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双个展(第96回)”在博雅展厅展出。
展览名称:蓝色房间/消失的身份:AI时代的肖像—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双个展(第96回)
展览时间:2025.9.28-10.9
主办方: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顾问:徐扬、林茂
学术指导:苏新平
策划:葛玉君
展览执行:周家丽
参展博士生:贾力立、陈玉萍(以学号为序)
策展助理:薛立松、张亚楠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雅展厅(14号楼3层出电梯左拐)
特别支持:中央美术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丨展览序言丨
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以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持续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对中国的学术研究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作为关系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一直都备受关注。而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明确着自身的责任与定位,在积极摸索高等美术院校学术科研和创作活动的特征与规律、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创作和科研成果的同时,逐步建立并完善着研究生教育教育机制。近年来,随着文化、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研究生队伍加速壮大,研究生教育在中央美术学院迎来了大发展期。2016年研究生院挂牌成立,使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了国内首家成立研究生院的美术院校。
作为一直引领全国美术研究生教学发展的学院,研究生院的发展与教学探索的每一步都会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在此情形下,如何培养高端艺术人才,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逐渐成为焦点。当下的研究生教育更为注重的是实践精神和独特创造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作为一批已经具有成熟专业人文素养的艺术人才,如何在学院教育中扩展更多的实践能力,置身于当代语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学院如何在对传统技艺和人文精神传承的同时,营造一个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达到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都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是以,为了加强内涵建设,以创新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平台建设,博士研究生教学展正处于一个合适的契机中。
本次展览为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展,学院希望通过“双个展”的形式,作为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习的一次中期检查,进一步建构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成为学校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态的一个方式。期望在读博士生通过此次参展经验的积累,在进一步学习实践的同时也能为毕业展览做前期试验性准备。展览旨在作为一个窗口,以窥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在艺术求索过程中对艺术语言、形式张力的感知与思考,以及对自我的挖掘与塑造,在与时代的交流中书写个人语言、展示集体风貌。
关于艺术家
贾力立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导师:林茂教授
学习经历: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202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在读。
展览:
2019年 第四届保利“学院之星”当代艺术展,义乌国际博览中心
2019年 桃花源计划——“梦里桃乡艺术现场”,成都龙泉驿
2019年 “后生”——油画系研究生联展,中央美术学院
2019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油画名家笔下的遵义”,遵义美术馆
2021年 中国——巴拿马艺术交流VR展,线上参展作品;
参展作品:
《蓝色房间》 80×90cm
布面丙烯 2024
《光的音阶》 120×185cm
布面丙烯 2025
《青烟》 100×150cm
布面丙烯 2025
《Blue Moon》1 40×60cm 布面丙烯 2025
《Blue Moon》2 30×50cm 布面油画 2025
《绿潭》110×160cm
布面丙烯 2024
《面纱》1 45×45cm 布面丙烯 2025
《面纱》2 45×45cm 布面丙烯 2025
我总试图捕捉那些令人平静的日常光景。
午后时分,光从窗漏进来,在墙上切出平行的光影,像音阶一样高低错落。白墙把光线温柔的折返,整个房间沉浸在淡金色的静默里。
暮色四合时的蓝是最微妙的。天色将暗未暗,一种无限接近于透明的蓝,透过纱帘漫进屋内。这是一日最后的天光,屋内的蓝渐渐浓了。灯总是不急着开,任那蓝一层层浸染开来,让家具失去了棱角,化作朦胧的暗影。坐在椅中,看着纱幔由淡蓝渐渐转为幽蓝,继而泛紫,最终与夜色融为一体。这时的安静是有厚度的,将人从内到外完全包裹起来。
这些光与影的游戏从不喧闹。它们只是存在,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发生。待久了,无论多么嘈杂的心绪,都将慢慢摊平成一汪寂静湖水,坦然地接受光阴的流逝。
——贾力立
关于艺术家
陈玉萍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导师:缪晓春教授
学习经历: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
20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
202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在读,研究方向:摄影艺术研究。
展览:
2024年 北京国际摄影周青年影像100,中华世纪坛,北京;
2021年 第四届 国际摄影研讨会暨 2021 丽水摄影节,丽水摄影博物馆,丽水
2020年 第八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丝路亚洲”国际摄影展
2019年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与科学融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2019年 BUG——bug 综合媒介艺术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2019年 科技艺术目目标模糊化后的图像媒体策略,丽水
2019年 第三届 国际摄影研讨会暨 2019 丽水摄影节,丽水
2019年 嵩阳摄影双年展,嵩阳,中国
2018年 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图像的空间转换,天津美术馆,天津
2018年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暨“学院的精神·视界”十大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展,青岛
2015年 千里之行 -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4年 ABSTRACT MAGAZIN,苏黎世,瑞士
2013年 夜之构造 ,伦敦,英国
参展作品:
《零度肖像 No.1》 100×150cm
艺术微喷 2025
《零度肖像 No.2》 100×150cm
艺术微喷 2025
《零度肖像 No.3》 100×150cm
艺术微喷 2025
《零度肖像 No.4》 100×150cm
艺术微喷 2025
《零度肖像 No.5》 100×150cm
艺术微喷 2025
《零度肖像 No.6》 100×150cm
艺术微喷 2025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将摄影、人工智能影像生成以及三维建模技术结合,试图探讨 AI 时代肖像的意义与困境。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拥有具体的五官、身份与特征,而是被转译为光滑、匿名的形体。
传统意义上的肖像摄影,承载着个体的身份、社会的符号与历史的痕迹。然而在人工智能的语境下,肖像能提供的真实信息却在逐渐消解。图像既可以无限复制,又可以通过算法轻易生成,甚至在“无脸”的状态下依然保有某种“似真”的视觉说服力。这种匿名化与去特征化,反映了当下数字影像的悖论:图像愈发逼真,但关于个体的真相却越来越模糊。
在我的实践中,AI 并不仅仅是工具,而是一种新的“观看机制”。它既能重塑传统摄影对“真实”的依赖,也在不断挑战着观众对肖像的理解。当一张肖像不再指向具体的人,而是成为一种抽象化的符号,我们是否还能将它视为“肖像”?
这组作品在黑白极简的形式下,呈现出一种冷静而陌生的氛围。它们像是数字时代的“新面孔”:没有身份、没有情绪、没有痕迹,却又以高度光滑与标准化的姿态,映射着技术社会中个体的处境。
最终,这些无脸肖像不仅质疑了肖像摄影的本质,也揭示了 AI 影像生产中“真实性”与“匿名性”的张力。它们提示我们,在信息泛滥与影像过剩的时代,图像所承载的“真相”正逐渐滑向不可见的边界。
——陈玉萍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