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电赛”)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物联网工程学院参赛队从全国1161所院校的20968支队伍,67758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捧得本科组全国唯一的最高奖项“TI杯”,并时隔十年再度将江苏赛区“TI杯”收入囊中。
Electronic Design Competition
近日,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电赛”)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物联网工程学院参赛队从全国1161所院校的20968支队伍,67758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捧得本科组全国唯一的最高奖项“TI杯”,并时隔十年再度将江苏赛区“TI杯”收入囊中。
这是江南大学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一 何为电赛:电子设计领域的“奥林匹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自1994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最具权威性的电子设计类赛事,堪称电子设计领域的“奥林匹克”。竞赛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是江南大学认定的A类2级赛事。
大赛以电子电路和集成电路应用设计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和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当下热门产业技术,设置了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嵌入式系统等现代电子技术应用的多样化赛题。国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采用半封闭式进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四天三夜内,完成从选题分析、方案设计、硬件制作到软件编程、系统调试的全过程。采用省级赛区测评、综合测评和全国总测评三级选拔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创新、工程实践与团队协作能力。
本届竞赛吸引了全国31个省市赛区的1161所院校、20968支队伍、67758名学生参赛。国奖数量不超过8%,全国一等奖的数量不超过2.4%,本科组和专科组各设置一座“TI杯”,用于表彰综合表现最卓越的队伍。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由张伟、吴定会老师指导,武文琦、王昊以及郭兰鑫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凭借E题《简易自行瞄准装置》,同时摘得江苏赛区和全国总决赛TI杯。由赵华荣、张伟老师指导,陈律翰、方明星、范欣奇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A题中表现优异,为我校首次摘得电源类赛题全国一等奖。
二 问鼎之难:万里挑一的极致挑战
1、层层选拔:过关斩将的竞赛之路
江南大学参赛团队的夺冠之路始于物联网工程学院组织的校内严格选拔。参赛队伍需要经过“集训营培训-校赛初赛-决赛”的三重考验,最终才能获得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的资格。
竞赛评选分为多个阶段:作品首先在赛区完成现场测评,随后2063支优秀队伍被推荐参加各赛区集中综合测评。8月15日,来自全国的60多位专家齐聚大连理工大学,对赛区推荐作品进行初评。初评中脱颖而出的507支队伍随后集结大连理工大学,分不同题型同台角逐,完成全国总测评。每个赛题的第一名获得最终展示机会,向专家评审团进行作品展示,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确定TI杯获得者。
2、赛题之难:面向国家战略的需求设计
电赛命题历来是电子相关行业教学和就业的风向标。赛题以电子电路和集成电路应用设计为基础,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和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热门产业技术,设置了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嵌入式系统等现代电子技术应用的多样化题目。这些赛题都聚焦当前国家需要重点解决的"卡脖子"技术领域。竞赛由院士专家领衔,出题老师均为业内顶尖人士,确保了赛题的前沿性和挑战性。
我校参赛队选择的E题要求设计制作一个简易自行瞄准装置,包括自动寻迹小车和瞄准模块两个部分。题目要求自动寻迹小车行驶必须采用TI MSPM0系列MCU控制,包括循迹和电机控制;瞄准模块需要以小车为载体,利用二维云台控制蓝紫激光笔发射激光的方向,使激光光斑精准落在目标靶上。
3、技术突破:创新解决方案征服评委
团队以MSPM0G3507为主控芯片,配合八路灰度传感器与陀螺仪数据,通过DRV8701驱动实现精准循迹。视觉系统采用高分辨率相机与边缘AI模块,经CUDA加速达成高帧率、高抗扰目标识别;瞄准云台创新性地整合陀螺仪与双无刷电机,实现稳定操控。
该系统的性能指标令人瞩目:静态瞄准时间小于1.5秒,动态小于3.5秒,误差分别控制在0.5厘米与2厘米内,动态追踪性能尤为突出。作品凭借卓越的性能指标和完美流畅的演示过程,成功征服了评审专家组,最终力压群雄,勇夺本科组TI杯。
这项成就不仅体现了学生们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能力,更彰显了江南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
三 成功之道:物联学子的制胜秘诀
本次问鼎TI杯并非偶然,而是物联网工程学院持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成果体现。学院以“五式五化”学科竞赛工作体系和“4Yu”(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赋之以鱼、激之以欲)科创实践育人价值体系为核心,推动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新”,有效激发内生动力与探索热情。近五年,学院共获得A类奖项190项,B类奖项984项。其中共获得全国最高奖26项,有22个竞赛或赛项历史首次斩获全国最高奖。
1. 筑牢基础,构建“渐进式”课赛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双创教育普及化。
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实施“启智”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及大创项目,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竞赛”双向促进,建设了《电子工艺实训》《单片机》《电路设计》《过程控制系统》《Python编程》等多门与学科竞赛深度融合的特色课程,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每年组织电子设计竞赛集训营、电子信息技术集训营、智能车集训营等,组建了由退休教师、青年教师及高年级本硕学生构成的教学团队,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开设系列培训课程,每年吸引近千人次参与学习。这些课程和培训不仅注重技能传授,更强调在真实项目任务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引导他们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内在激励。
2. 搭建平台,打造“链条式”产教协同的实践育人载体,推动创新资源实战化。
学院依托信息与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持续优化物联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布局,巩固12大俱乐部科创群,构建了“科创俱乐部(协会)—大创基地—校企合作”链条式实践平台,实现了集教学、科研、实践与科普于一体化建设。学院与华为、移动、博世、英飞凌、卡特彼勒、信捷、恒为、立创、普源精电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华为智能基座”实验室、立创EDA创新实验室等一系列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学生竞赛作品方案,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调研实习实践,每年加大力度持续投入经费和平台资源,逐步形成“名企-科创俱乐部”一对一共建格局。学院倡导“空间即课堂”,打造开放、共享、协作的实验环境,实行开放管理,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自由组队、自我管理,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主动性。
3. 健全模式,形成“闭环式”分类分级的竞赛管理模式,促进竞赛培训体系化。
学院深入研究各类竞赛特点,按“基础知识类、专业实践类、创新创业类”进行分类,形成“一赛一方案、一赛一导师组、一赛一平台”的组织模式,实现本科专业全覆盖。依托大学生科协和科创俱乐部,每年组织电子设计、智能车、机器人、智能制造挑战赛、电子信息技术大赛、新能源创新大赛等10余项校级选拔赛,开设7个专题培训营,编撰配套培训教材,推进规范化、体系化培养。竞赛题目多源于产业真实问题和社会需求,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有所用”,增强使命感和钻研动力。目前已组建20余支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培育涵盖电子设计、智能汽车等竞赛的百余支参赛队伍。引入20余位知名校友、企业家及董事单位专家,为学生参赛提供坚实支持和专业指导。
4. 完善机制,建立“多维式”过程成果并重的激励制度,实现评价反馈精准化。
学院设立“弘诚”奖教金、“思锐”集体奖学金,对竞赛成绩优异的教师、俱乐部和获奖集体予以专项奖励;将教师竞赛指导业绩纳入工作量考核,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修订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综合测评细则,将竞赛获奖、科研成果等纳入推免加分范围,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学院特别注重“过程激励”,不仅表彰获奖团队,也广泛宣传在创新探索、坚韧精神、团队协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事例,营造“敢创新、荣创新、争创新”的氛围。学院开发了大创基地e-lab竞赛智能管理系统,集中展示和推广优秀作品,建立从竞赛申请、评审、立项到培训、成绩认定、成果转化与经费管理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体系。
5. 涵养生态,营造“浸润式”传承引领的科创文化氛围,助推价值塑造常态化。
新生报到日起即通过俱乐部开放日和纳新活动,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科研氛围。学院加大力度打造俱乐部精英化和品牌价值发展机制,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强大的、自我验证的认知闭环。严格遴选,准入即荣誉。明确公布招新的硬性条件,通过多轮严格考核,让每一个入选者都能感受到层层筛选的挑战性与严肃性,将获得成员资格本身视为一种对能力的认可和荣誉。项目驱动,过程即产出。新成员通过考核后,必须加入一个具体的竞赛或创新项目组,杜绝“旁观者”。体系赋能,成长可衡量。俱乐部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和支持,通过求职技能提升、岗位推荐、考研指导等方式,让学生都能拥有满意的毕业去向。电子设计俱乐部、智能车俱乐部、机器人俱乐部成员每年升学率保持80%以上,就业率100%。
学院大力开展俱乐部“传帮带”的传承文化建设,俱乐部“元老级”成员退部不褪色,学院返聘其作为该俱乐部或相关竞赛的学生竞赛指导员,继续带领俱乐部向最高奖项冲击。每年打造了科技文化节、创想论坛、本硕博论坛、企业参访、创业导师面对面、“科创之星”评选等品牌活动,确保本科生四年内全覆盖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Electronic Design Competition
江南大学的此次夺冠,不仅展现了学子们卓越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也折射出学院长期以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产教融合的育人成效。这套系统化、制度化、生态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持续为学生拓展成长路径、为学科建设注入活力,更为新时代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江南样本”。
来源:江南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