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岁最长寿老人的秘密:肠道菌群如50岁,基因自带抗衰buff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5:43 1

摘要:咱们总聊长寿,从秦始皇找长生药到现在各种保健品满天飞,可真正能活过110岁的“超级百岁老人”,全球加起来也没多少。

咱们总聊长寿,从秦始皇找长生药到现在各种保健品满天飞,可真正能活过110岁的“超级百岁老人”,全球加起来也没多少。

2024年8月,117岁的玛丽亚・布兰雅斯・莫雷拉走了,她是当时官方认证的世界最长寿者。

本来大家也就感慨下“又少了一位寿星”,可巴塞罗那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把她116岁时的血液、唾液、粪便样本扒了个底朝天,结果挖出了两个颠覆认知的长寿密码。

她的基因像开了“防衰老外挂”,肠道里的微生物群居然比70岁老人还年轻,生物学年龄直接比实际年龄小23岁。

1、

这事儿可不是随便说说,研究数据都发在权威期刊上,看完你就知道,长寿真不是光靠“运气好”。

先说说这位老人的基本情况,莫雷拉活了117岁168天,一辈子没抽过烟、没喝过酒,最后几年还能清楚记得年轻时的事儿,甚至偶尔能跟家人聊聊天。

科学家在她116岁那年找上门,说想研究她的身体奥秘,她挺配合,乖乖捐了样本。

这一研究可不得了,负责项目的马内尔・埃斯特勒教授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从业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这么完美的基因组合,简直是为长寿量身定做的。”

她的基因到底牛在哪?首先是“抗疾病基因”拉满。

一般人老了,或多或少会携带些跟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比如APOE4基因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因素,很多老人都有。

但莫雷拉身上,这些“坏基因”一个都没找着,反而有一堆跟长寿相关的变异——比如FOXO3基因,之前科学家在狗、蠕虫、果蝇身上都发现过,能调节细胞修复、抵抗氧化,简单说就是“帮细胞抗衰老”。

还有ABO基因的特殊变异,能让血脂水平一直保持在很低的状态,她的胆固醇数值比很多健康的中年人还好看,这就解释了为啥她一辈子没患过心血管疾病。

更绝的是,这些基因还会“协同作战”。比如有些基因负责增强免疫系统,让她到了110岁还能抵抗流感这类常见病毒;有些基因则调控代谢,让她吃进去的营养能高效利用,不会堆积成脂肪或毒素。

科学家对比了其他百岁老人的基因,发现莫雷拉这种“全buff加持”的情况特别罕见,全球范围内能找出10个都算多的。

这也难怪,毕竟超级百岁老人本身就是“万里挑一”,而她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2、

不过光有好基因还不够,研究里最让人震惊的发现,藏在她的肠道里,她的肠道微生物群,居然有“逆生长”的趋势。

咱们都知道,人老了肠道里的菌群会变“懒”,有益菌越来越少,有害菌越来越多。

比如年轻人肠道里双歧杆菌(就是酸奶里常加的那种益生菌)占比能到15%-20%,70岁老人可能就剩5%左右,这也是为啥老人容易便秘、消化不良的原因之一。

但莫雷拉肠道里的双歧杆菌占比,居然还保持在12%,跟50岁左右的人差不多;更关键的是放线菌门细菌的含量,比普通百岁老人高3倍。

这种细菌有啥用?简单说就是“肠道里的健康卫士”,能分解食物里的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这种物质既能减少肠道炎症,又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甚至还能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健康,帮着预防认知衰退。

科学家后来追问她的饮食习惯,发现了个有意思的细节:她从60岁开始,每天都会吃三份无糖酸奶,雷打不动,有时候还会加一勺奇亚籽或燕麦。

埃斯特勒教授说:“这不是巧合,酸奶里的活性益生菌,加上地中海饮食里的蔬菜、豆类,刚好能给肠道有益菌‘喂饭’,让它们一直保持活跃。”

莫雷拉的饮食确实很典型的地中海风格——早餐是酸奶配全麦面包,午餐和晚餐必有大量的菠菜、西兰花、番茄,主食是糙米或鹰嘴豆,每周会吃两次鱼,用橄榄油炒菜,几乎不吃红肉和加工食品。

这种饮食结构刚好能滋养肠道里的有益菌,形成“良性循环”:有益菌多了,消化吸收更好;营养吸收好了,身体机能更稳定,反过来又能促进有益菌生长。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科学家还做了个对比实验:找了20位80岁以上的老人,让他们每天吃两份无糖酸奶,坚持半年。

结果发现,这些老人肠道里的双歧杆菌占比平均提高了4%,便秘、腹胀的情况也少了很多。这说明莫雷拉的饮食习惯,确实是维持肠道年轻的关键因素之一。

3、

更牛的是,她的“生物学年龄”比实际年龄小23岁。

这里得解释下,咱们平时说的年龄是“chronologicalage”(实际年龄),而生物学年龄是看身体细胞的衰老程度,比如DNA甲基化水平——简单说就是细胞里的“生物钟”,年龄越大,甲基化程度越高。

科学家用这种方法测莫雷拉的生物学年龄,算出来只有94岁,比她实际年龄小了整整23岁!

这意味着啥?她的细胞衰老速度比普通人慢得多。

比如皮肤细胞的修复能力,普通116岁老人的皮肤细胞可能已经失去再生能力,稍微碰一下就容易破,但莫雷拉的皮肤虽然皱,却还有一定的弹性。

她的免疫细胞活性也很高,血液里的T细胞(负责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病毒的免疫细胞)数量,居然跟70岁老人差不多。

这种“细胞逆龄”,正是基因、肠道菌群、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好基因打下基础,肠道菌群维持代谢和免疫,健康饮食和作息则“锦上添花”,三者加起来,就把衰老的脚步放慢了。

4、

不过科学界对这个研究也有谨慎的声音,比如英国布莱顿大学的理查德・法拉格教授就说:“不能光看一个案例就下结论,毕竟她可能只是运气好。”

他提出两个疑问:第一,有没有家族长寿史?如果她爸妈、爷爷奶奶也活过100岁,那基因的作用更明显;第二,会不会有“幸存者偏差”?毕竟全球这么多人,总有几个“天选之子”能碰巧避开所有疾病,活到极致年龄。

这个质疑有道理,目前研究确实没提到莫雷拉的家族长寿情况,没法排除“运气”的成分。

但即便如此,这个研究的价值依然很大——它第一次把“基因+肠道菌群+生活方式”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完整展示了长寿的“底层逻辑”。

比如现在已经有药企在研究“肠道菌群抗衰老疗法”,想通过补充特定的益生菌,帮助老人维持肠道健康。

还有 ,希望找出能“复制”的长寿基因片段,未来可能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帮助普通人降低疾病风险。

不过这些都还在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更有用的是从莫雷拉的故事里学“可复制”的经验。毕竟基因是天生的,咱们没法改变,但肠道菌群和生活方式是可以调整的。

比如每天吃点无糖酸奶或发酵食品(像纳豆、泡菜,不过要选低盐的),就能帮肠道有益菌“加餐”;多吃蔬菜、全谷物,少碰高油高糖的加工食品,给肠道创造好环境。

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长期坚持下来,对延缓衰老大有帮助。

还有一点很重要,莫雷拉一辈子心态都很好,她的家人回忆,即使在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她也没焦虑过,每天看看窗外的风景,听听收音机里的音乐,偶尔还会跟护理人员开玩笑。

虽然研究里没提“心态”对长寿的影响,但从其他百岁老人的案例来看,情绪稳定、少焦虑,确实能减少身体的“应激反应”,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消耗,这也算是“间接帮助长寿”了。

现在全球都在面临老龄化,如何“健康长寿”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5、

莫雷拉的案例告诉我们,长寿不是“碰运气”,而是“基因+努力”的结果:好基因是“基础”,但如果后天糟蹋身体,比如抽烟喝酒、胡吃海塞,再好的基因也没用。

反过来,就算基因普通,通过调整饮食、维护肠道健康、保持好心态,也能让身体更健康,活得更久。

埃斯特勒教授最后说:“莫雷拉留给我们的不是长寿秘方,而是一种启示,衰老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让衰老的过程更慢、更健康。”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会有更多抗衰老的方法出现,但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每天喝杯无糖酸奶、多吃点蔬菜、少生气,就是最实在的“长寿第一步”。

毕竟,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是对抗衰老最有效的“武器”。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