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邪修钓鱼”用珍珠奶茶和棒棒糖挑战鱼类食性的同时,另一批硬核选手则选择直接挑战自然界的物理极限。钓鱼佬就向NPC一样,随机地点,随机时间,随机刷新。 科考队历尽艰险到达目的地,结果在地上捡到了个野战蓝鲫的包装袋。
鱼竿轻颤,咬钩的可能是鱼,也可能是半部悬疑小说。钓鱼佬的日常,远比你想象的更接近热点新闻。
中国钓鱼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国约有1.4亿名活跃钓鱼者(每年至少参与4次钓鱼活动),相当于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爱钓鱼。
而当大众还认为钓鱼是中老年人休闲活动时,一种被称为 “邪修钓鱼” 的硬核流派已在年轻群体中爆火。
1. 4亿人的狂热
台风天也阻挡不了
在“邪修钓鱼”用珍珠奶茶和棒棒糖挑战鱼类食性的同时,另一批硬核选手则选择直接挑战自然界的物理极限。钓鱼佬就向NPC一样,随机地点,随机时间,随机刷新。 科考队历尽艰险到达目的地,结果在地上捡到了个野战蓝鲫的包装袋。
当台风“桦加沙”裹挟着狂风暴雨逼近广东沿海,官方预警高悬时,真正的钓鱼佬已悄然刷新在风暴前沿。他们身披雨衣,手扶鱼竿,在滔天浊浪前稳坐如山,仿佛台风不过是背景特效,而他们的“刷新点”正是风雨最烈的堤岸。
珠海一名钓友在视频平台直播 “迎风作钓”,镜头中浪花几乎扑上堤坝,他却淡定收竿一条三斤重的海鲈鱼,边摘钩边喊:“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台风天才是上大鱼的窗口期!”
这种看似疯狂的行为,实则暗合了钓鱼圈那句名言:“风浪越大,鱼越贵”。当台风搅动水体,底层鱼类因缺氧被迫上浮觅食,反而为钓鱼佬创造了良机,而钓鱼佬的“NPC属性”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像游戏中的角色般随机出现在任何水域,甚至通过观察“逆风走漂”等现象,本能地感知水下暗流与鱼群动向。
装备永不眠
对这1.4亿人而言,钓鱼不仅是运动,更是一场“心灵按摩”。但钓鱼的终点不是什么鱼,而是什么竿、几号线、多大的钩、啥饵料。鱼竿永远都是就买最后“亿根”,没有钓具升级,哪有鱼获“爆护”(指鱼获多到装满鱼护)?
不少人从几十元的入门竿开始,一路升级到数千元的高碳素竿、进口轮组,甚至定制线组。他们默认:“钓不到鱼不是因为技术差,一定是装备还没到位。”
江苏南京的钓友“老陈”是典型的“装备党”。五年前他花98元买了第一根溪流竿,如今家里已有27根不同调性、长度的鱼竿,最贵的一根日本进口前打竿价值6800元。“老婆以为我只有三根竿,”他狡黠一笑,“其他的都寄存在钓友家。”
水边的隐形大佬
钓鱼佬的钓箱旁,往往隐藏着另一个深不可测的“人情江湖”。
老王曾常年在一处开放鱼塘钓鱼,那里有一位沉默寡言的丁老头。“他总是最早来,最晚走,技术平平,却乐在其中。我们一群钓友相处融洽,但彼此不过问来历,保持着纯粹的“钓友”关系。直到一天,一位路人经过,盯着丁老头看了半天,突然惊呼:“丁局!您也在这钓鱼呢?”这一声“丁局”,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大家这才得知,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头,竟是前市卫生局局长、人大常委。
从此,鱼塘边的气氛微妙起来。“老丁”这个称呼迅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毕恭毕敬的“丁局”。有人开始递好烟,有人请教政策问题,他的钓位周围无形中多了一圈看不见的“结界”。
唯独我没改口。一来是叫习惯了,二来我觉得既然来钓鱼,图的不就是个放松和平等么?丁局(老丁)似乎也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依旧沉默,但明显更愿意挨着我的钓位坐下。一次,鱼口稀疏,我俩望着浮漂发呆,我终究没忍住好奇,低声问他:“丁局,您为啥总爱坐我旁边?”他转过头,眼神里没有局长的威严,只有老钓友的温和,轻轻说:“别叫丁局。这儿没什么局长,只有钓友。这么多人里,就你还叫我老丁,我听着舒坦。”
钓竿下的秘密
从清洁水域到偶遇悬案
钓鱼佬的长竿不仅探向水底,有时也像一根探针,无意中触碰到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成为城市谜案的意外发现者……
钓友小张在郊区野河夜钓时,鱼钩挂底。他下水摸索,却捞上来一个用防水布紧紧包裹的沉重物体。打开一看,里面是几部被水泡坏的手机、若干张被剪碎的银行卡和一把车钥匙。他立即报警,后经查证,这些正是一周前附近银行劫案中歹徒丢弃的赃物的一部分。小张后怕不已:“我当时还以为钓到个装满金条的密码箱呢!”
一个钓鱼主播在松花湖钓鱼,总是感觉东西被偷,所以就去查看。侦查后发现有人抽烟,因此发现了小偷的踪迹。这名钓鱼佬不但通知了警方,据说还协助参加了抓捕行动。而这位小偷也是来头不小,正是从吉林越狱被悬赏70w捉拿的逃犯。
男人为什么爱钓鱼,也许痴迷的从来不只是鱼,而是一场复合型精神体验:它激活了人类古老的狩猎本能。鱼竿的颤动、与水中生物的搏斗,直接触动了大脑深处的奖励机制,每一次咬钩都是一次原始的狩猎快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
无论如何,请珍惜你身边的钓鱼佬。毕竟,他们上能陪领导谈人生,下能帮钓友捞手机,文能研究侦破悬案,武能对抗台风暴雨——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毕竟每次抛竿前,他们都真心觉得:“这次肯定不会空军!”
来源:时尚先生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