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哥跟我说,他上班忙,下班根本不想绕路去驿站取快递,京东能直接送上门,还从没丢过件,这点特别戳他。
深圳科技公司的95后陈哥,算是京东的死忠粉了。
以前买手机、电脑这些3C产品,他必选京东,就信“行货正品”和那套物流服务。
后来买衣服,他也没换平台,李宁的外套、耐克的鞋子,都在京东下单。
陈哥跟我说,他上班忙,下班根本不想绕路去驿站取快递,京东能直接送上门,还从没丢过件,这点特别戳他。
本来想对比下其他平台的价格,结果朋友拉着他看了一圈,发现京东上这些运动品牌的价格,跟别的平台旗舰店没差。
加上他穿衣服就喜欢基础款,京东的款式刚好够穿,也就懒得换地方了。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像陈哥这么认京东服饰,80后林姐就几乎不在这儿买衣服。
她唯一一次下单,还是因为想要的那个牌子,偏偏只在京东开了店。
林姐说,最早她其实也想试试京东,结果一看要加几块钱配送费,直接劝退了,毕竟平时在淘宝买惯了包邮,突然多花这笔钱,总觉得不划算。
而且林姐觉得,京东的衣服有点“土味”。
她喜欢逛那种有设计感的白牌货,或者小众设计师款,但京东上基本都是品牌货,选来选去没什么新鲜的。
现在她买衣服分得很清:天猫买品牌款,短视频平台买百八十块的兴趣款,京东压根不在她的购物清单里。
还有湖南三线城镇的00后小贾,他连电商平台都不怎么依赖。
镇上超市、服装店啥都有,价格也便宜,想买衣服直接去店里试,比网上方便多了。
只有实在买不到的东西,他才偶尔在网上下单,至于京东服饰,他说“没怎么留意过”。
我看这三种人的选择,其实就是京东服饰现状的缩影。
它能抓住像陈哥这样的用户:看重效率、信得过正品,对款式没那么高要求,愿意为物流服务买单。
这类人里,男性其实占了不少,毕竟京东早年靠3C积累的用户,大多是男性,他们买衣服也更偏向商务装、运动款,刚好跟京东的优势品类对上。
但想吸引林姐这种追求潮流、爱“逛”的用户,京东还差了点意思。
你想啊,买衣服有时候不是刚需,就是想看看新款、找找灵感,淘宝有“逛逛”、小红书全是穿搭笔记,刷着刷着就想买了。
可京东打开服饰页面,大多是直接的商品陈列,没那种“种草”的氛围,自然留不住爱逛的人。
小贾代表的线下偏好者,其实也反映了京东的一个短板,线下触点不够。
虽然现在京东也开了奥莱店,但主要还是在大城市,三四线城镇的覆盖还不够。
对小贾这种习惯线下购物的人来说,线上平台再方便,也不如家门口的店来得实在。
光看用户还不够,得说说京东服饰自己的情况,它手里有好牌,但也有难打的地方。
好牌比如物流和正品,这是京东的老本行,不用多说。
现在它还往两个方向发力:线上引LV、GUCCI这些奢侈品,线下跟海澜合作开奥莱店。
这条路挺聪明,不跟淘宝拼款式,不跟拼多多拼低价,转而抓品质和线下折扣,算是找了个差异化的方向。
就说奥莱店吧,里面有阿迪、彪马这些运动品牌,价格比平时店里低不少,还加了美妆、轻奢包袋,吸引的就是想捡便宜的用户。
我身边有朋友去过,说性价比确实不错,就是门店还太少,想逛得跑老远。
但难打的牌也很明显。
首先是“时尚基因”这事儿,京东好像总绕不开。
有人说在京东买衣服是“有目的地买”,不是“无目的地逛”,这话挺准。
服饰消费尤其是女装、潮流款,很吃“灵感驱动”,可京东在这方面的生态太差,既没多少潮流品牌入驻,直播内容也没那么吸引人,跟抖音、淘宝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还有竞争压力,以前有品牌“二选一”的事儿,不少牌子从京东撤走了,现在电商市场又成了红海,淘宝占着大头,抖音靠兴趣电商后来居上,京东服饰的份额一直没起来。
之前618的数据就挺明显,它的占比跟淘宝、抖音比,差了一大截。
当然,京东也没坐以待毙,这两年也在想办法改。
比如搞“无界零售”,帮线下品牌打通线上线下的数据,用户线上下单能去店里自提,店里没货也能从线上调,这对商家和用户都方便。
还有商家扶持,0元入驻、减免佣金,就是想拉更多品牌过来,尤其是新锐品牌和设计师品牌。
为了吸引女性用户,京东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让章泽天参与时尚活动,联合小红书做穿搭内容。
不过效果好像没那么快,毕竟用户心智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过来的。
林姐就说,就算知道京东在推时尚款,她还是习惯性先打开淘宝,“习惯太难改了”。
那京东服饰以后能走通吗?我觉得有机会,但得慢慢来。
陈哥说他觉得京东以后可能会搞“内容+供应链+生态”的模式,这话有道理。
如果京东能把“逛”的氛围做起来,再把供应链的优势发挥好,吸引更多潮流品牌,说不定能慢慢打开局面。
而且服饰对京东来说,不只是多卖个东西那么简单。
它是高频品类,用户买衣服的次数比买3C多,能提高用户在平台的活跃度;而且服饰不是标品,利润空间比3C大。
所以京东肯定不会放弃这块市场,以后只会越发力。
说到底,京东服饰的事儿,不只是卖衣服那么简单。
它想从“买3C的平台”变成“啥都能买还时尚的平台”,这条路难走,但要是真走通了,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毕竟多一个靠谱的选择,总没错。
至于最后能不能成,还得看京东能不能真正补上“时尚”这块短板,也得看市场买不买账。
来源:乐娱侃事