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4级星形细胞瘤(Astro4)是2021年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HO CNS 5)新定义的肿瘤类型,其诊断标准涵盖具有2-3级组织病理学特征并伴有CDKN2A/B基因纯合性缺失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同时取消原有“
研究背景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4级星形细胞瘤(Astro4)是2021年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HO CNS 5)新定义的肿瘤类型,其诊断标准涵盖具有2-3级组织病理学特征并伴有CDKN2A/B基因纯合性缺失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同时取消原有“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这一肿瘤类别。由于是新的分类,关于Astro4的自然病程及预后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现有认知多基于旧版WHO分类数据,且存在分子标志物(如MGMT启动子甲基化)预后价值争议、影像学特征描述局限(如仅关注T2/FLAIR不匹配)及队列规模小等问题。
本研究基于WHO CNS 5标准,对新诊断Astro4大样本队列(共128例)的临床、分子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其总生存期(OS)与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预测因素,为该肿瘤的风险分层与临床管理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2021年于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FCI)及麻省总医院(MGH)初次诊断为Astro4的成年患者128例,诊断符合WHO CNS 5标准,包括组织病理学分级较低但存在CDKN2A/B纯合性缺失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由低级别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进展至4级者、伴1p/19q共缺失者。本研究经两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
2、数据收集
临床特征主要提取人口学(年龄、性别)、功能状态(KPS评分)、治疗方案(放疗、替莫唑胺化疗及联合化疗方案)等数据;影像学特征的分析通过术前/术后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肿瘤位置、强化模式、T2/FLAIR不匹配(T2高信号而FLAIR低信号)、假性进展(按RANO2.0标准定义)及切除范围(EOR);肿瘤体积测量采用基于多参数MRI(T1加权、T2加权、FLAIR、增强扫描)训练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分割肿瘤,结合MRI体素大小计算体积;参照RANO分类定义EOR:最大切除(强化病灶残留≤1cm3)、次最大切除(强化病灶残留>1cm³)、活检(肿瘤体积无减少)。
3、分子标志物
通过免疫组化(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微阵列(OncoscanSNP阵列、阵列CGH)及下一代测序(NGS)检测IDH1/2、TP53、ATRX、TERT启动子、PIK3R1/PIK3CA突变,EGFR、MYCN、MET、PDGFRA、CDK4/6扩增,CDKN2A/B(纯合/杂合性)缺失、PTEN缺失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部分甲基化定义为在平行检测的样本中至少有1个检测到甲基化,但甲基化样本比例≤50%)。
4、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总结变量(分类变量用频数/百分比,连续变量用中位数/范围);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分子标志物间关联性、T2/FLAIR不匹配与CDKN2A/B状态关联性;以OS(初次病理诊断至死亡时间)、PFS(初次病理诊断至影像学/临床进展时间)为结局指标,采用log-rank检验(Kaplan-Meier曲线可视化)进行单变量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统计学显著性设定为P
研究结果
1、队列基线特征
临床特征:本队列患者共128名(表1,详见原文),中位确诊年龄37.1岁(19.1-78.1岁),76.6%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男性占61.7%;50.8%患者KPS为90-100,30.4%患者KPS数据缺失。
组织学与分子特征:95.3%患者为组织学4级,1.6%为2级、3.1%为3级(后两类均伴CDKN2A/B纯合缺失);IDH突变以IDH1-R132H为主(78.1%),其余为IDH1-R132C(8.6%)、IDH1-R132S(6.3%)、其他IDH1突变(3.1%)及IDH2突变(3.9%)。MGMT启动子甲基化者占59.3%、部分甲基化7.6%、未甲基化33.1%;CDKN2A/B纯合缺失19.6%、杂合缺失17.8%、无缺失62.6%;PTEN缺失35.4%(1例纯合、34例杂合),ATRX缺失57.0%;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含EGFR、PDGFRA、MET)扩增占15.2%,TP53突变74.6%。
影像学特征:64.8%肿瘤位于额叶,82.8%同时含强化与非强化成分;术前强化肿瘤中位体积20.2cm3,非强化成分中位体积94.8cm3;30.6%患者存在T2/FLAIR不匹配;71.6%强化肿瘤患者接受最大切除,24.8%次最大切除,3.6%活检。
治疗情况:68.7%患者接受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替莫唑胺辅助治疗,其余患者接受放疗联合其他方案治疗,仅有5名患者(3.9%)未接受放疗。一线放疗后24.6%患者出现假性进展(7.9%经病理证实),中位放疗至假性进展间隔6.3个月。首次进展时主要接受化疗(n=45),抗VEGF药物(n=28),再放疗(n=11),免疫治疗(n=11)等。
随访与生存:中位随访4.2年(0.4-21.4年),全队列中位OS为5.9年(95%CI:4.4-7.3年),中位PFS为2.7年(95%CI:1.8-3.6年);研究结束时75例死亡,34.4%患者存活,7.0%失访。
2、预后因素分析(表2,图1,详见原文)
临床因素:KPS>90与更长的OS(HR=0.96,P=0.010)和PFS(HR=0.94,P=0.001)相关,KPS=100者5年OS率(82.4%)显著高于KPS≤90者(50.0%,P=0.032),2年PFS率(87.8%)亦高于后者(61.0%,P=0.021)。年龄≥50岁的患者OS较短(单变量:中位OS 3.9年vs7.0年,P=0.013;多变量:HR=2.21,95%CI:1.16-4.21,P=0.019),但PFS无显著缩短(P=0.139)。在治疗方面,未接受放疗者中位PFS(1.0年)显著短于接受同步放化疗及辅助替莫唑胺化疗者(2.6年,P=0.001)及同步放化疗联合其他方案者(4.0年,P=0.001),但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为确保后续预后分析的一致性,排除了未接受放疗的5名患者。TMZ使用与OS、PFS无关联(P>0.05)(图2)。
图2:在IDH突变型WHO 4级星形细胞瘤队列中,各个临床因素与OS及PFS关系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A-B:KPS评分>90与≤90的患者相比,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更长(p=0.032,p=0.021);C-D:年龄≥50岁患者的OS较年龄<50岁的患者更短(p=0.013);PFS有较短的趋势;E:治疗方案与预后无关;F:未接受放疗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接受放疗的患者。
分子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组织学分级为2-3级且存在CDKN2A/B纯合性缺失的患者,其OS及PFS与4级肿瘤无显著差异。CDKN2A/B纯合性缺失患者的OS较CDKN2A/B未缺失或杂合性缺失的OS缩短(未缺失vs纯合性缺失:中位OS 7.1年vs 2.7年,P=0.003;杂合性缺失vs纯合性缺失:中位OS 5.2年vs 2.7年,P=0.346),但CDKN2A/B纯合性缺失患者的PFS较CDKN2A/B未缺失或杂合性缺失的PFS无统计学差异。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不含部分甲基化)对OS(中位OS 6.4年vs 5.9年,P=0.908)、PFS(P=0.959)均无显著影响。单因素分析中,PTEN缺失与较短OS相关(中位OS 3.9年vs 7.2年,P=0.032),但多因素分析中无显著差异;TP53突变与较短PFS相关(HR=1.96,P=0.025);EGFR、PDGFRA扩增与OS、PFS无关(P>0.05)(图3)。
图3:分子和影像学因素对预后的影响。A-B:MGMT甲基化和未甲基化的患者OS和PFS无明显差异;C-D:CDKN2A/B纯合性缺失相较于CDKN2A/B未缺失患者的OS较短,PFS无显著相关;E-F:PTEN缺失与更短的PFS和OS相关;G-H:最大程度切除增强病灶与更长的PFS和OS相关。
影像学因素:与次全切除或活检相比,最大程度切除强化病灶与更长的PFS相关(中位PFS 4.3年vs次最大切除/活检组2.1年,P=0.013),且有OS延长的趋势(中位OS6.4年vs3.6年,P=0.069)。肿瘤有无强化、强化模式、T2/FLAIR不匹配、假性进展及肿瘤体积(术前体积)均与OS、PFS无显著关联(P>0.05);强化肿瘤中非强化成分EOR对预后亦无影响(P>0.05)。
多因素分析:在多因素分析中,CDKN2A/B纯合性缺失以及年龄≥50岁是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R分别为2.61,P=0.013;2.21,P=0.019),最大程度切除强化病灶与更长的PFS相关(HR:0.48,P=0.019)(图4,详见原文)。
讨 论
本研究证实CDKN2A/B纯合缺失是Astro4患者OS的核心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这进一步支持WHO CNS 5将其作为2-3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升级为Astro4的关键标准。此外,本研究首次系统分析CDKN2A/B杂合性缺失的预后意义,发现其预后介于“无缺失”与“纯合性缺失”之间,虽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提示杂合性缺失可能是潜在的中等风险指标,需更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加以验证,以优化Astro4风险分层。
与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明确预后价值不同,本研究中该指标对Astro4患者OS、PFS均无影响,此结果与Weller等(2024)研究一致,但与Dipasquale等(2024)、Lim-Fat等(2024)的结论矛盾。推测差异有以下原因:①队列组成(部分研究纳入复发病例或接受一线单药化疗患者,未甲基化组中位OS仅1.5-2.3年,显著低于本研究的5.9年);②检测方法异质性(如焦磷酸测序阈值不同);③患者群体差异(本研究来自三级癌症中心,病例选择偏倚可能高于全国数据库)。综上,Astro4患者的临床决策不应依赖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本研究明确最大程度切除强化病灶可显著延长Astro4患者PFS,且有改善OS的趋势,与胶质母细胞瘤中EOR的预后价值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强化肿瘤中非强化成分EOR对预后无影响,提示Astro4的生存获益主要来自强化病灶的彻底切除;而完全不强化肿瘤因样本量少(仅1例残留≤1cm³),其EOR的预后意义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践中,应优先追求强化病灶的最大切除,以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
未接受放疗的Astro4患者PFS显著缩短,提示放疗可能是该肿瘤的关键治疗手段,但因未放疗组样本量小(5例),结论需谨慎得出。当前Astro4治疗无标准化方案,部分采用胶质母细胞瘤方案,部分采用3级星形细胞瘤方案,本研究未发现TMZ使用与生存获益关联,可能因未应用TMZ组样本量不足(11例)。未来需前瞻性临床试验明确最优治疗策略。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是回顾性设计固有偏倚,如数据缺失(30.4% KPS缺失)、分子检测方法的异质性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部分亚组样本量小(如非强化肿瘤、未放疗患者),限制了亚组分析效力。另外2010-2021年期间分子检测并非诊疗常规,可能遗漏低级别Astro4病例;低纯度样本中CDKN2A/B纯合缺失可能被低估,需改进检测技术。
研究结论
本研究对128例新诊断Astro4患者的临床、分子及影像学特征进行了迄今最全面的分析,明确了年龄≥50岁、CDKN2A/B纯合缺失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最大程度切除强化病灶为PFS的独立有利预后因素,CDKN2A/B杂合缺失可能与中等预后相关。研究结果为Astro4的风险分层、临床决策及未来研究(如靶向CDKN2A/B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资料:Clinical, molecular, and radi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gnosis in newly diagnosed astrocytoma, IDHmutant, WHO grade 4. Neuro-Oncology, 2025
敬请注意:本文仅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之用,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如出现文中描述的症状,请及时就医。另外,本文仅节选原文的一部分,内容可能不完整或与原文存在偏差,若需更完整的信息请参阅原文。
来源:脑肿瘤化疗张俊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