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二战后的苏联,不少人只记得“日本战俘通婚”“英雄母亲奖章”这俩“小妙招”,总觉得就是临时救急的笨办法。可真翻开苏联解密档案才知道,这哪是简单补人口?分明是用制度硬刚生死局的狠操作——2700万亡魂堆出来的危机,靠的不是运气,是把社会拧成一股绳的真功夫。
文|李朔
编辑|李朔
《——【・前言・】——》
提起二战后的苏联,不少人只记得“日本战俘通婚”“英雄母亲奖章”这俩“小妙招”,总觉得就是临时救急的笨办法。可真翻开苏联解密档案才知道,这哪是简单补人口?分明是用制度硬刚生死局的狠操作——2700万亡魂堆出来的危机,靠的不是运气,是把社会拧成一股绳的真功夫。
人口窟窿有多深?数据扒开才吓人
1945年的苏联街头,庆祝胜利的人群里,十个人有七个是女人和孩子。官方统计摆在克里姆林宫案头:16到50岁的青壮年男性,直接少了47%。列宁格勒围城战那900天,光饿死的就有150万,尸体堆在涅瓦河边冻成冰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里,每平方米土地下埋着三具尸骨,全是能扛枪、能种地的汉子。
更要命的是医疗彻底垮了。基辅的医院连酒精都凑不齐,用伏特加代替消毒剂,产妇死亡率比战前翻了三倍。1946年乌克兰闹饥荒,敖德萨的面包店门口,天天有人排队排到倒下就起不来,瘟疫跟着饥荒跑,新生儿夭折率飙到50%。人口学家急得拍桌子:再不想辙,1960年苏联人口就得跌破1.5亿,比十月革命前还少!
集体农庄里更惨。春耕的时候,扶犁的全是裹着头巾的女人,有的怀里还揣着没断奶的娃。哈萨克斯坦的国营农场,因为没男人扛机器,收割机在仓库里锈成废铁,麦子熟了烂在地里,女人们只能用手割,一天割的不够全家吃两天。
生育政策有多刚?真金白银砸出来
斯大林不管那套“顺其自然”,1944年直接甩出《英雄母亲法》,条款写得明明白白:生够10个孩子,立马给“英雄母亲”勋章,再分一套带院子的房子,每月发500卢布津贴——这钱可不是小数,当时莫斯科工人月薪才250卢布,够买200斤黑面包,一家子吃三个月没问题。
不光给奖励,还搞惩罚。1941年就重启的“无子女税”,20到50岁的未婚男人,每月得交工资的6%;已婚没孩子的女人更惨,税率翻一倍。莫斯科纺织厂的安娜・伊万诺娃算过账:她每月挣230卢布,要是不生孩子,光交税就得交27.6卢布,相当于家里半个月的口粮没了。
集体农庄还搞“生育竞赛”。生7个孩子的母亲,能优先用拖拉机;生5个的,分粮时多给一成。西伯利亚的农庄里,妇联主任天天上门盯梢,谁家媳妇没怀孕,就给送鸡蛋牛奶,还组织“育儿培训班”,教怎么带孩子、怎么补营养。就这么硬推,1947年苏联新生儿数量比1945年翻了一倍。
战俘政策藏啥门道?专捡技术人才留
苏联收日本战俘,可不是随便拉来凑数。1946年出的《战俘劳动条例》里写得清楚:会冶金、懂机械、搞化工的日本俘虏,能申请“特殊居留权”,不用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能进工厂当技术员。秋田县来的佐藤健二,原来是三菱重工的工程师,被分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拖拉机厂,没仨月就把设备改造了,生产效率提了37%,厂长直接给他发了奖金。
这些技术战俘成了“香饽饽”。1949年高尔基汽车厂,专门组了个日本技师团队,负责改进吉斯-150卡车的发动机,改完之后,卡车载重从3吨提到4吨,还更省油。到1953年,留苏的日本技术人员有3.2万,68%都进了军工企业,T-54坦克的变速箱,就是这些人帮忙优化的,故障率降了一半。
当然也不是来者不拒。德国战俘想留?门都没有。苏联跟德国仇太深,莫斯科城下死了多少人,列宁格勒饿了多少天,谁都忘不了。但日本战俘不一样,没打进过苏联本土,干活还勤快,农场里割麦子、修水渠,比当地农民还麻利,高层觉得“能用”,才松了口。
社会矛盾有多拧?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通婚政策一出来,西伯利亚先炸了锅。赤塔有个女教师叶莲娜,跟日本战俘松本一郎结婚,第二天门上就被涂满粪便,邻居见了她就吐口水,说她“跟敌人睡一块”。克格勃的档案里记着,1948到1953年,因为“与敌国人员通奸”被抓的苏联女人,足足有1.2万,37%被判了劳改,最短的也得蹲三年。
那些回日本的战俘更惨。北海道渔民山本太郎,在苏联跟一个护士结婚生了娃,1956年回国,才知道妻子为了等他,十几年没再婚,还被家族骂“失节”,最后被逼得跳了海。他在札幌的小酒馆喝酒,收音机里正播苏联《真理报》:“我们的家庭容不下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他听了只能哭,觉得自己两头不是人。
还有更纠结的。日本技术军官蜂谷弥三郎,在苏联跟克拉夫季娅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回国后发现原配妻子还在等他,住的房子里,还摆着他战前的照片。他想带苏联老婆回日本,日本政府不批;想留在苏联,又放不下原配。最后只能两头跑,一年在日本待半年,在苏联待半年,直到去世都没个安稳家。
性别革命有多烈?女人撑起半边天
布尔什维克可没闲着,借着人口危机推妇女解放。1944年的《婚姻家庭法》,直接废除父权制,女人能自己攒钱、自己找工作,离婚也不用跟男人要同意。列宁格勒的兵工厂里,女工们穿着工装裤操作机床,胸前别着“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奖章,工资跟男工一样多,谁敢少给,直接找工会告状。
《时代》周刊1947年的封面,拍的就是苏联女工开起重机的照片,标题写着“苏联女人:从厨房到坦克”。当时莫斯科的地铁里,随处可见“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标语,电影院还放纪录片,讲女人怎么开拖拉机、怎么当医生。有个叫卡佳的姑娘,19岁就进了飞机厂,两年就成了技术骨干,还上了报纸。
但底下也有暗流。莫斯科的“共青团之家”办舞会,男人们还是用伏特加灌女伴,觉得“女人就得听男人的”。克格勃的密报里说,1950年代的离婚率,比1930年代高了7倍,好多家庭散了,孩子没人管,孤儿院都住满了。当局没辙,只能再搞“家庭道德教育”,可效果也不怎么样——毕竟观念变了,再往回拉难了。
历史遗产有多远?至今还在影响
这场人口大战的痕迹,现在还能看着。2022年俄罗斯重启“英雄母亲”勋章,生10个孩子给100万卢布奖金,跟1944年的政策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新西伯利亚有个基因实验室,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年日本战俘和苏联女人的后代里,17%携带一种特殊基因,耐寒能力比普通人强,酒精代谢也快——这都是战争给基因留下的印记。
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日裔村”,更像是活化石。村里的老人还会说日语,家里摆着日本传下来的茶具,第三代移民跟人聊天,还会讲爷爷当年怎么用三菱机床图纸换黑面包的故事。这些人现在是俄罗斯公民,可骨子里还带着日本的习惯,比如过年吃荞麦面,端午挂菖蒲,成了两个国家文化混出来的特殊群体。
就连普京的“母亲基金”政策,其实也是苏联老办法的变种——生孩子给补贴,多生多给,就是想让人口涨上去。毕竟俄罗斯现在还是缺人,跟二战后那阵有点像,只是没那么惨。说到底,当年苏联那套硬操作,虽然有争议,可确实把人口拉回来了,也给后来者留了经验——关键时刻,制度硬气才管用。
参考资料:
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全宗58,目录12,案卷473《1945-1955年苏联人口政策档案》
联合国人口司《1945-1960年苏联人口统计分析报告》
日本外务省《西伯利亚拘留者调查报告书(1956-1958)》
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1944年7月15日《关于英雄母亲制度的决议》)
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人口政策史(1917-1991)》,莫斯科出版社2018年版
来源:软软糯糯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