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开始普及,吃了晚饭看电视,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如果,评选1986年至1995年,洛阳最知名的人。
相信,很多老洛阳人会毫不犹豫,把票投给一个名字:
付维纳。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开始普及,吃了晚饭看电视,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那时,电视的频道虽然很少,但人们对电视的喜爱,完全不亚于现在的手机。
1986年的一天晚上,洛阳电视台黄金时段,突然出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广告。
画面中,一位摩登女郎站在一台锅炉旁边,手里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大馒头,笑容满面地说道:
“要用锅炉,还是川釜!联系人:洛阳市油嘴油泵厂付维纳。”
这条广告制作简单,甚至略显粗糙,却以惊人的频率,在洛阳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反复播出。
近10年间,这句广告词每天冲击着、敲打着洛阳老百姓的耳膜。
付维纳这个名字,迅速传遍整个豫西地区,甚至在河南省内也小有名气。
川釜锅炉广告,也成了洛阳广告史上的一个传奇。
02付维纳,1952年出生。
本是洛阳偃师区李村镇(现属伊滨区)人,但从小在郑州长大。
说起付维纳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故事。
1952年,世界和平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
付维纳出生当天,报纸的头版报道了这一新闻。
付维纳的爷爷看到后,非常高兴,就给刚出生的孙子起名——“付维也纳”。
四个字的名字,即便放在现在,依然非常少见。
叫了一段时间后,大家慢慢觉得不对劲了——
河南很多地方,管外祖父叫“外(wei)爷”。
“付维也纳”不仅绕嘴,而且有一部分发音,跟“外(wei)爷”类似!
大家一想,一个娃子生下来,就比别人长了两辈?这怎么行?
改,必须改!
于是,家人把“也”字去掉,喊他“付维纳”了。
031969年,作为下乡知青,付维纳回到了偃师李村。
1973年,洛阳油泵油嘴厂招工,付维纳成为了一名车间工人。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但付维纳展现出了非凡的社交能力和沟通天赋。
1978年,他被调去厂里新成立的销售科。
1986年,为了解决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洛阳油泵油嘴厂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
付维纳被任命为经理。
当时的劳动服务公司业务范围有限,经营状况也不太理想。
经过仔细观察,付维纳发现:
当时,乡镇企业慢慢兴起,锅炉等需求必定会越来越旺盛。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时不我待,说干就干。
付维纳联系川釜锅炉的生产厂家,成功获得洛阳地区的代理销售资格。
04拿到代理资格后,如何打开局面呢?
付维纳的选择大胆又明智:在电视上投放广告。
那个年代,广告业刚刚兴起,电视广告是个新鲜事物,很多企业不看好这种营销方式。
但付维纳坚信,电视广告能够迅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于是,在1986年,川釜锅炉的广告,在洛阳电视台横空出世。
由于广告语朗朗上口,加上高频次的播出,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川釜锅炉的销量节节攀升,劳动服务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还为洛阳油泵油嘴厂,解决了大量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付维纳成功了,但烦恼接踵而至。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观众误以为“付维纳”是一位女性。尤其,广告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位摩登女郎,更强化了这种误解。
一段时间内,洛阳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个神秘的“付维纳”。
很多人猜测,这个女孩年轻漂亮,甚至,有人认为,她是洛阳油泵油嘴厂的“厂花”。
于是,随着广告的热播,一封封热情洋溢、感情真挚的求爱信,如雪花般飞向了付维纳。
面对这些“飞来情书”,让付维纳哭笑不得,却又不得不一一处理。
直到有一天,《洛阳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付维纳的专访,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
美女付维纳,竟然是一个大老爷们。
06付维纳的烦恼,不只是同性的求爱。
一次,他和同事坐火车去武昌,列车员看到他随身带的搪瓷茶缸上,印着“洛阳油嘴油泵厂”字样。
就问:“你们厂有个叫付维纳的,你们认识吗?”
同事笑了,指着付维纳说:“他就是。”
列车员兴奋异常,甚至连列车长都过来跟付维纳聊天,“喷”了一路。
付维纳有个叔叔在外地工作,有一年回洛阳,住在当时的旋宫大厦,他到前台给付维纳打电话。
服务员一听“付维纳”,就问:“你认识付维纳?”
“我当然认识了,我是他叔!”
服务员立马热情起来,跟他聊起了付维纳。
老人一脸懵逼:“我侄子在洛阳这么有名?”
还有一个笑话。
据说,当年有个家长想考考孩子的时事政治,
就问孩子:“洛阳的市长是谁?”
孩子脱口而出:“付维纳!”
这种“明星般”的待遇,让付维纳既感到自豪,又有些不自在。
071996年,洛阳油泵油嘴厂进行企业改制,付维纳被调回了郑州工作。
在郑州,他继续从事锅炉销售业务。
2008年,付维纳被评为“影响洛阳的30个人物”之一。
如今,已经70多岁的付维纳早已退休,虽定居郑州,但他仍然关注着洛阳的发展。
近年来,他加入了抖音平台,开通了自己的账号,与网友分享他的人生经历和洛阳往事。
来源:青木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