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光裕氢能大会上画饼时,国美的仓库还堆着三年前的滞销空调;张近东忙着签债务和解协议时,苏宁门店的导购员正在教大爷用拼多多砍价。这不是两个商业大佬的个人窘境,而是所有传统巨头都躲不开的时代考题:当商业规则从“渠道为王”变成“效率制胜”,那些躺在旧地图上找新路的玩
黄光裕氢能大会上画饼时,国美的仓库还堆着三年前的滞销空调;张近东忙着签债务和解协议时,苏宁门店的导购员正在教大爷用拼多多砍价。这不是两个商业大佬的个人窘境,而是所有传统巨头都躲不开的时代考题:当商业规则从“渠道为王”变成“效率制胜”,那些躺在旧地图上找新路的玩家,注定在新大陆迷航。
"### 黄光裕氢能大会上画饼时,国美的仓库还堆着三年前的滞销空调;张近东忙着签债务和解协议时,苏宁门店的导购员正在教大爷用拼多多砍价。这不是两个商业大佬的个人窘境,而是所有传统巨头都躲不开的时代考题:当商业规则从“渠道为王”变成“效率制胜”,那些躺在旧地图上找新路的玩家,注定在新大陆迷航。
1999年,国美在北京开第100家门店时,黄光裕在剪彩仪式上说“中国家电零售的天下,三分有其二”;2009年,苏宁跻身世界500强,张近东对着媒体镜头断言“实体零售永远不会被取代”。那时的国美苏宁,是中国商业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前者靠“低价倾销+资本并购”横扫全国,巅峰期年营收超1200亿;后者以“自建物流+连锁扩张”深耕市场,门店数量一度突破1.2万家。
但现在,数字成了最锋利的手术刀,剖开巨头的华丽外衣。2024年国美零售营收4.74亿元,不足巅峰期的0.4%,相当于每天卖130万,连京东家电单日销售额的零头都不够;净亏损116.29亿,连续8年亏损总额超500亿,资产负债率高达197%,相当于每1块钱资产背着2块钱债。苏宁稍好,但2024年营收567.91亿,较2019年巅峰期缩水近四分之三,近千亿债务压得公司不得不靠“卖卖卖”续命——从天天快递到北京苏宁生活广场,从家乐福中国股权到国际米兰俱乐部,能变现的资产几乎被扒了个精光。
更刺眼的是对比:今年上半年,京东零售营收3101亿,同比增长20.6%;而国美同期营收不足3亿,苏宁扣非净利润亏损8.65亿。当京东的无人机在农村送家电时,国美还在为“真快乐”APP的退款投诉率发愁;当苏宁的货架上摆着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商品时,消费者早已用脚投票——传统零售巨头的“基本盘”,早已在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的夹击中,碎成了玻璃碴。
面对危局,两位老板都没闲着,但方向却南辕北辙。黄光裕的字典里似乎没有“聚焦”二字:2021年砸10亿推广“真快乐”APP,结果因售后差被骂上热搜;2022年押注直播,孵化的网红账号粉丝量不及头部主播零头;2023年要开万家“国美超市”,如今门店招牌还没挂齐就已关店过半;今年更跨界氢能,宣称要“从制氢到整车运营全产业链布局”。可问题是,连家电零售主业都做不好的国美,凭什么在氢能这种技术密集型领域超越宁德时代、亿华通?
苏宁则走上另一条路:张近东回归后,提出“聚焦主业、瘦身健体”,本质却是“拆东墙补西墙”。为化解债务,苏宁以1元价格出售家乐福子公司股权,换来11.1亿债务重组收益,可这点钱连利息都不够还;上半年净利润4869万,看似扭亏,实则靠政府补贴和资产处置,扣非后仍亏8.65亿。更讽刺的是,苏宁一边喊“守主业”,一边在电商平台上给自家商品贴拼多多的补贴标签——不是不想打,是实在打不过。
这两种转型,本质都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国美以为“风口=机会”,却忘了新业务需要与主业协同:氢能与家电零售八竿子打不着,门店改加氢站更是天方夜谭;苏宁以为“卖资产=减负”,却没意识到债务危机的根源是“低效运营”——当京东的物流能做到“211限时达”时,苏宁的仓库还在靠人工分拣,配送时效比行业平均水平慢3小时。
外界总说国美苏宁“败给了电商”,但真相更残酷:它们败给的是自己。翻开两家公司的发展史,“创始人依赖症”和“组织断层”早已埋下伏笔。黄光裕入狱十年,国美内部“谁也不敢拍板”,等他回来时,高管团队要么是“老臣躺平”,要么是“新人摸鱼”;张近东在苏宁搞“家族式管理”,连司机都能插手采购,职业经理人稍有异议就被边缘化。这种“一言堂”文化,让企业患上“大企业病”——2019年苏宁易购搞电商改革,光PPT就做了127版,却连“首页要不要加短视频入口”都争论半年,等决策落地时,抖音电商早已抢走半壁江山。
更深层的问题是“基因错配”。国美苏宁的核心能力是“渠道控制”:靠门店数量垄断区域市场,用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再通过规模效应压价。这种模式在商品稀缺的年代所向披靡,但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要的是“多快好省”——拼多多靠低价、京东靠物流、抖音靠内容,而国美苏宁还在玩“渠道霸权”的老套路。就像苏宁曾要求供应商“二选一”,不准给京东供货,结果被品牌方集体抵制;国美把空调价格提高20%逼经销商进货,最后库存积压三年卖不出去。当商业逻辑从“渠道控制”变成“用户体验”,旧基因注定无法适配新生态。
国美苏宁的衰落,不是零售行业不行了,而是“旧零售”不行了。零售的本质永远是“满足用户需求”,但满足需求的方式变了:以前是“人找货”,所以门店越多越厉害;现在是“货找人”,所以算法越准越吃香。京东靠“自营物流+正品保障”把效率做到极致,拼多多用“社交裂变+低价策略”抓住下沉市场,抖音凭“内容种草+即时转化”重构消费场景——这些新玩家不是颠覆了零售,而是用更高效率的方式,把“优质、低价、便捷”做到了极致。
反观国美苏宁,它们不是不懂“效率”,而是舍不得放弃“旧奶酪”。苏宁2013年就上线了电商平台,比拼多多早五年,可内部始终把电商当“副业”,资源全向线下门店倾斜;国美2015年就布局线上线下融合,却因为担心冲击门店业绩,不敢在线上放低价。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它们在犹豫中错失了最后窗口期。就像诺基亚当年明明最早研发智能机,却因为舍不得功能机的利润,最终被苹果颠覆——商业世界最残忍的规则,从来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太慢了”。
当黄光裕在氢能大会上描绘蓝图时,或许该看看国美门店里那些灰尘覆盖的家电;当张近东计算债务缺口时,不妨想想拼多多是怎么用“百亿补贴”抢走苏宁的用户。传统巨头的重生,从来不是靠追风口,而是回归零售本质:用更高效的供应链降低成本,用更精准的服务满足需求,用更灵活的组织适应变化。京东的物流、拼多多的算法、抖音的内容,本质都是“效率工具”,而国美苏宁缺的,正是把这些工具融入血液的能力。
这个时代从不缺少机会,但机会只留给“懂规则”的人。对国美苏宁来说,与其在氢能、直播这些陌生领域浪费家底,不如先把仓库里的滞销家电清完,把拖欠供应商的货款还上,把用户的投诉处理好——毕竟,零售的赛场从来没有“弯道超车”,只有“脚踏实地”。当一个企业连基本功都做不好时,再宏大的蓝图,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时,黄光裕在剪彩仪式上说“中国家电零售的天下,三分有其二”;2009年,苏宁跻身世界500强,张近东对着媒体镜头断言“实体零售永远不会被取代”。那时的国美苏宁,是中国商业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前者靠“低价倾销+资本并购”横扫全国,巅峰期年营收超1200亿;后者以“自建物流+连锁扩张”深耕市场,门店数量一度突破1.2万家。
但现在,数字成了最锋利的手术刀,剖开巨头的华丽外衣。2024年国美零售营收4.74亿元,不足巅峰期的0.4%,相当于每天卖130万,连京东家电单日销售额的零头都不够;净亏损116.29亿,连续8年亏损总额超500亿,资产负债率高达197%,相当于每1块钱资产背着2块钱债。苏宁稍好,但2024年营收567.91亿,较2019年巅峰期缩水近四分之三,近千亿债务压得公司不得不靠“卖卖卖”续命——从天天快递到北京苏宁生活广场,从家乐福中国股权到国际米兰俱乐部,能变现的资产几乎被扒了个精光。
更刺眼的是对比:今年上半年,京东零售营收3101亿,同比增长20.6%;而国美同期营收不足3亿,苏宁扣非净利润亏损8.65亿。当京东的无人机在农村送家电时,国美还在为“真快乐”APP的退款投诉率发愁;当苏宁的货架上摆着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商品时,消费者早已用脚投票——传统零售巨头的“基本盘”,早已在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的夹击中,碎成了玻璃碴。
面对危局,两位老板都没闲着,但方向却南辕北辙。黄光裕的字典里似乎没有“聚焦”二字:2021年砸10亿推广“真快乐”APP,结果因售后差被骂上热搜;2022年押注直播,孵化的网红账号粉丝量不及头部主播零头;2023年要开万家“国美超市”,如今门店招牌还没挂齐就已关店过半;今年更跨界氢能,宣称要“从制氢到整车运营全产业链布局”。可问题是,连家电零售主业都做不好的国美,凭什么在氢能这种技术密集型领域超越宁德时代、亿华通?
苏宁则走上另一条路:张近东回归后,提出“聚焦主业、瘦身健体”,本质却是“拆东墙补西墙”。为化解债务,苏宁以1元价格出售家乐福子公司股权,换来11.1亿债务重组收益,可这点钱连利息都不够还;上半年净利润4869万,看似扭亏,实则靠政府补贴和资产处置,扣非后仍亏8.65亿。更讽刺的是,苏宁一边喊“守主业”,一边在电商平台上给自家商品贴拼多多的补贴标签——不是不想打,是实在打不过。
这两种转型,本质都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国美以为“风口=机会”,却忘了新业务需要与主业协同:氢能与家电零售八竿子打不着,门店改加氢站更是天方夜谭;苏宁以为“卖资产=减负”,却没意识到债务危机的根源是“低效运营”——当京东的物流能做到“211限时达”时,苏宁的仓库还在靠人工分拣,配送时效比行业平均水平慢3小时。
外界总说国美苏宁“败给了电商”,但真相更残酷:它们败给的是自己。翻开两家公司的发展史,“创始人依赖症”和“组织断层”早已埋下伏笔。黄光裕入狱十年,国美内部“谁也不敢拍板”,等他回来时,高管团队要么是“老臣躺平”,要么是“新人摸鱼”;张近东在苏宁搞“家族式管理”,连司机都能插手采购,职业经理人稍有异议就被边缘化。这种“一言堂”文化,让企业患上“大企业病”——2019年苏宁易购搞电商改革,光PPT就做了127版,却连“首页要不要加短视频入口”都争论半年,等决策落地时,抖音电商早已抢走半壁江山。
更深层的问题是“基因错配”。国美苏宁的核心能力是“渠道控制”:靠门店数量垄断区域市场,用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再通过规模效应压价。这种模式在商品稀缺的年代所向披靡,但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要的是“多快好省”——拼多多靠低价、京东靠物流、抖音靠内容,而国美苏宁还在玩“渠道霸权”的老套路。就像苏宁曾要求供应商“二选一”,不准给京东供货,结果被品牌方集体抵制;国美把空调价格提高20%逼经销商进货,最后库存积压三年卖不出去。当商业逻辑从“渠道控制”变成“用户体验”,旧基因注定无法适配新生态。
国美苏宁的衰落,不是零售行业不行了,而是“旧零售”不行了。零售的本质永远是“满足用户需求”,但满足需求的方式变了:以前是“人找货”,所以门店越多越厉害;现在是“货找人”,所以算法越准越吃香。京东靠“自营物流+正品保障”把效率做到极致,拼多多用“社交裂变+低价策略”抓住下沉市场,抖音凭“内容种草+即时转化”重构消费场景——这些新玩家不是颠覆了零售,而是用更高效率的方式,把“优质、低价、便捷”做到了极致。
反观国美苏宁,它们不是不懂“效率”,而是舍不得放弃“旧奶酪”。苏宁2013年就上线了电商平台,比拼多多早五年,可内部始终把电商当“副业”,资源全向线下门店倾斜;国美2015年就布局线上线下融合,却因为担心冲击门店业绩,不敢在线上放低价。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它们在犹豫中错失了最后窗口期。就像诺基亚当年明明最早研发智能机,却因为舍不得功能机的利润,最终被苹果颠覆——商业世界最残忍的规则,从来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太慢了”。
当黄光裕在氢能大会上描绘蓝图时,或许该看看国美门店里那些灰尘覆盖的家电;当张近东计算债务缺口时,不妨想想拼多多是怎么用“百亿补贴”抢走苏宁的用户。传统巨头的重生,从来不是靠追风口,而是回归零售本质:用更高效的供应链降低成本,用更精准的服务满足需求,用更灵活的组织适应变化。京东的物流、拼多多的算法、抖音的内容,本质都是“效率工具”,而国美苏宁缺的,正是把这些工具融入血液的能力。
这个时代从不缺少机会,但机会只留给“懂规则”的人。对国美苏宁来说,与其在氢能、直播这些陌生领域浪费家底,不如先把仓库里的滞销家电清完,把拖欠供应商的货款还上,把用户的投诉处理好——毕竟,零售的赛场从来没有“弯道超车”,只有“脚踏实地”。当一个企业连基本功都做不好时,再宏大的蓝图,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