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稻子黄了,棉花白了,花生也快刨了——这时候要是碰上连着下个三五天的雨,谁都得急。
眼看着秋天一天天深了,地里的庄稼也到了收尾的节骨眼。
稻子黄了,棉花白了,花生也快刨了——这时候要是碰上连着下个三五天的雨,谁都得急。
不是说一点雨都不能下,问题是这秋收秋种之间,就差那么几天工夫,要是赶不上趟儿,收也耽误,种也误事。
尤其麦子、油菜、蚕豆这些越冬的作物,播种的时间卡得紧,一下雨,地干不了,机器进不去,种晚了,来年就够呛。
所以农民其实不是怕雨,是怕不合时的雨。
而说到来年,一到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人琢磨:那2026年的年景,到底咋样?
这话一听就像是哪本老黄历上翻出来的。
可你别不信,有些老话真不是瞎编。
人家说得明明白白:“丙午年,春夏水多”。这说的不是哪个地方的事,是整个年景的大致调子。
这不2026年马上就到了,算一算正好是“丙午年”。
那这“丙午”到底是个啥说法?怎么就跟水扯上关系了?
咱接着往下捋。
别看现在年年都用“公历”,什么2024、2025、2026这样叫着。
可在古时候,可不是这算法。
咱老祖宗用的是“天干地支”来记时间,这东西可讲究着呢。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上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两个一组,甲子、乙丑、丙寅……这么一搭配,60种组合,正好一个“甲子”。
这60年一轮回,每年都用一个干支名。
咱拿2026年来算:
(2026-3)÷10,余数是3,那就是“丙”;
(2026-3)÷12,余数是7,那就是“午”;
所以,2026年叫“丙午年”,一点都不神秘,是算出来的。
咱中国人说话从来不只是字面意思。
“丙”在五行里属火,阳火。
“午”也是属火,阳中之阳。
你看,火碰火,火上加火,这一年的气就冲。
火太盛,照理说是要制水的。
可偏偏你要是火太过,天上水汽反倒被蒸腾得厉害,该下的雨反而多。
这就是“极火生水”的一种说法。
你要是搞农业的就懂了,春天一热,湿气上来,对流强,一热一冷一撞,暴雨说来就来。
所以老人才会说:“春夏多洪水”——这不是一朝一夕看来的,是代代人总结下来的规律。
你要真想知道这说法是从哪来的,还得翻老书。
《地母经》你听说过吧?那是干农活儿的人拿来当“天书”看的。
不是迷信,是真正“靠天吃饭”总结出来的一本年景预测书。
这书怎么写的呢?一年一首诗,一段卜辞,按干支把每年写得明明白白。
到了“丙午年”,它是怎么说的?
太岁丙午年,春夏多洪水。
鲁魏多疫灾,谷熟益江东。
种植宜高地,低源遭水冲。
还不止,说得更细:
六畜多瘟疫,人民少卒终。
天虫见少丝,桑柘贱成笼。
这意思就是,春夏季节雨水猛,容易成灾;南方靠水的地带粮食还能不错;但牲畜多病,人也不太太平。
还有一句:
豆麦并麻粟,偏好宜高冈。
这不是废话,豆子、麦子、麻、黍——这些怕水的作物,种在高岗上才能活得踏实。
你说是不是有点门道了?
你要拿现在的眼光看这些古书,当然不能全信。
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天气咋样,现在都不敢包票,更别说几百年前的人了。
可你要是换个角度想:
人家就是用60年一轮回的方式,总结了几十轮的农事经验。
你把这当成“统计学”不就对了吗?
不是百分百准,但有参考意义。
比如2025年是乙巳年,《地母经》说的是:
太岁乙巳年,高下禾苗翠。春夏多漂移,秋冬五谷丰。
你回头看,2025年确实很多地方夏天雨大,但秋后收成还算不错。
这些内容,不是拍脑袋写的,是实打实几十年总结出的经验模式。
所以2026年要特别注意啥?
还真有点事得说清楚。
第一,春播前得留意雨情。
别图方便种在低洼地,那地方一积水,种子烂根,白搭。
第二,夏天庄稼长得快,也容易泡水。
该疏水沟就疏,沟挖得深点总没坏处。
第三,养殖也别掉以轻心。
年景里说了“六畜多瘟疫”,你不当回事,到时候猪鸡牛羊出问题,连带粮食也受影响。
第四,别等天气预报出预警才行动。
很多老农一看天色、闻风就知道哪天该抢收了,这就是经验。
那农民该怎么安排种?
还得看地势说话。
高一点的地方,哪怕多下几场雨,也不至于全泡了。
种玉米、花生、红薯这些耐淹的可以放低地,
但麦子、芝麻、豆类、油菜这类怕水的,就老老实实种高点去。
而且2026年是“马年”,俗话说“马年好种田”,你用心种、管理得法,哪怕前头水大,后头也能补回来。
人勤地不懒,这话放到哪年都不过时。
你仔细想想,春夏本来就是雨水多的时候。
再加上丙午火旺,热气蒸腾,空气湿润,雨水更容易“冲”下来。
你再看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哪还敢小瞧老祖宗的提醒?
咱不能迷信,但更不能不信。
与其到时候说“早知道”,不如现在就做点准备。
现在年轻人不爱听这些老话,觉得土、老套、不中听。
可说到底,这些老话说的是啥?不就是“提前打算”四个字吗?
种地这活儿,你等到暴雨来了再挖沟,那就晚了。
所以不管你信不信“丙午年春夏多洪水”,你要是靠地吃饭的,还是得早点做打算。
就像现在秋收忙完了,地干了就赶紧播种、整地、理沟渠,不光是种的事,更是为了来年少掉点泪。
你问我:这些老话还能信不?
我只说一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信是提醒,不信是侥幸。
来源:亮哥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