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来,三明市始终把杂交水稻种子作为战略性产业抓实抓好。2024年,全市制种面积达37.5万亩、产量7.8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连续7年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作为全市聚力打造的11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现代种业全链产值约98
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上的稻种》首发式暨创作与阅读座谈会在“中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建宁举行。
《大地上的稻种》一书聚焦“杂交水稻制种”,创作团队历时两年深入田间地头、制种企业、农户家中,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三明稻种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奋斗历程。书中生动讲述了三明市各级各部门、院士专家、育种专家、农机人员、种业企业、制种农户等合力做大三明稻种产业的故事。
翻开书页,三明种业高质量发展的脉络清晰铺展;放眼田野,这片土地上的种业振兴实践正书写着更壮阔的篇章。
筑牢根基:从“一粒种子”到“一方产业”的规模化崛起
近日,将乐县10多万亩中晚稻田间金浪翻滚,100多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有序作业,奏响丰收华章。
“瞧这稻穗,沉甸甸、金灿灿的,看着就让人踏实。今年亩产有500多斤,比去年多了200斤,真是个大丰收!”望着眼前的景象,将乐县光明镇制种大户邹力能难掩喜悦。今年,他流转了新路村200多亩耕地发展杂交水稻制种,7月上旬完成父本和母本的机插后,稻苗长势一直良好。如今,看着颗粒饱满的稻谷,邹力能眼中充满希望。
展开剩余85%在三明,像邹力能这样的制种户有很多,制种产业已成为家家户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多年来,三明市始终把杂交水稻种子作为战略性产业抓实抓好。2024年,全市制种面积达37.5万亩、产量7.8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连续7年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作为全市聚力打造的11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现代种业全链产值约98亿元,水稻制种带动农民增收7.2亿元。
三明作为山区城市,炼成“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既靠市场的沃土,更离不开政策的阳光。
三明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精心构建起“1+X”政策体系,《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发展规划》《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种子行业绘制了一幅科学的“发展蓝图”。
同时,三明市将现代种业产业链作为全市特色产业链,由市领导任总链长和一级链长,建立种业振兴行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将种业振兴蓝图细化为各部门协同的“任务书”,全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堵点,系统推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
资金与法治的双重护航,更让三明种业发展底气十足。资金支持上,三明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种业原始创新、新品种选育、基础设施完善、链主企业培育及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种业产业链的信贷投放,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法治保障上,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三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管理规定》作为全国首部专门规范稻种基地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种子企业、制种经纪人与农户三方的权责边界,从制度层面为制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防护网”。
通过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小种子育出了大产业。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引领产业“智”变升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创新则是驱动这枚“芯片”的核心动力,更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9月25日,建宁县举办2025年水稻制种绿色优质高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成果总结会。全县农技骨干、植保专家、制种大户等300余名从业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检阅这一季的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全国农技中心重点委托项目,本次试验由建宁县农业农村局与先正达集团联合实施,聚焦水稻制种全链条,集成示范推广粮食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探索水稻制种环节绿色、优质、高产的可行路径。
试验田里,不同药肥处理方案分区展示,形成鲜明对比。建宁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负责人介绍:“我们设置了多个药肥综合配方试验区。数据显示,采用先正达方案的田块,稻粒黑粉病防治效果比常规用药提高60%,空瘪率平均下降3%,裂颖率降低5%。”这个数据让与会者眼前一亮。
此次现场会全面展示了关键技术成果,将示范田转化为“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实践课堂,推动先进技术辐射应用。
另一边,金秋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2025年杂交水稻制种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项目迎来测产。这片示范田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九二〇”及授粉,替代了传统人工操作。
样本划片、现场称重和数据记录……农业专家与农户葛福标一同忙碌在测产现场。“亩产227公斤,还算过得去。”老葛抓起一把稻谷掂了掂,嘴角露出笑意,“用无人机喷‘九二〇’确实省事,不用再背着药水满田跑,人轻松多了。”
母本滚筒式直播、父母本同步机插、父母本混合播种……一系列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水稻制种模式。这些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有效解决了制种环节的劳动力瓶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种子质量,让水稻制种走向“智慧农业”的新阶段。
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延伸至研发源头。在市农科院新建的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测人员正操作精密仪器,对稻种样本进行转基因检测和DNA指纹图谱鉴定。
“这个1月才挂牌的研究所,为三明稻种叩响国内国际种业市场大门提供了关键质量保证。”市农科院副院长韦新宇介绍。
人才是科研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人才引育方面,三明持续发力。全市先后出台《三明市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三明市建设现代种业人才基地实施方案》等政策,系统构建种业人才的培养、评价、流动与管理机制。目前,已建成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等6个高端平台,累计培养本土种业技术人才640余名。
此外,三明市对新获评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和A证种子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并将A证企业主要负责人认定为市级高层次D类人才。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激发了种业研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发展信心。
厚积薄发,科研沃土结出丰硕成果。目前,我市已有39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优质稻明轮臻占等3个品种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明1优臻占等12个品种获省优质稻米质鉴评金奖。
品牌引领:强品质拓市场打造种业“金名片”
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灵魂,更是三明种业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通行证。如今,三明正以品质为基、以创新为翼,奋力擦亮“中国稻种基地”的金字招牌,让“明”种的光芒闪耀四方。
走进建宁县种子科技展陈中心,“建宁水稻种子”——全国首个水稻种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牌匾熠熠生辉。馆内,互动视频打破时空限制,让访客指尖轻触便能穿梭于种业发展的关键节点;玻璃展柜中的稻种标本,静默地承载着产业迭代升级的记忆。这里每年接待考察、研学等活动200批次,已成为展现“北有张掖,南有建宁”国家种业格局的重要窗口,影响力日益凸显。
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建宁。
在中粮·建宁粮食产业融合示范园,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各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目前12条生产线已全部投入使用,可以保证每天100吨至120吨的生产加工发货。”工厂加工储运总监杨永坚介绍,正在加工的这批种子共200万公斤,准备销往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
这个创新中心占地64.7亩,采用全球领先的种子烘干、熏蒸、智能化立体仓储等设备工艺流程,保障水稻种子从田间到工厂的无缝衔接,可实现年加工水稻种子1000万公斤、年仓储种子300万公斤。
这份“明”种力量,不止于深耕国内,更在“一带一路”的东风中扬帆出海、造福世界。
位于泰宁县丰岩工业园区的福建科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国家对粮食安全很重视,科荟种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海外市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种子力量。”副总经理苏志国信心满满地说。
2016年以来,科荟种业在越南等多个国家建立实验站,通过研发与合作,实现种子销量“七连涨”。2024年出口越南杂交稻种198万公斤,占全国总出口额的40%以上,占福建省种子出口总量的90%以上。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风吹稻浪,三明沃野之上,每一株饱满的稻穗都摇曳着一个“禾下乘凉”的梦想。这绵延的金色,不仅填满了沉甸甸的大国粮仓,更描绘着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丁楚玉 饶丽英
)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