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近20家储能企业集体预判价格走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6:37 1

摘要:据行家说储能了解,由于“一芯难求”,主流厂商电芯价格环比上涨0.02–0.03元/Wh。电芯成本持续上行,压力正逐步传导至下游系统集成环节。阳光电源率先将257kWh储能柜单价上调约3分/Wh。

近期,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国内储能电芯需求强劲,头部电池企业均满产,一些订单已排到明年年初。

据行家说储能了解,由于“一芯难求”,主流厂商电芯价格环比上涨0.02–0.03元/Wh。电芯成本持续上行,压力正逐步传导至下游系统集成环节。阳光电源率先将257kWh储能柜单价上调约3分/Wh。

随着电芯紧缺态势延续,业内普遍关注,第三季度是否会有更多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跟进调价?

然而与此同时,当前工商业储能市场正迎来发展拐点:多省分时电价调整,工商储项目收益模式“青黄不接”,以往单纯依赖峰谷价差套利的盈利模式承受较大压力,虚拟电厂建设才起步,市场整体增速呈现放缓趋势。

一面是持续上行的成本压力,一面是放缓的市场增速与激烈的行业竞争,系统集成企业正陷入两难境地:究竟该以提价缓解成本压力,还是折价换取订单?行家说储能将聚焦储能行业价值与价格的深层矛盾,探讨工商业储能企业的竞争新规则和发展路径。

01

主流为0.6-0.68元/Wh

头部价格有望回升,尾部仍低价挣扎

“电芯成本在储能柜总成本中占据主要部分。当前储能电芯市场正呈现分化态势,头部企业供不应求,订单已排产到12月甚至明年,尾部企业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这是下游储能设备的客户用脚投票、倒逼集成商的选择。”远景科技集团旗下零碳综合能源业务指出,部分中小厂商因拿不到电芯资源导致供给受限,进而影响工商业储能设备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

在碳酸锂价格波动、主流电芯价格上浮、反内卷背景下,工商业储能系统整体价格是否会回升?

先从整体市场价格走势来看,2025年初,储能系统价格已较前期高点接近腰斩,部分报价甚至击穿成本线。据行家说储能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9月以来,工商业储能一体柜(215kWh)报价呈下滑态势,从当时的1.40元/Wh下降到如今最低价0.55元/Wh,跌幅达60.71%。自6月开始,工商业储能一体柜市场价格企稳,整体均价为0.65元/Wh左右,最低价为0.53元/Wh。

结合行家说储能此前对多家工商业储能企业的调研,业内普遍认为,当前工商业储能系统的主流价格会维持在0.6-0.68元/Wh,整体会趋于稳定,未来可能出现有限上浮。

远景科技集团旗下零碳综合能源业务直言,电芯价格会传导至储能系统。远景储能柜坚持合理定价,由于电芯的自研自产能力,远景在核心供应链上具备显著优势,无需面对外部采购的成本与供应压力。未来价格将根据市场情况合理调整,不排除上涨可能。

远景预计,2025年下半年工商业储能价格预计将呈现 “先抑后扬,逐步企稳回升” 的总体趋势。价格走势将分化,预计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品牌和全栈能力,其产品价格将率先企稳甚至反弹,更注重价值输出。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能继续低价挣扎,但市场空间将不断被压缩。

在弘正储能看来,目前合理的工商业储能系统价格在0.6元/Wh上下。尽管一线电芯价格有所上涨,但由于工商业储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价格上浮有限,加上今年在储能行业生死赛以及排位赛双赛叠加之下,短期看还有一定下行空间。

天合光能同样认为,目前工商业储能价格相对平稳,相比去年原材料波动性没有那么大,工商业储能系统各主流厂家基本维持在0.6-0.68之间,2025年下半年可能稳中有降,但降幅不大。

为恒智能进一步指出,目前工商业价格已经是处于行业价格触底水平,下浮的空间不大,在本年度应该不会有很大的价格调整空间。

02

从“低价比”内卷

到“质价比”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全监管趋严、分时电价政策调整与行业竞争的多重驱动下,工商业储能行业正穿越市场磨底期,竞争焦点从早期以“低价”为核心的初始投资成本竞争,转向以“质价比”(即质量/价格)为锚点的价值竞争。这一转变,已成为当前主流储能企业的共同判断。

▋回归工商储本质

今年,随着136号文正式落地、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业内关于储能资产价值的讨论日益升温。在这一背景下,“回归工商业储能的本质”不仅成为行业共识,还指引着企业从价格竞争真正转向长期价值创造。

中车株洲所认为,当前业内的“台上讲价值、台下拼价格”现象,本质上是新型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过程中,竞争焦点从单一政策红利转向综合价值的过渡表现,真正破局需要企业在品牌公信力、产品性能及安全、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持续深耕,通过长期运营验证价值差异。

阳光电源也指出,工商储本质是一个价值市场,业主和投资人需通过设备运营来创造价值,这就必然对设备的性能、安全及持续运营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阳光电源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强调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持续稳定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价值。

在远景科技集团旗下零碳综合能源业务看来,电价政策变化导致以峰谷套利为盈利手段的工商储收益不确定,但峰谷套利只是工商储阶段性的盈利方式,目前并没有发挥出可灵活性调节资源的价值。后续发挥出价值后,需求侧还会持续爆发增长。

为恒智能明确强调,工商业储能产品应该把高价值放在首位,而非价格。储能产品想要在全生命周期内获取更高的收益、产品本身就要满足长寿命、高效率、低故障等要求。而且部分低价产品也无法满足用户更多需求,包括需量控制、光储协同、需求侧响应、调频服务、平衡交易等增值需求。

在实现价值最大化方面,海尔新能源以自身企业为例,强调,海尔储能作为数智化 “储能 +” 多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始终以用户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依托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涵盖 “产、投、建、运、维、售、收” 于一体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依托于海尔集团服务网络体系,通过 “七星服务标准” 树立行业服务标杆,致力于为客户打造兼具高品质与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在工商业储能应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价格与价值的博弈

价格,是价值最直观的投射,它既反映成本与技术的约束,也映射出企业对长期价值与短期生存的权衡。

弘正储能从价格与价值统一的角度指出,价格控制能力本身是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得益于优化设计、智能应用、智慧诊断、高比例远程快速投运及远程运维等能力提升,实现降本增效。没有价格的下探,可参与的市场是很有限的,导致局部市场畸形发展。负责任的价格与价值的统一才是科学合理的。

远景科技集团旗下零碳综合能源业务认为,拼价格并非长久之道,持续的价格战不仅挤压企业利润,削弱行业创新动力,打乱市场秩序,还将损害品牌形象与客户信任。因此远景拒绝低价竞争。

远景强调,作为一项长达15-20年的长期投资,工商业储能核心竞争力远不止初始价格,更在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收益能力和可靠性。一个健康的工商业储能市场,将是价格回归理性,价值决定未来的市场。因此,远景倡导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来解锁储能的多重价值,反对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的恶性价格战。

鹏辉能源指出,应对价格战,必须依靠产品优化与内部降本增效,并保持技术上的竞争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来看,鹏辉能源通过电芯、系统、平台多维一体协同,安全冗余设计,提升系统运行稳定性以及风险抵抗能力;优化系统循环寿命与电芯衰减控制,维持能量效率与降低运维成本,助力企业实现能源投资回报最大化;同时提升储能增值能力突破,联动电力市场,提升储能项目收益。

精控能源进一步分析认为,当前“台上讲价值、台下拼价格”的现象反应了工商业储能行业在规模化扩张与市场洗牌期的结构性矛盾。随着政策强化技术标准与安全监管,2025年行业将加速洗牌:技术薄弱、资金不足的企业将被淘汰,市场集中度向具备技术迭代、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和多元化盈利模式的企业倾斜,价格战或逐步转向以度电成本实质性下降为核心的价值竞争。

新巨能直言,工商业储能的本质矛盾是短期生存压力与长期价值承诺的撕裂。价值主张的必要性是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说服投资者,证明储能长期收益潜力,当前储能资产价值是被低估的;而价格战的生存逻辑是在项目收益缩水和行业卷分成比例的双重压力下,企业被迫以低价抢单。

东方日升提出,价格决定首次合作,价值影响长期合作。储能更强调长期运行与系统安全,盲目压价只会让项目“赢在起点,输在终点”。随着储能产品价格价格透明化趋势加剧,行业利润空间逐渐向平台运维、数据调度等附加值转移。而且具备技术壁垒(如液冷、主动安全)和运营能力的企业溢价提升,单纯组装厂可能面临价格下跌的生存压力。

▋头部厂商构建壁垒,中小厂商退场或转型代工

在价格与价值的深刻博弈中,当前工商业储能行业正逐步从“低价抢占市场”走向“高性价比与价值并重”的竞争新阶段。未来,能够将成本控制力与价值创造深度融合的企业,将在分化加剧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亿兰科指出,价格战是行业出清的必经之路,但2025年将是 技术定生死、场景决胜负 的关键转折点。亿兰科的实践印证:在行业价格中枢下探至0.4元/Wh的背景下,唯有通过技术场景化、场景产品化的闭环,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增长。

在新巨能看来,工商业储能行业将呈现企业分化、模式分化以及市场分化三大趋势,具体来说,头部厂商凭借技术+服务生态构建壁垒,中小厂商退场或转型代工;单纯设备销售模式式微,运营商的价值会越来越重要;国内市场聚焦高收益价差区与政策创新区,海外工商储高增长市场也会得到重点布局。

煜邦智能补充指出,市场将逐步分裂为几档,一是具备“硬件+软件+服务”综合能力的产品体系,如适配“光伏+储能+售电”模式的集成系统会有自己的定价权,二是在硬件价格被压缩到极致后,设备方将向延长质保期5年到8年等、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系统效率等方向深化。

创维储能预测,2025年工商业储能行业洗牌加速,部分实力较弱的企业为了清理库存、回笼资金,可能会进一步压低价格,导致市场价格短期内仍有下行空间。但从长远来看,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市场逐渐趋于理性,价格也将逐步平稳。那些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GSLENERGY最后强调,拼价格只是对储能行业和自身价值不自信的表现,企业应通过开发需求、完善产品与技术创新提升储能项目价值,营造良性竞争氛围。2025年,有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