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 张树林)9月25日至26日,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呼吁构建多方联动治理的保护体系。此前,各级关工委组织积极作为,引导老同志发挥“银发力量”,构筑起法律普及的“防火墙”、教育引导的“连心桥”与社会监督的“瞭望
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 张树林)9月25日至26日,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呼吁构建多方联动治理的保护体系。此前,各级关工委组织积极作为,引导老同志发挥“银发力量”,构筑起法律普及的“防火墙”、教育引导的“连心桥”与社会监督的“瞭望塔”,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注入厚重而温暖的人文关怀。
老经验解码新法规,推动法治精神落地生根。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规遭遇“数字原住民”的认知壁垒,老同志通过“故事化普法”破题。他们将“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等抽象条款转化为校园情景剧,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生活指南。在社区“法治茶话会”中,老同志以“过来人”身份分享早期接触网络的经验教训,结合当下案例剖析法律背后的保护逻辑。这种“以案释法+代际对话”的模式,既消解了青少年对法律说教的抵触,又通过长辈的权威形象强化了规则意识,让法治精神如春雨般浸润数字童年。
跨代际智慧融合,搭建数字素养培育阶梯。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形态的重塑,老同志化身“数字文明引路人”。在家庭场景中,老同志通过“银发导师”计划,教授家长“非暴力沟通”技巧。例如,指导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完成作业后可玩30分钟游戏”的契约,在尊重青少年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代际协作建立健康用网规则。这种“技术赋能+情感联结”的教育模式,使数字素养培养摆脱说教窠臼,成为充满理解与温情的成长过程。
银发视角补位技术盲区,筑牢行业自律防线。当算法推荐、直播打赏等新技术挑战监管边界,老同志以“社会守门人”角色填补治理空白。他们担任网络平台义务监督员,督促企业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从承诺转化为技术细节。在内容审核领域,老同志凭借对文化价值的敏锐判断,过滤低俗信息的同时推荐正能量作品。例如,积极推荐“非遗技艺VR体验”“红色故事动漫”等优质内容进入青少年视野,实现“堵”与“疏”的平衡。这种“技术监督+文化引导”的双重把关,让网络空间成为滋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沃土。
银发智慧照亮数字未来。从法律条文的“翻译者”到数字文明的“摆渡人”,老同志用人生积淀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独特解法。他们用行动证明,在算法横行的时代,经验与温度从未过时——当银发智慧与数字文明深度融合,守护的不只是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根基。这场由“50后”“60后”积极参与的“数字护航”行动,正书写着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道厚重且温暖的篇章。
来源:荆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