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深时节,水泊梁山的芦苇荡泛着苍黄,风卷着湿气掠过聚义厅的檐角,却吹不散寨子里弥漫的惶恐。三日前,山下陈家坳的猎户慌慌张张奔上山来,说后山出现了吊睛白额大虫,已叼走两个放哨的喽啰,连尸骨都没留下。消息传开,原本热闹的梁山寨顿时安静下来,连平日里最闹腾的小喽啰,
秋深时节,水泊梁山的芦苇荡泛着苍黄,风卷着湿气掠过聚义厅的檐角,却吹不散寨子里弥漫的惶恐。三日前,山下陈家坳的猎户慌慌张张奔上山来,说后山出现了吊睛白额大虫,已叼走两个放哨的喽啰,连尸骨都没留下。消息传开,原本热闹的梁山寨顿时安静下来,连平日里最闹腾的小喽啰,夜里也不敢单独出门。
一、高规格 “打虎办”:九天会议与八十一条 “空文”
“此等虎患,若不除之,不仅坏我梁山名声,更会误了诏安大事!” 聚义厅内,宋江拍着案几,眉头拧成一团。他身着锦缎长袍,腰间挂着朝廷赏赐的玉佩,语气里满是焦灼。自从梁山接受招安的风声传出,他便事事小心,生怕半点差池惹得朝廷不满。
吴用站在一旁,手摇羽扇,立刻接话:“哥哥所言极是。当务之急,是成立专门的打虎机构,统一调度,方能显我梁山实力。” 这话正合宋江心意,他当即拍板:“就叫‘梁山泊打虎专项办公室’,我任主任,军师当副主任,武松、李逵二位兄弟任干事,即刻运作!”
当天下午,聚义厅便被改成了 “打虎办” 的办公地,案几上堆起了厚厚的宣纸,吴用让人写了 “打虎为民,替天行道” 的横幅挂在正中,连门口都安排了两个喽啰站岗,阵仗比商议抗辽大计还要隆重。接下来的九天,“打虎办” 天天开会,宋江每天端坐在主位上,先是分析 “虎患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再讨论 “打虎工作的指导思想”,吴用则在一旁记录,时不时补充几句 “战略部署”。
喽啰们轮流被召来参会,听得昏昏欲睡。有个负责喂马的小喽啰壮着胆子问:“宋主任,咱们啥时候真去打虎啊?后山的路都快没人敢走了。” 宋江瞪了他一眼:“急什么!没有周密的计划,怎能贸然行动?” 第九天散会时,吴用终于捧着一叠写满字的宣纸宣布:“经过九天研讨,我们制定了八十一条打虎措施,从虎情监测、人员分工到应急处置,一应俱全!”
可细看那些措施,大多是 “每日上报虎情动态,确保信息畅通”“加强打虎队员思想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之类的空话,连武松提出的 “提前在老虎出没处设陷阱” 都没写进去。李逵憋了一肚子火,散会后拉着武松嘀咕:“开了九天会,净说些没用的,还不如咱哥俩直接上山找老虎!” 武松却摇摇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无奈:“宋大哥要的是‘章法’,咱照做就是。”
二、两次打虎失利:权责模糊与权力虚壳
“打虎行动” 终于在第十天启动。宋江亲自坐镇后山指挥部,吴用在一旁指挥喽啰们 “轰虎”。二十多个喽啰举着火把,拿着铜锣,在树林里敲敲打打,嘴里喊着 “出来!出来!”,折腾了半个时辰,才把那只吊睛白额虎从山洞里惊出来。
老虎刚一现身,武松便握着打虎棒冲了上去,可跑到半路,却瞥见李逵提着双斧慢悠悠地跟在后面,眼神里满是观望。武松心里顿时明白了:之前宋江说过,打死老虎奖金平分,李逵是想让自己先拼命,他坐收渔利。这么一想,武松的动作便慢了下来,打虎棒挥到半空,又悄悄收了几分力。
李逵见武松不动真格,更是乐得偷懒。他把斧头抡得呼呼响,却总绕着老虎打转,连老虎的皮毛都没碰到。那老虎起初还有些忌惮,可看两人迟迟不进攻,反而壮了胆子,对着他们吼了几声,转身就往树林深处跑。等武松和李逵反应过来,老虎早已没了踪影。
“废物!两个废物!” 指挥部里,宋江把茶碗摔在地上,气得脸色发白。吴用捡起碎瓷片,眯着眼睛说:“哥哥莫急,我看二人是因奖金分配心生芥蒂,都不愿出力。不如把武松调离‘打虎办’,让李逵独挑大梁,他性子鲁莽,没了旁人掣肘,或许能成。” 宋江点头应允,当天就下了命令,把武松派去看守前山关卡。
第二次打虎,宋江决定亲自 “督战”。他换上一身铠甲,骑着白马,跟在李逵身后,嘴里喊着 “兄弟们莫怕,随我冲!”。喽啰们再次轰出老虎,李逵提着斧头就冲了上去,可没等他靠近,老虎突然调转方向,直奔宋江而来 —— 它大概是看出这个穿着华丽、骑着马的人是 “首领”,想先除了领头的。
宋江见状,吓得魂飞魄散,从马上跌下来,当场昏了过去。李逵赶紧回身救主,其他喽啰也围上来护着宋江,混乱中,老虎又一次逃走了。等宋江醒过来,得知老虎再次跑了,一口血差点喷出来:“两次失利,朝廷若是知道了,诏安之事怕是要黄!” 吴用皱着眉,沉默半晌,突然凑到宋江耳边,说了个 “毒饵计”。
三、毒饵与谎言:权力异化下的 “牺牲” 与造势
三日后,宋江在聚义厅摆了酒,专门请李逵吃饭。“铁牛啊,前两次打虎失利,非你之过,是那老虎太过狡猾。” 宋江亲自给李逵倒酒,脸上满是 “亲切”,“这次哥哥有个主意,只要你肯出力,打死老虎后,我保你当个头领,再赏你百两银子。”
李逵本就憨厚,又好酒,听宋江这么一说,顿时眉开眼笑:“哥哥放心,俺李逵这就去把老虎剁成肉酱!” 他端起酒碗,一碗接一碗地喝,没多久就晕晕乎乎,舌头都打了结。宋江见时机成熟,朝吴用使了个眼色,吴用立刻让人把李逵架起来,往后山走去。
此时,喽啰们早已把老虎轰了出来。李逵被架到老虎面前,迷迷糊糊中看到大虫,本能地举起双斧想砍,可刚一抬手,肚子里突然传来一阵剧痛 ,那酒里早已被吴用下了毒。他踉跄着倒在地上,嘴里喊着 “哥哥…… 救我……”,老虎见状,猛扑上来,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
没一会儿,李逵就没了气息。可那老虎吃了中毒的李逵,也开始浑身抽搐,没多久便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死了。宋江这才从树后走出来,整理了一下铠甲,捡起李逵的双斧,又踩在老虎身上,挥舞着拳头,嘴里喊着 “孽畜!看你还敢害人!”。
早已等候在一旁的 “梁山电视台” 记者赶紧跑过来,举着相机 “咔嚓咔嚓” 拍照。吴用悄悄塞给记者一个沉甸甸的红包,低声说:“明天头条就写‘宋主任临危不惧,亲手击毙猛虎’,李逵的事,就说他酒后误事,被老虎伤了。” 记者点头哈腰,接过红包就走了。
当晚,梁山的家家户户都看到了电视台的新闻:画面里,宋江站在死虎旁,意气风发地说着 “为了梁山百姓,我虽险遭不测,却也在所不惜”,背景里还有几个喽啰在 “打扫战场”。新闻播完,不少百姓都称赞宋江 “英勇”,说他是 “真正的替天行道”。
四、烈士的 “荣光” 与闹剧的余味
几天后,宋江让人把李逵的家属请到聚义厅,还摆了一桌 “慰问宴”。他握着李逵老母亲的手,眼眶红红的:“大娘,李逵是梁山的英雄,他为了除虎患,不幸牺牲,我已经追封他为‘打虎烈士’,还准备了五十两银子作为抚恤金,您一定要收下。”
李逵的母亲本就老实,听宋江这么说,又得了银子,顿时泣不成声:“宋主任真是好人,俺家铁牛没白跟您……” 旁边的李逵弟弟也跟着道谢,嘴里不停地说 “及时雨宋大哥”。宋江看着母子俩的样子,心里的那点愧疚很快就烟消云散,反而觉得这步棋走得 “高明”,既除了老虎,又博得了 “体恤下属” 的名声,还没人追究李逵的真实死因。
可这场闹剧,终究瞒不过梁山的老人们。后山的老猎户每次路过李逵遇害的地方,都会叹气:“好好的一个汉子,没死于老虎口,倒成了官场上的‘牺牲品’。” 武松守着前山关卡,听说了新闻里的事,只是默默地摸了摸手里的打虎棒,一句话也没说。
这场发生在水泊梁山的打虎闹剧,看似是古代的一段笑谈,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当代社会的影子。宋江的 “打虎办” 开九天会定八十一条措施,像极了如今某些部门的 “文山会海”—— 为了一项工作,开无数次会议,发几十份文件,却没一句落到实处;武松和李逵因奖金分配互相推诿,与现在消费者维权时,商家、平台、监管部门 “踢皮球” 如出一辙;吴用的 “毒饵计”,恰似某些人为了政绩,把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当作 “筹码”;而电视台的虚假新闻、李逵的 “烈士” 名分,则是舆论操控下的 “形象工程”,用谎言掩盖真相,用虚名换取信任。
五、警醒:别让 “打虎闹剧” 重演
梁山泊的老虎死了,可那些滋生闹剧的土壤,却仍在现实中隐隐存在。形式主义的 “空架子” 消耗着资源,权责模糊的 “推诿症” 耽误着问题,权力异化的 “冷酷心” 伤害着信任,舆论操控的 “虚假脸” 侵蚀着公信力。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却像白蚁蛀堤,久而久之,便会动摇社会的根基。
要想避免 “打虎闹剧” 重演,首先要摒弃 “重形式轻实效” 的思维。 开会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文件不是政绩,百姓满意才是。就像治理小区乱停车,与其开五次协调会,不如多划几个停车位,安排专人巡逻;其次要明确权责边界,让 “谁负责、谁担责” 成为共识,消费者遇到问题,能找到明确的负责方,不用再 “绕圈子”;更重要的是,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监督,不让 “毒饵计” 之类的阴谋得逞,不让谎言掩盖真相。
夕阳下,水泊梁山的芦苇荡依旧随风摆动,只是那只被毒死的老虎、那个枉死的李逵,成了这段荒诞历史里最沉重的注脚。但愿我们能从这场闹剧中读懂警醒,让 “替天行道” 不再是口号,让 “为民办事” 不再是表演,让每一个像李逵一样的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而不是成为权力游戏里的 “牺牲品”。
来源:仲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