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深圳宝安华强广场迎来开业一周年庆。作为全国首家“熊出没”主题购物中心,一年来,这座商业综合体凭借国民级IP与商业空间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案例。
9月26日,深圳宝安华强广场迎来开业一周年庆。作为全国首家“熊出没”主题购物中心,一年来,这座商业综合体凭借国民级IP与商业空间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案例。
从短期IP快闪到长期共生,宝安华强广场用一年实践,探索出“产业+商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不仅成为区域商业标杆,更成为观察文创与商业地产融合的典型样本。
从“借势引流”到“一体共生”:IP价值贯穿运营全周期
在商业项目中引入IP并非新鲜事,但多数仍停留在短期快闪店、主题美陈的“借势”阶段。宝安华强广场的突破之处,在于依托华强集团内部资源整合,让熊出没IP与商业体形成“一体共生”关系——不同于外部IP的短期合作,这种“自有IP+商业运营”的模式,消除了合作壁垒,允许IP价值贯穿项目运营全生命周期。
周年庆期间,这种“共生”优势尽显:熊大、熊二以十二星座全新形象开启全国首展,不再是静态陈列的“打卡道具”,而是化身为与消费者互动的“主人翁”——IP主题巡游让整个商场变成沉浸式动画嘉年华,不仅吸引亲子家庭组团打卡,更让伴随《熊出没》长大的Z世代找到情感共鸣。
开业一年来,该商业项目获央视三次报道,主流媒体持续聚焦其“IP赋能商业新模型”,从区域型购物中心升级为行业关注的“案例样本”,背后正是国民IP的流量势能与商业运营深度结合的成果。
首店矩阵+第三空间:用“内容厚度”留住客流
IP是吸引顾客到场的“磁石”,但能否留住客流,关键在于商业内容的打造。宝安华强广场深谙此道,在IP引流基础上,构建“首店矩阵+城市第三空间”的双重竞争力。
项目引入200余家品牌,其中50余家为全国首店、深圳首店或旗舰店,与熊出没IP形成互补:全国首家熊出没主题乐园“熊熊乐园”成为亲子家庭的“必到之处”,深圳首家魔方城市书房满足文化消费需求,深圳首家如梦幻城二次元主题馆精准吸引年轻群体。
同时,商场跳出“购物空间”定位,打造多个主题化“城市第三空间”:供家庭休憩的“熊熊广场”、充满童趣的“童趣树洞”、举办活动的“花漾广场”、提供美食的“熊熊食堂”,以及承载公益活动的“万友引力聚场”。这些空间将熊出没IP的“欢乐、环保”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场景,让顾客到访目的从“购物”变为“享受时光”,极大提升到店频次与忠诚度。
流量漏斗+社交裂变:精准捕捉客群情感需求
围绕熊出没IP的友情、环保等核心价值,项目策划了系列主题活动,成功打动亲子家庭与Z世代客群。
熊出没IP的引流逻辑,可概括为一套高效的“流量漏斗”模型:顶层依托国民IP的广谱性,吸引全国亲子家庭与泛动漫爱好者,形成庞大潜在客群;中层通过“全国首家主题购物中心”的独特定位,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沉浸式场景内容,将潜在兴趣转化为“必须体验”的消费动机;底层依靠首店矩阵与第三空间,配合持续运营,将初次游客转化为忠实会员,完成流量沉淀
而要让流量“活起来”,离不开情感共鸣与社交裂变的驱动。项目深挖熊出没IP内核——友情、亲情、环保等普世价值观,策划“撒欢季”“春日运动季”“光合作用企划”等主题活动,让商业行为变成有温度的情感交流;同时瞄准年轻客群,打造二次元主题街区、宠物友好空间,让IP成为年轻人寻求圈层认同的载体。
在营销层面,项目更具“网感”:520期间推出“拒绝恋爱脑”大屏文案,成为城市社交热点;借助成毅主演的热播剧《赴山海》,设置应援大屏与打卡点,吸引粉丝组团到访;结合热门影视、综艺开展主题应援,低成本实现社交媒体裂变传播。这些操作让项目频繁“出圈”,持续触达更广泛客群。
在会员运营方面,商场逐步建立“从流量到留量”的体系。通过IP手作课堂、联名活动、积分商城和智慧停车等服务,提升会员体验感和粘性,使到场顾客逐步沉淀为忠实用户。
业内人士认为,宝安华强广场的探索,为IP与商业的结合提供了新范本。其通过产业资源整合、商业内容创新和精细化运营,成功将IP吸引力转化为商业竞争力,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统筹策划:吴素红
图源:受访单位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