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史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7:14 1

摘要:“太阳石不仅是一种煤炭资源的象征,更是辽工程七十六年办学精神的生动写照。”9月27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史文化中心主任马丽娟通过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的直播镜头,带领近30万观众走进这所被誉为煤炭行业“黄埔军校”的高等学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太阳石不仅是一种煤炭资源的象征,更是辽工程七十六年办学精神的生动写照。”9月27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史文化中心主任马丽娟通过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的直播镜头,带领近30万观众走进这所被誉为煤炭行业“黄埔军校”的高等学府。

校史馆序厅,巨大的浮雕上镌刻着学校发展的历史画卷,浮雕以时空为纽带展现了辽工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左起是老火车及鸡西、沈阳、抚顺、阜新四所煤炭学校合并前的大门,上方以红旗穿插,展现建校的红色基因。马丽娟指着浮雕上一组人物形象说:“当时学校自主研制的机械设备,不仅用于教学,还直接服务于煤矿生产。”

马丽娟介绍学校发展历史脉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摄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煤炭工人干部学校。”马丽娟站在校史馆浮雕前,向观众讲述学校与新中国煤炭工业同生共长的历史。新中国的第一任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被派到东北,恢复和发展煤矿生产的同时,在鸡西市创办了“东北矿区工人干部学校”,这所学校就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前身之一的鸡西煤矿学校。1949年,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对煤矿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东北各大矿区相继兴办煤矿学校,开启了煤炭工业人才培养的序幕。

这是校史馆内“物小情深”展区,模拟还原了学校早期办学生活条件的艰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摄

转过展区,镜头停留在“屋小情深”实景复原区。这里还原了早期教工住宅的简陋场景,斑驳的墙壁、简陋的家具,无声地诉说着办学初期的艰辛。“尽管条件艰苦,但教师们怀着满腔热情,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马丽娟的讲解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展区一角陈列着学校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矿井装载机,锈迹斑斑的机身见证着那段白手起家的岁月。

直播镜头扫过展柜中泛黄的毕业合影,马丽娟指着一张1953年的照片说:“这批毕业生毕业后很快走上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岗位。七十余年来,学校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在国旗教育展厅,编号2016-0058号国旗陈列其中。“这是2016年4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这一天是学校从‘阜新矿业学院’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二十周年纪念日,这面国旗成为全国第282面获赠国旗。”马丽娟提到,当国旗护卫队护送国旗进入校园时,全体师生自发在道路两旁列队致敬,如今国旗教育已经成了新生入学必修的第一课。

主持人带上耳机聆听辽宁工程大学校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摄

在科技成果展区,直播画面重点展示了几代教师的科研贡献。“除了章梦涛教授在冲击地压领域的突破,还有范学理教授的‘时空关系理论’创新,黄伯轩教授在无煤柱开采领域的实践,刘光宗教授在测绘专业教学中的探索……”马丽娟如数家珍。展柜里陈列的专利证书和奖杯,无声地述说着这些科研成果如何推动着行业进步。

“学校2017年确定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传统优势学科先后获批辽宁省一流学科,这些都是‘太阳石精神’在当下的传承与体现。”马丽娟补充介绍,学校师生科研团队在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北斗卫星利用与智慧城市建设,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等领域逐渐形成新的优势和特色。

马丽娟介绍学校培养的优秀校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摄

直播尾声,马丽娟面向观众说:“七十余年来,‘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和‘太阳石精神’已深深融入师生的血脉。在新时代,学校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旨在通过直播向社会推广高校文博资源,打造贴近青年的云思政课,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将持续邀请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馆长、负责教师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