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啥?很多企业经过长期研发攻关、投入大量经费,创新推出了大型设备、高附加值零部件,却往往面临市场推广难题——买方担心,造价高昂的新设备没有经过市场检验,工人操作起来也相对陌生,好不好用要“打上问号”,一旦损坏可能面临较大损失,因而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买
麻辣财评:
说起首台(套)首批次保险,不少高科技企业经营者拍手叫好。
为啥?很多企业经过长期研发攻关、投入大量经费,创新推出了大型设备、高附加值零部件,却往往面临市场推广难题——买方担心,造价高昂的新设备没有经过市场检验,工人操作起来也相对陌生,好不好用要“打上问号”,一旦损坏可能面临较大损失,因而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买方企业有了这样的顾虑,制造商开展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首台(套)保险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痛点。装备出故障,保险能“买单”,还可提供安全检测等服务,更好保障产品稳定投产使用。如此一来,买方更有底气“试手”新产品,制造商也减轻了售后压力。创新产品“叫好”又“叫座”,也进一步为装备制造企业走自主创新路子强信心、添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201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近年来,各地积极落实相关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相关企业支持力度。今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在扩大保障范围、优化保险费率、完善申报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更好助力创新产品迈出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针对科研主体“痛点”,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保险业加速推出新“药方”。例如,结合传统保险产品对实验室场景适配性较低痛点,“实验室一切险”等创新产品扩展保险责任,覆盖从“进入实验室”到“事故发生后”全链条。人工智能赛道方兴未艾,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侵权责任保险更好化解潜在的著作权纠纷风险。为部分科技保险提供保费补贴,也体现了财政、金融政策同向发力,持续提升科技保险供给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支持。
也要看到,科研活动周期长、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不同领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面临的困难也有差异。这就要求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要从短板、空白处破题,在政策支持引导下,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精准适配科技型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
例如,银行既看“砖头”也看专利,不少初创企业有了融资“敲门砖”。而这一创新服务背后,既是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流程、创新评估体系的成果,也离不开各地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持续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流转体系,着力破解质押登记、评估、处置等“老大难”问题。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相关部门也应结合金融机构在开展科技金融服务中的难题、顾虑,拿出更多破题实招、妙招,一题接着一题破,不断优化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新闻链接:首台(套)保险补偿申请启动,政策合力增创新活力
前不久,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25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资金申请和2026年资格审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相关通知),启动相关保险补偿资格审定和资金申请工作。
根据相关通知,2025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范围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版)》(以下简称《目录》)全部领域,包括高端工业母机、电子专用装备、新型农业机械装备、精密仪器仪表、航空发动机、船舶发动机等。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则支持生产制造《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所列产品的企业提出资格审定申请。
相关通知明确,通过资格审定,保费补助资金额度在有效期内,完成装备的制造、交付、投保与全额保费缴纳后,装备制造企业按要求向所在地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主管部门,金融监管局,所属中央企业集团提交申请材料。已通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资格审定,于2025年10月15日前投保首批次新材料综合保险(保单生效)、处于资格有效年限内的生产制造企业,可提出不超过实际缴纳保费(保费发票金额)80%且不超过其保费补助资金额度的补贴申请。
相关通知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与承保公司根据装备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复杂度、历史赔付率等风险特征,自主协商确定保险费率和险种。在有效期内科学合理使用保费补助资金额度,合理把握资金使用进度,确保财政资金平稳有序支出,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业内人士表示,首台(套)、首批次保险为相关产品打破进入市场初期推广应用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增强相关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夯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