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也没想到 一篇悄悄发在论坛角落的长文 会像一颗小石子扔进湖心,荡出这么大的圈。写文章的人叫古二 名字听着像是江湖外号 其实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 学编剧出身,毕业没几年 在**《繁花》剧组当了将近一年的助理兼编剧**。他没讲什么惊天内幕 只是平平淡淡地回忆了
谁也没想到 一篇悄悄发在论坛角落的长文 会像一颗小石子扔进湖心,荡出这么大的圈。写文章的人叫古二 名字听着像是江湖外号 其实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 学编剧出身,毕业没几年 在**《繁花》剧组当了将近一年的助理兼编剧**。他没讲什么惊天内幕 只是平平淡淡地回忆了一段日子:每天睡不到五小时 改台词改到凌晨,早上六点又得爬起来准备拍摄;最让人咂舌的是 月薪才**三千块** 连顿像样的饭都舍不得多吃 可还得时不时给导演买咖啡、带夜宵——不是公司报销,是他自己掏钱。这事儿一开始没人注意 直到有个博主把它转到了微博 配上一句“现在的影视圈 是真把年轻人当耗材了” 一下子炸了锅。
那阵子正是《繁花》最忙的时候,上海冬天湿冷,片场搭在老弄堂边上,风从墙缝里钻进来,吹得人骨头疼。古二说 他常看见王家卫裹着厚大衣坐在监视器后面 一盯就是七八个小时 不说话,偶尔喊停,然后让演员重来一遍 再来一遍,再来一遍……有时候一场戏拍一百多次 所有人都麻木了,只有导演眼里还闪着光。这种执着在外人看来是艺术 可在基层工作人员眼里,却是实打实熬命。有天夜里三点,古二被叫去改一段对白 改完送去现场,发现导演正蹲在路边啃三明治,随口说了句“有点饿”。他二话不说跑去便利店买了关东煮回来 热气腾腾地递过去,王家卫点点头,没道谢 也没说下次不用。第二天 制片主任看了眼发票,笑着说:“小古挺懂事。”没人提报销的事,后来这事就成了“惯例”。
你说他是自愿的吗?好像是。签合同那天 他就知道这活儿钱少事多,可那是王家卫的剧组啊 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他在学校时就把《重庆森林》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 连台词都能背下来。能跟着这样的导演干活 哪怕只是递个笔、搬个椅子 都觉得像是沾上了点灵气。可你说他不委屈吗?也委屈。有次他发烧到39度,请假条写了半天不敢交,最后还是硬撑着去了片场 结果被安排去整理道具仓库 一待就是十个小时。他说最难受的不是累 而是那种“你好像随时可以被换掉”的感觉。新人一批批来 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没人记住你的名字,但只要你犯一次错 全组都知道了。
这事儿闹出来以后,网上吵成一锅粥。有人骂资本黑心 压榨年轻人;也有人说古二矫情 既然受不了干嘛不去找份安稳工作。可真正干过影视这行的人都明白,哪有那么简单。我认识个剪辑师,前几年在北京混剧组,住朝阳区一间八平米的隔断房,冬天暖气漏水,墙上全是霉斑。他跟我说:“你知道最怕什么吗?不是穷,是突然哪天就没活儿干了。”影视行业就是这样 项目一停 全员解散 下一次开机遥遥无期。所以哪怕待遇再差,很多人也愿意咬牙扛着 只为那份“履历”——只要你在某个大导演的剧组待过,哪怕只是打杂,简历上写出来都闪闪发光。
更复杂的是,这里面还掺着一种近乎信仰的情感。很多年轻创作者是真的崇拜王家卫,把他当成某种精神图腾。他们愿意吃苦 不是因为想升职加薪 而是觉得“能在大师身边学点东西 值了”。这种心态,老一辈导演心知肚明,有些人顺势而为 用“情怀”和“机会”当糖衣 把人牢牢拴住;但也有人真心觉得,艺术本就该付出代价。就像当年香港片场,谁不是从跑龙套开始?可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相信“熬出头”那一套。他们在B站看职场维权视频 在小红书学劳动法 在豆瓣小组偷偷交流哪家公司黑名单不能去。他们依然热爱电影 但不再盲目跪拜。
后来有媒体试着联系剧组方面 对方始终没回应。倒是有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场记在朋友圈发了一句:“我们也都这么过来的 但现在想想,何必呢?”这话被人截图传开 底下评论五味杂陈。有人说,“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也有人说,“正因为吃过亏,才不想让别人重蹈覆辙”。如今《繁花》已经播完了 镜头里的上海灯火璀璨,霓虹倒映在雨后的街道上,美得不像话。可很少有人记得 那些在幕后默默擦镜头、改剧本、深夜买宵夜的人,也曾在这座城市里走过同样的路 只是他们的影子,从来没能映进荧幕。
古二现在换了工作 在一家小型纪录片公司做编导,工资不算高 但至少按时发 加班也有调休。他没再提那段经历 朋友圈最近发的是老家腊月晒的香肠 配文就两个字:“回家。”也许对他来说 那一年的光影与寒夜,终究只是青春里一段硌人的记忆。而我们围观这场风波的人 或许也该问问自己:当我们为银幕上的繁华心动时 有没有想过,那背后有多少沉默的代价 正被轻轻抹去?
来源:爱追剧的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