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建院70周年。为回顾195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重大科技成果及行业贡献,今日推出“七秩华诞,向新而行”建院70周年系列文章第7期---中国食品院信澜漫卷五十载。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中国食品院
2025年是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建院70周年。为回顾195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重大科技成果及行业贡献,今日推出“七秩华诞,向新而行”建院70周年系列文章第7期---中国食品院信澜漫卷五十载。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中国食品院见证了中国食品发酵工业从落后到先进、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变迁,在食品行业的信息采集、加工和应用领域书写了华彩的篇章,让我们一同展开历史的画卷,回溯征程风华,共赴时代新程。
1忆往昔:傲雪寒梅,迎风斗霜
中国食品院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FFIC),是面向食品与发酵全行业的信息组织,以服务科技创新和行业生产为宗旨。该中心始于1970年,彼时工农业迅猛发展,加强科技情报交流迫在眉睫。轻工业部依托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成立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技情报站。此后,情报站历经多次更名,1972年更名为轻工业部食品与发酵工业科技情报站,1978年成为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科技情报站,服务范围扩大至全国。1996年,更名为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成为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所属33个全国轻工行业信息中心之一,直属单位为中国食品院,职能拓展到信息整合与传递,在食品信息研究、行业发展把握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970年,中心与直属单位创办我国食品与发酵领域首本科技期刊《科技情报》(内部交流)。创刊之初,第一期仅2篇文章、8页。前辈们积极拓展稿源,期刊内容不断丰富。1975年,每期文章增至43篇、117页,栏目扩充到14个,并更名为《食品与发酵工业》,开始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食品和发酵工业专业刊物,期刊始终以振兴行业为己任,为行业发展指引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2看今朝:脚踏实地,稳扎稳打
在历任主编引领下,《食品与发酵工业》锐意进取,不断书写新篇。2001年,前任主编朱庆裴将期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奠定发展基础。2019年,前任主编程池响应政策,推动期刊改为半月刊,期刊在影响因子、团队规模、创收指标、利润指标及业务创新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24年,现任主编姚粟致力于拓展期刊广泛影响力,召开第七届编委会换届会议,编委阵容强大且多元化,为期刊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带领期刊成功入选国际数据库《工程索引》EICompendex,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标志着该刊的学术价值、研究质量及国际化水平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与肯定。
回顾55年历程,期刊成果斐然。合作领域方面,与30余所重点高校、20余个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作者与稿源方面,投稿作者达7万余人,投稿单位超4000家,国家级科研项目4000余项,每年投稿量约3500篇,基金论文比保持在90%以上;论文发表数量方面,累计发表20000余篇;期刊数字化方面,推出电子样刊,探索新出版模式,提升可读性与互动性。2024年,其在中国知网复合影响因子达到2.810,6年间提升1.44倍。
期刊屡获国家级奖项,是食品行业为数不多的三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Scopus、EBSCO、美国化学文摘(CA)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在《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中位列Q1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集群(集团)化试点项目,2023年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2年版)》中被评为T1类。同时,信息中心积极拓展业务,创办《啤酒工业快报》《啤酒译丛》等内部期刊,组织撰写、编译多部词汇和百科全书,承担多项课题编研工作。
3望未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2025年,“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编制在即,中国食品院积极求变,将从单一学术期刊出版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升级转型,借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之力,向食品与发酵信息服务领域头部迈进。
期刊将积极整合各类期刊资源以构建刊群体系,借助刊群内部资源在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团队等方面的共享与互补;聚焦“合成生物学”“精准营养”等特定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技术进展,策划相关专题、专刊和专栏,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期刊生产,借助多元形式增强互动性与可及性,实现向“智媒体”转型;依托科技优势,拓展国际化平台,布局华南、华东及西部地区,聚焦发酵食品细分领域举办系列展会论坛活动,搭建全产业链交流合作平台。
五十载征程,中国食品院以科技助力知识传播飞跃。破立并举,既是科技期刊运营准则,更是科学文化昌盛密码。未来,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新的篇章。
撰稿|食品信息研发部
来源:阿含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