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假充真:用假珍珠如塑料珠、贝壳珠冒充天然珍珠。以次充好:将品质低劣的珍珠通过染色、抛光等手段,冒充高档珍珠,比如将淡水珠染色冒充金珠、黑珍珠。
在以往的新闻中,有一些品牌或销售渠道在珍珠首饰上被曝光
过问题,总体来说,被曝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虚假宣传:夸大珍珠的产地、等级,比如将“爱迪生珍珠”宣传为“海水AKOYA”甚至“南洋白珠”。
4.标识不清/材质造假:在金属部分做手脚,如将普通镀金标为K金,或用迷惑性的标识暗示消费者这些是足金等等。
问题类型:重灾区,问题最为集中。
曝光案例:央视等媒体曾多次曝光珍珠直播间的乱象。常见手段包括:
“仙图”与实物不符:在强光和美颜滤镜下,珍珠光泽、圆度被过度美化,严重不符,实物翻车。虚假产地:声称是“诸暨山下湖源头”,实则是二道贩子,货品质量参差不齐。3.次品滥竽充数:在一整条项链中混入瑕疵明显、光泽差的珠子。
4.染色珠当天然珍珠:将染色淡水珍珠当做天然色金的“南洋金珠”或“大溪地黑珍珠”销售,价格高得离谱。
建议:不要在直播间购买贵重的珍珠首饰,如果一定要在直播间买,买便宜的淡水珍珠。
问题类型:以假充真、价格虚高。
曝光案例:在海南、广西、江苏等旅游城市,一些商家会利用游客对珍珠不了解的心理,将贝珠(用贝壳磨的仿制珠)甚至塑料珠当做天然珍珠销售,常见伎俩是标高价打折,“团购”甚至可以一折。
建议:避免在旅游景点购买贵重珍珠首饰,一两百元买个开心也就算了。
问题类型:材质标识不清。
并非特指某一个品牌,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品牌的产品大多使用人造珍珠,并在标签上明确标注为“仿珍珠”或主要材质为“树脂”、“玻璃”等。部分销售员可能在口头介绍时模糊概念,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天然珍珠。许多消费者买东西不问太多,默认是天然珍珠,或者说愿意为当时的心情买单。
建议:购买时仔细查看商品标签的“材质”栏,只要写着“仿珍珠”,仿珍珠就算再漂亮,价格也相当便宜,有些价格甚至能买到同等档次的天然珍珠了。
问题类型:货不对板、售后无门。
一些个人代购或小型工作室,利用消费者对“日本”、“AKOYA”等概念的信任,用国产淡水珠冒充日本AKOYA珍珠,或者用品质较低的AKOYA冒充“天女”级别。由于缺乏权威机构的鉴定证书,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
建议:对于价格较高的海水珠(如AKOYA、南洋珠、大溪地珠),要求商家提供像日本真珠科学研究所 等权威机构出具的证书。
问题类型:虚高标价再打折。
这些柜台常打着“香港某某品牌”的旗号,将价值几百元的淡水珍珠项链标价数千甚至上万元,再通过商场活动进行低折扣促销,让人以为捡了便宜,实际打完折利润都有好几倍,最重要的是不值得。
建议:在商场购买时,也要认准像京润、阮仕等有知名度的品牌,如果是其他品牌,要求商家在发票上详细写明珍珠种类、大小、是否染色等信息,并索要证书。
来源:HDiamond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