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发生洪灾,赖清德束手无策,相关部门两月前预警时却未察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6:45 1

摘要:9月23日,台风"桦加沙"让花莲变成了泽国。堰塞湖决口的瞬间,14条生命消失在洪流中,152人生死未卜。

9月23日,台风"桦加沙"让花莲变成了泽国。堰塞湖决口的瞬间,14条生命消失在洪流中,152人生死未卜

可这场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早在两个月前,预警信号就已经拉响,相关部门却说"没有立即溃堤的危险"。

60天的预警为啥相关部门没当回事?救援拖延官员为何还在甩锅?

这次花莲洪灾,说是天灾,其实更像是人祸

事情得从7月份的台风"韦帕"说起。那时候,马太鞍溪上游就因为山体滑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

按理说,这种随时可能决堤的"定时炸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可台当局的水利部门却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风险可控",就没了下文。

航拍画面都显示出风险了,国民党还专门在8月13日提交提案,提醒要加强监测

结果呢?被农业部门一句"没有立即危险"就打发了。

这60天里,民进党当局在忙什么?据岛内议员爆料,他们忙着搞"大罢免",启动"2026选战筹备"。

选票最重要,老百姓的命算什么?直到9月23日晚上,堰塞湖终于撑不住了,1540万吨泥水裹挟着山石倾泻而下。

光复乡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3米深的洪水吞没了底层民宅,千余辆汽车像玩具一样被冲走。

这些本来都可以避免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根据台湾灾害应变中心的数据,14人死亡,34人受伤

更让人揪心的是,失联人数一度高达152人。虽然后来官方修正为46人,但这种数据混乱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联合国减灾署的数据显示,发达地区类似规模灾害的平均伤亡率是0.3‰,而这次花莲的伤亡率达到了3.2‰

整整高出了10倍!这不是天灾的威力,而是治理能力的缺失。

更让人愤怒的是,灾情发生后台当局的表现。

洪水在下午2点50分冲垮堤坝,可官方救援队直到8小时后才姗姗来迟。

这8个小时里,被困群众在干什么?在屋顶上求救,在电线杆上等死!而民间的橡皮艇早就穿梭在洪流中,拼命救人了。

有现场视频显示,建国路的积水深达两米,民众只能破窗逃生

一位被困在二楼的老人通过社交媒体求助:"水已经淹到楼梯口,救援队什么时候能到?"可惜,没人回答

更讽刺的是,台行政机构的防灾会议竟然在灾后12小时才召开。这效率,就像房子都烧没了,消防队才开会讨论要不要出警。

而且救灾物资的分配也出现了严重不均。支持绿营的选区提前收到物资,花莲市区部分受灾点直到第三天仍缺乏饮用水。

这种明显的政治偏向,让救灾变成了政治表演

台湾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显示,近五年花莲地区的防灾预算年递减7%,2025年人均防灾经费只有高雄的60%

资源分配如此不公,怎么可能有效应对灾害?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灾前三天气象部门就提交了"极端降雨预警"。

但决策层认为"台风路径可能北偏"而未及时部署。这种侥幸心理,最终酿成了惨重后果。

对比一下其他地区的做法:2023年日本石川县发生类似堰塞湖事件,提前72小时精准预警,零伤亡撤离3000人。

中国大陆近五年类似灾害的应急响应平均用时3.2小时,而台湾这次用了8小时。差距一目了然。

台湾大学地质学教授指出,马太鞍溪流域地质脆弱,类似堰塞湖风险点还有37处

如果再不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下次悲剧恐怕还会重演。

灾难发生后,各方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灾后第二天就宣布,党内紧急捐出100万新台币,定向支援花莲救灾。

他强调:"现在不是政治口水战的时候,蓝绿应该团结抗灾。"这话听起来朴实,但正是这种朴实,让人感受到了真诚。

朱立伦还亲自赶往花莲视察灾情,特别提到"地方政府申请防灾预算被中央驳回3次",直指资源分配不公问题。

与此同时,14个蓝营执政县市联合发起"捐一日所得"活动,共募集超过2000万新台币。

这种集体行动,不管背后有没有政治考量,至少在行动上体现了责任担当。新北市长侯友宜、台中市长卢秀燕等都在第一时间开放避难所,运送物资。

反观民进党这边,赖清德的表现就让人失望了。他在灾情爆发后连线花莲县长,一口气质问了六次撤离人数,还把保全数据搞混

有媒体形容这是把数据当成"立威工具",在人命关天的时刻还在计较这些细枝末节。

更过分的是,民进党立委吴思瑶在社交媒体上指责花莲县长徐榛蔚"灾时度假",引发民众党总召黄国昌激烈反驳。

在救灾现场,这种政治攻击显得特别刺眼。有现场志愿者透露,民进党籍民代视察时带着大量摄影师,实际参与救灾时间不足半小时

相比之下,国民党组织的志工团队在灾区连续工作多日,这种对比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大陆方面的反应也很值得关注。国台办发言人在第二天就表达了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和伤者致以慰问,还特别强调愿提供必要援助

这次大陆的表态有个特点,就是淡化了政治色彩。声明全文没提"九二共识",而是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而且提出的援助清单很具体,包括水泵车、应急发电机等专业设备,甚至列出了可1小时内起飞的救援直升机数量。这种专业化表述,体现了实务合作的诚意。

可惜的是,大陆表示愿援助的500台水泵,因为涉及"进口许可"问题,最终只有十分之一得以入境。

不过大陆依旧通过其他渠道,向花莲捐赠了200套净水设备。这种绕过官方的直接援助方式,或许预示着两岸民间合作的新模式。

这场洪灾,不仅冲垮了堤坝,也冲掉了一些遮羞布。

从预警失效到救援延迟,从数据混乱到政治表演,台当局的表现暴露出了治理体系的深层问题。

中研院社会学者分析认为,这次事件反映出"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清、跨部门协调机制缺失"的制度性缺陷。

说白了,就是平时各部门都在推诿扯皮,真到了关键时刻,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台湾学术界多次呼吁,应该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管理平台

但现实是,许多基础数据库依旧靠纸本更新,面对大规模突发灾害,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明显不足。

花莲县农业处统计,这次灾害造成稻田、果园大面积被掩埋,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亿新台币。

更严重的是,花莲作为观光重镇,灾后民宿预订量暴跌70%,对当地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台行政机构提出的100亿重建预算,在立法机构卡关超过两周

官方扯皮的时候,两岸民间合作却在悄悄推进。大陆电商平台发起"买一捐一"活动,每笔花莲农产品订单都配捐重建资金。

台湾演艺界人士与大陆网红联合直播带货,两小时就筹得善款。这些自下而上的互动,或许正悄然改变着两岸关系的生态。

《自然灾害学报》的研究显示,有效预警系统可减少90%以上的人员伤亡。德国2021年洪灾后建立了统一应急指挥系统,韩国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也值得借鉴。

台湾要想真正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改革

气候专家预测,类似极端天气事件在台湾将每3-5年发生一次。如果还是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下次悲剧恐怕难以避免。

在光复乡的灾区,我们看到了民间社会的韧性和智慧。农会总干事组织志愿者加固堤防,便利店老板娘免费发放矿泉水,退休教师用自家发电机为邻居充电。

这些自发的互助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官方救援的不足。但民间的善意不应该成为政府失职的借口。

真正的治理现代化,应该是制度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让民众在每次灾难中都要靠自救求生

花莲洪灾给台湾上了一课:治理能力不是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救命的真本事。

结语

这场洪水冲走的不只是房屋和道路,更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灾难面前,老百姓要的不是口号和表演,而是能在危急时刻救命的实际行动。

极端天气将成常态,数字化、标准化的治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下次台风来临时,希望看到的是有备而来的专业应对,而不是手忙脚乱的临时抱佛脚。

面对下一次危机,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辩解和口水战,而是一个能在风雨中为民众撑伞的政府。你觉得台湾的治理体系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真正现代化?

来源:顶楼的小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